北京“五加五、京十条”法治财政建设经验全面亮相受到好评
7月23日,地方法治财政建设课题研究专家咨询会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行。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法案室、财政部条法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法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余家单位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到会听取情况介绍并发表意见。广州市财政局负责人及北京市财政局、浙江省财政厅、四川省财政厅法治工作机构负责人应邀以现场发言或视频连线的方式,介绍了地方法治财政建设工作经验。其中,由北京市财政局法治工作机构负责人在会议现场介绍的“五加五、京十条”法治财政建设经验,以其前瞻性探索、实践性突破、系统性总结和地方性特征,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重视、肯定及好评。
北京市财政局法治工作机构负责人介绍的“五加五、京十条”法治财政建设经验,主要是指以依法理财的五条举措和依法行政的五条举措,形成了对北京市法治财政建设的“双轮驱动”。在依法理财方面,北京市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依法强化引领之力,把法治理念导入管财理财的出发点;通过依法把好审核之关,把法制监督切入管财理财的转折点;通过依法突出报告之实,把法定程序嵌入管财理财的关键点;通过依法打通建构之路,把法律体系融入管财理财的支撑点;通过依法提升监管之效,把法网密织布入管财理财的风险点。在依法行政方面,该局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围绕普法活动抓深化,着力强化固本铸魂的作用;围绕立法工作抓建构,着力强化夯基垒台的作用;围绕执法行为抓规范,着力强化赋能添力的作用;围绕涉法问题抓处置,着力强化保驾护航的作用;围绕依法行政抓考评,着力强化压责增效的作用。北京市在下一步推进法治财政建设的工作中,还将积极研究探索如何给两个依法“加座桥”、如何给法制机构“加道门”、如何给法制审核“加个筐”、如何给执法人员“加把劲”、如何给恶意滥诉“加把锁”、如何给信息共享“加条路”、如何给刚性指标“加点柔”等具体举措,着力突破“力量难合、人才难进、责任难分、铁案难办、久讼难缠、条块难通、考核难过”等法治工作“急难愁盼”的问题,为法治财政建设实现协调推进、整体提升打开新的通道。
与会领导和专家在讨论和点评中,不仅肯定北京“五加五、京十条”法治财政建设经验具有全面系统特征和北京特色,而且对北京市“在法治财政建设上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并突出‘关键少数’”、“坚持在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面高位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把坚持和完善人大监督制度作为推进法治财政建设的重要制度设计和重要制度支撑”、“以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倒逼法治财政建设换挡加速”、“以预算管理处室和法治工作机构双牵头推动法治与业务融合”、“在推进地方财政立法上着力体现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在立法工作上突出‘法’与‘财’、‘事’与‘钱’的紧密结合”、“在服务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和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上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7500份历史存量文件中的6000多份采取了‘集中下架’措施”、“积极应对处置部分行政相对人把‘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行政复议→提供起行政诉讼’作为实现利益诉求主渠道的问题”、“让依法行政考评这个抓手在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中发挥了‘指挥棒’作用”等多项具体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对开展地方法治财政建设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