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黄县:提素质、强作风、优服务 续写“赶考”新答卷
风正则百官皆守、风不正则百弊俱生。作风建设事关党的事业成效,必须常抓不懈。江西省宜黄县财政局自“八扬八治”深化作风建设既“两严”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在作风建设上出“重拳”,树起“风向标”,释放正能量,去疴除弊,清风扑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以“学习”带“创新”,以高素质培养高能力
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严格按照“作示范、勇争先”工作要求,全员参与,与时俱进。一是坚持学习制度,提升干部素质。局党组中心组每月一次专题学习,支部坚持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局机关举办干部读书班和理论业务培训班,把学政治、学理论、学法律、学政策、学业务都列为干部学习范围。要求干部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自学,充分运用“学习强国”、“APP平台”、“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强化日常“充电”,多方位、全覆盖、多平台推进干部学习教育,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多样,学习效果显著。二是深化岗位改革,提高干部本领。健全干部内部轮岗机制,以良好的机制塑造人,促使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在不同的岗位砺炼,培养复合型人才。有效地优化了人员配备,增强了干部的压力感和紧迫感,焕发了工作活力。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动力。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及职称深造,把干部的学习考核与年度个人业务考核相结合,把培训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完善学习-考核-应用-晋升一体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务实,业务精湛的高素质、高能力财政队伍。
以“服务”带“高效”以好作风树立好形象
在全局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把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部门服务作为财政部门的长期任务和基本方向。一是围绕增收,服务经济建设。充分利用政策、资金等手段,坚持生财为本的原则,促进各类财源建设,深入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入基层,解基层之所急,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促增收。二是强化理念,规范服务行为。倡导“真情、尽责、高效”服务理念,从去年开始,实行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对办事的单位、企业、个人将需要的资料和程序一次性告之对方。当收到对方资料后,明确告诉对方几个工作日办结。这样极大地方便群众,免得多跑腿,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关注民情,帮助困难群体。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根主线、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办好“五个一批”实事好事、即办好一批会计服务实事、办好一批民生项目实事、办好一批惠民补贴实事、办好一批助企信贷实事、办好一批注册网上商城实事。组织干部深入挂点村,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困难群众,帮民困、解民忧,据不完全统计,为企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余件,彰显了宜黄财政人的为民情怀。
以“廉洁”带“和谐”,以新举措体现新面貌
一是树立廉政意识,加强依法从政。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完善内部制衡制度,建立“权利分解、责权统一、监管分离、相互制约、集体决策、违责必究”的权力运行机制,努力增强全体财政干部“求真务实、廉洁从政”的责任感 、使命感,着力打造廉洁财政。二是提倡团结协作,营造和谐气氛。强化全局意识,树立“局荣我荣、局损我耻”的大局观,班子成员之间、同事之间能主动配合、协作,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补台,营造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加强培养团队精神,坚持职能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三是开展谈心谈话,助推作风提升。针对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以常态化的谈心谈话消除隔膜,提醒警示。为确保谈心谈话不走过场,坚持做到“四必谈”,即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必谈,班子成员之间必谈,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必谈,股室负责人与所在干部必谈;目前共开展谈心谈话230余人次,助推全局干部作风大提升。
以“创新”带“提高”,以新思想促进新发展
坚持目标引领,紧紧围绕 “产业发展实力县,生态文明样板县、文化传承示范县、县城治理创新县”的奋斗目标,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一是挖掘潜力、协同征管,做好聚财文章。财税联动、依法治税,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和非税收入征管秩序。深入拓宽财源,推进财源建设,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今年一季度,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8302万元,同比增长2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270万元,增长16.9%,增幅列全市县区(不含高新区、东临新区)第二位。二是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做好用财文章。兜牢“三保”支出底线,优先安排教育、医疗、社保、乡村振兴等民生支出;严控一般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7066万元,同比增长49%,其中十三项民生支出5579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4%。确保了基本民生及重点支出需求。三是科学精细、管理增效,做好理财文章。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严格财政监管,着力提高资金效益,强化“事前、事中、事后”三监管,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管新格局,确保资金、干部“双安全”,向县委、县政府,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财政答卷。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9日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