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财政局统筹谋划攻坚克难
实现全市预算管理一体化核心业务全面上线运行
为全面推进数字财政建设,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市财政局在省财政厅的全面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落实省一体化建设工作部署,主动作为,周密部署,精心布局,多措并举,平稳、高速推进全市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目前,沈阳市区两级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核心业务全面上线运行,提前完成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截至9月10日,市本级和全部13个行政区、3个开发区基础信息库、项目库上线运行,并开始编制2022年预算;13个行政区预算执行、预算会计核算模块较省财政厅规定时限提前20天完成上线运行,除试点区县大东、新民外,其余11个区县仅用34个工作日完成预算执行上线任务,平均每3个工作日上线一个地区,区县上线效率全省最快。截至9月15日,沈阳市基础信息有效覆盖率100%、预算执行覆盖率100%、2022年预算编制(一上)覆盖率99.3%、单位会计核算覆盖率93.8%,在省对14个地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市财政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亲自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市信息中心组建预算、国库和技术3个专班,定期研讨,为全市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各区县(市)委、政府和财政部门高度重视,组建以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加速推进区县(市)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二、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多方改革合力
学习借鉴省级一体化改革经验,结合沈阳市实际,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市、区县(市)一体化各模块上线时间表,梯次接续,压茬推进。坚持“一盘棋”思想,调动全局各处(室)和各区县(市)财政力量,系统梳理基础信息、业务流程、新旧系统对接要素等,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积极协调市信息中心、人民银行及代理银行、软件公司和各部门,紧抓项目实施调度,加速攻克联调联试、模拟测试、数据迁移等难题,实现新老系统平稳衔接。建立改革日总结、日调度机制,整理和解决部门及下级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多方通力协作,实现区县(市)一体化上线时间大幅提前。
三、注重业务培训,深入基层调研指导
以需求为导向,针对预算单位、全市财政内部业务人员、金融机构等不同对象,通过现场巡讲、网上授课、培训视频云分享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系统操作、业务讲解等专场培训近20场,累积人次1500余人,培训视频下载2000余次。组织区县(市)改革负责人集中学习研讨,共同参与,研究梳理区县(市)改革思路,探讨解决改革推进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市与区县(市)、区县(市)之间的相互对接、碰撞和学习。多次深入沈河、和平、辽中、法库、康平等多个地区以及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多个部门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实际需求,提供现场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系统运行问题,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四、强化互帮互鉴,复制推广先进做法
从全市角度加强顶层设计,将市本级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操作手册、业务流程、问题清单及解决措施、经验成果等形成一体化工作实用手册,推广至区县(市)。建立区县(市)“手拉手”、“一帮一”的推广模式,发挥试点区县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各地区到试点区县现场学习。大东、新民作为沈阳市改革先驱,累计接待省、市以及各区县财政部门调研学习10余次,为全省、全市推进一体化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市财政局及时跟踪总结各地区改革特点和运行经验,推荐组织业务相似地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先进做法,汲取成功经验,加速区县(市)一体化推广进程。
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不仅是财政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也是一次预算制度的改革深化,更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补齐短板、脱胎换骨的良好契机。市财政局通过推进一体化建设,对标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了涵盖单位信息、人员信息、资产信息等12类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了43大类(其中:法定标准13类、固定标准18类、其他标准12类)1547小项的预算支出标准化体系;系统梳理了一体化16类财政核心业务流程及对比说明;建立了新旧系统数据迁移涉及的23项支付要素、100余个指标要素对应关系;形成了涵盖一体化核心业务模块的五个方面、50余条问题清单;市区两级累计形成了17期一体化工作简报,总结一体化改革推进经验和改革特色;市区两级累计举办了线上线下专场培训近百场,累积参加人次5000余人,培训视频下载2000余次,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基层财政业务骨干。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继续全力巩固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成果,不断推进一体化管理规范实施,助力数字财政和数字沈阳建设,为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预算制度,推动沈阳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财政智慧。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3日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