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市生态价值转化初见成效
近年来,成都崇州市坚定贯彻“西控”战略,坚守“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生态价值转化初见成效,呈现出“五个有”特点。
一是生态本底有提升。深入践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生态红线211.02平方公里,围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先后实施了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大熊猫国家公园、桤木河水系连通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探索形成“1+1+4R”的生态修复机制,被四川省委改革办推广,获评为省级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达298天,优良率81.4%,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Ⅱ类标准。
二是场景营造有成效。创新“绿道+”“公园+”“林盘+”模式,营造以生态为本底、以美好生活为导向、以新经济为动能的多元复合场景。崇州鲜道·幸福里充分发掘川西林盘自然生态美学人文价值,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出“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培育出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并推广深化,通过“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运营”为48个具备开发价值的特色林盘营造新兴消费场景,打造出天府竹博小镇、川派盆景小镇等5个林盘规上服务业企业,成为市民新消费、新体验的策源地。
三是建投模式有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创新“政府+社资”“国资+社资”等模式解决资金来源。整合财政资金50余亿元,撬动社会资金500余亿元参与生态改善和建设,引进陇海、华川、嘉裕等品牌企业,投资4.3亿元建设40公里绿道和11个主题驿站。道明竹艺村,依托中央美院设立的中国传统竹编实践基地和崇中展业公司投资5亿元打造的300亩竹艺村,建设“一主一副多点”的竹编文创产业园,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入、PPP合作等多种模式,建设文创中心、非遗博物馆、竹编市场等载体,打造川内、国内一流的竹编文创聚集区。
四是生态资源有收益。积极挖掘生态区域内可用于经营的资产,通过盘活利用实现收益。实施“农商文旅体+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项目12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收入达2065万元;探索形成“农投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第三方平台”运营机制,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雨村通过成立蜀禹农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整活农民闲置用房,以“产业+文旅”“产业+服务”等模式,通过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实现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
五是生态产业有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围绕“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开展探索实践,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培育形成“优质粮油、电子信息、康养旅游”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初步构建起兼具农事体验、美食餐饮、休闲民宿等都市农业功能和宜人宜居品质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06亿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