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宁夏财政新闻联播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厅切实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9—2020年)》,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益等方式,加快补齐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短板,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污染防治率先区。

  一、全力保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财力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取得实效。一是稳定增加财政投入。2019—2020年,全区各级财政用于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资金304.9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8年的8.38%提高到2019年11.46%。在大规模的投入下,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集中解决污染治理突出问题。城市建成区重点推进“四尘”“五水”共治,20蒸吨燃煤锅炉基本“清零”,重点入黄排水沟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人工湿地、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等工程有序推进。银川市、吴忠市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吴忠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沙湖水站获评国家首批“最美水站”。工业园区强化整合,实施低成本改造,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及散乱污企业治理,加强工地、矿区等扬尘治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市、中宁工业园区被列入国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农村地区开展以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作物秸秆焚烧治理、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农艺改良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功能。利通区被列为全国19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国家表彰。三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在投入14亿元全面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的基础上,自治区本级统筹资金9.6亿元力促整治任务平稳推进。加快推进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建设,支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有效保护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系统,全区绿量绿质持续提升。立足宁夏全域属于黄河流域的特点,按照全域推进、区县联动、量质并举、考核分配、绩效跟踪的原则,研究制定《关于黄河宁夏段干支流及重点入黄排水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将黄河宁夏段的干支流和重点入黄排水沟全部纳入补偿范围,自治区和市、县(区)共同筹措资金,推进形成“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环境共治”生态保护治理格局。

  二、建立完善长效投入机制。主动转变理念、大胆创新,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改进财政投入方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推进污染防治。一是研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财政支持政策。认真贯彻总书记今年6月视察宁夏讲话精神,主动担当先行区建设的时代重任,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深入调研论证,率先研究提出了财政支持先行区建设11条政策,被自治区全面吸收采纳。统筹整合资金推进污染防治。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理念,制定印发《关于统筹整合资金 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通知》,统筹中央、自治区和市县三级财政资金集中投入污染治理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力促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财政支持生态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做法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并专门在京做经验交流发言。二是积极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转移支付体系,2019年,自治区财政修订印发了《自治区对市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根据市县生态治理需求及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等因素实行分类补助。2019-2020年累计下达市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6.15亿元。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深入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和水资源税改革,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绿色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018-2019年,全区共计征收环保税2.86亿元,水资源税6.05亿元。研究制定《自然资源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运转高效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制度体系。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引入以奖代补、奖罚分明的理念和模式,实施财政投入与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政策,对完成考核任务的按标准给予奖励,对未完成考核任务的按照奖励标准额度的5倍予以处罚,形成“谁污染、谁受罚,谁保护、谁受益”的机制,倒逼市县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2018-2020年累计下达考核奖补资金6亿元,处罚资金3553万元。四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自治区财政计划设立两支各100亿元规模的基金,一支是政府出资,吸引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总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先行区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有收益的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支是政府新增出资,在现有产业引导基金基础上,政府出资规模达到4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使产业引导基金的总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葡萄酒等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参股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争取国家对自治区重大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产业项目投资倾斜。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深入贯彻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要求,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一是坚持依法理财。制定印发了《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预算管理的重点环节、过程监控、绩效评价和协调机制,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按照一个专项一个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二是做好信息公开。编制《重点项目支出汇编》,将包括环保专项在内76个重点项目支出绩效目标、项目内容、测算过程、支出标准进行细化,供人大代表参阅。同时,按照预算信息公开要求,部门预算和绩效目标均按要求进行了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完善绩效运行监控制度。引入第三方开展项目绩效目标事前评审,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指导部门建立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考核制度,及时掌握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合理控制结余结转资金,加快项目支出进度。四是做好结果运用。在完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评价结果,对预算执行不理想的单位压减项目支出,并督促及时整改。在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因素法、竞争性评审、以奖代补等资金分配方式改革的覆盖面,采取正向、反向激励措施督促市、县(区)落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2019年以来,先后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开展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农村无集中供热区域煤改电(清洁取暖)、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调动市县预算绩效管理自觉性、主动性。

  在全区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下,财税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1—9月,全区优良天数比例为85.6%,15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3.3%(14个),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保持了Ⅱ进Ⅱ出,耕地土壤处于清洁(安全)水平。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