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351”模式让镇村闲置资产活起来
大竹县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分类处置、创新盘活”的总体思路,破除权属、地域壁垒,积极推进镇村公有资产跨部门、跨层级调剂共享,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分层分类盘活乡镇闲置公有资产。
建立“三本”台账,分层盘活。根据层级管理和资产性质,建立全县镇级闲置国有资产、村级闲置集体资产、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闲置资产三本资产台账,摸清镇村资产家底。同时压实各乡镇(街道办)、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乡镇派驻机构的县级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分层制定盘活方案,明确每宗闲置资产的盘活措施、盘活时间、盘活责任人等,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的管理原则,盘活一宗,销号一宗,确保镇村闲置公有资产全面盘活。
实行“五个”一批,分类盘活。通过改建、转变用途、调剂使用、出租、出售等方式,跨部门、跨层级分类盘活,切实推动“变资产为资本、变资产为资源、变闲置为利用”。一是保障办公用房一批,将乡镇闲置资产调剂给卫生院、派出所、村集体经济使用,足额保障乡镇各部门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二是改作公益用房一批,通过改建为农村图书屋、农村电影院、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三是市场化处置一批,针对地理位置较好、有一定商业价值、适合转为经营性资产的闲置资产,通过集中招租或公开拍卖等方式处置变现。四是支持产业发展一批。与镇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支持乡镇特色产业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保障和支撑。五是充实国有资本一批。将符合条件的部分资产以资本金的方式注入国有企业,由具有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功能的国有企业统一运营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增强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
创新“一个”方式,聚力盘活。根据闲置资产性能状况、权属关系等因素,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创新实现将确无利用价值和无法盘活的闲置村级办公用房和集体资产,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项目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月华镇光华村金堂学校、玉皇庙村高峰小学、蔡家庵村村办公室,川主洗马村、三联村等多处村小闲置校舍,已全部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全县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双挂钩7宗,盘活村级集体资产面积2630平方米,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增加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