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生四金”铺就脱贫路
近日,在河北省滦平县兴春和公司恒温恒湿的菇房内,几位工人正在采摘蘑菇。采摘后,蘑菇会被放进保鲜库。几天后,这些蘑菇就会被运往全国的高端农产品超市。
兴春和公司董事长郝玉芬介绍,蘑菇生产线采用的是美国高端农业技术,仅在采摘环节需要人工完成,招录附近村民前来打工还能解决采摘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种蘑菇营养高一些,叫双孢菇,市场上卖12—16元一斤。我们公司采用工厂化种植,既能减少病虫害,又能提高产量,每平方米产菇达到25公斤,每年收获6次;而农民传统种植一年只能收获两次,每平方米产菇10—15公斤,我们的效益是农民的10倍以上。”郝玉芬说。
兴春和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位于大屯镇兴洲村,占地1900亩。园区从奶牛、蛋鸡养殖业起步,通过沼气沼渣和牛粪鸡粪资源化再利用,向双孢菇、蔬菜等种植业延伸,进而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集“养殖、种植、加工、采摘、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近年来,滦平县以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为主体,打造“园区+贫困户”利益共同体,实现一块土地,租金、薪金、股金、现金4种收入。截至目前,全县有46家企业及合作社开展了资产收益扶贫,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262万元,带动贫困户11994户。
探索“一地生四金”模式
大屯镇路南营村贫困户李国志,家中两口人,均年事已高,无稳定收入来源,仅靠种地维持生计,年收入不到5000元。自参与“兴春和”模式后,每年获得流转土地租金4000元;本人在兴春和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养牛场打工,年收入3万元;贷款资金入股分红1万元。如今,李国志年收入达到4.4万元,是以前的8.8倍,家庭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还有很多农民和李国志一样,通过与兴春和公司合作实现顺利脱贫。这种通过土地流转,建产业基地,把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的模式被称为“兴春和”扶贫模式,也被称为“一地生四金”模式。
流转土地收租金。通过与周边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农民将承包地成片集中流转给园区发展规模经营,园区按照每亩土地产粮700公斤、每公斤1.64元计算,每亩每年给农民租金1150元。目前,园区已流转周边农民土地1900亩,涉及两个贫困村293户贫困户,户均年获得土地流转收益3400元。
务工就业挣薪金。滦平县成立劳务合作社,负责对贫困群众进行劳务技能培训、安排贫困群众到园区务工、协调双方劳资劳务纠纷。贫困群众上岗后,男工年均工资收入3万元,女工年均工资收入两万元,目前已有512名贫困农民入园打工,占园区务工总数的80%以上,待园区扩建工程完成后,可吸纳800余名贫困劳动力。同时,在园区周边间接带动贫困户50余户发展运输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扶贫资金入股分股金。在开展兴春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探索性地吸纳贫困村的扶贫资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打捆用于园区建设,每年按不低于入股扶贫资金10%的比例分红。目前,已吸收18个乡镇118个村的7189户贫困户入股,入股扶贫资金4146万元,年均分红414.65万元。
联营菇房赚现金。园区采取与周边贫困户长期合作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食用菌种植合作合同。村民通过兴春和公司做担保,贷款20万或30万元引入“微型菇房”。公司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确保种植蘑菇质量达标,同时公司负责统一回收对外销售。每个贫困户每年种植蘑菇4—5茬,除去每年还款,还能挣3万—6万元,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生产管理难题,也降低了经营风险。
“兴春和”模式,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离土不离乡,不仅挣了钱,改善了生活,还照顾了家。
以李国志所在的路南营村为例,在2015年,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全村有452户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500元。通过这种有效的扶贫模式,2016年人均年纯收入就达到4100元,除政策兜底的低保户和五保户外,其余一般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走进兴春和生态餐厅,仿佛到了四季如春的南国,满目的春意盎然,满耳的水流潺潺。置物架上、墙壁上,有姹紫嫣红的百花,也有青翠欲滴的绿叶菜。嫩嫩的小生菜、小芹菜触手可得,纯天然不用洗,放入口中,唇齿留香。
近年来,兴春和公司打造高端农业园区样板,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助力乡村面貌提档升级。
滦平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距北京市165公里,属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浅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据统计,2015年年底,该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3个,贫困户24986户,贫困人口43049人。
由于滦平是水源涵养地,一方面,土地面积少、产量不高,另一方面,农民离土不离乡,守着家打工,均束缚了农民增收,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如何针对当地实际真扶贫、扶真贫,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作用,成了财政部门需要解决的难题。
能不能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盘活农民土地,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实现脱贫?
兴春和公司就是不错的选择。自2014年建园以来,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资的撬动和带动下,园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多元投资、生态循环农业、精准扶贫和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园区。截至今年4月末,公司累计完成投资3.34亿元,其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6亿元,金融扶贫贷款农户入股资金2620万元,银行贷款7200万元,产业化引导基金借款7100万元,企业自投资金5785万元。
一着棋,满盘活。老百姓每亩地每年可获1150元的租金,远比种玉米更合算;撇下庄稼地,走进园区厂,男劳动力100元/天,女劳动力80元/天,一年有300多天可以上工;以个人小额低息贷款入股园区,每年每人分红500元;无法从事重劳动的人家,可以采取“家庭代种”形式,替园区种植小米、黑豆等杂粮,年底在销售额中分红。
承德市财政局局长栾志宏表示,“一地生四金”资产收益精准扶贫模式,不仅帮助贫困群众,还能获得多重收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更推进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面貌改造升级。
“一地生四金”模式也受到了上级财政部门的肯定。
今年5月29日,河北省出台《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改变财政支农资金无偿补助的投入方式,允许将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的产业项目取得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给贫困群众,使贫困群众获得稳定增收渠道。
记者手记——资产收益扶贫的启示
如何切实发挥资产收益扶贫效应?滦平县以兴春和园区为样板,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领贫困农民走上致富路,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授人以鱼,仅供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解决贫困群众眼前的困难,更要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滦平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坚持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号准脉,下准药,积极培育兴春和等现代产业园区,并以此为驱动,找到了最适宜的脱贫路径。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政府资金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滦平县坚持“大扶贫”理念,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积极引入扶贫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促进了各项扶贫政策的有机衔接和各项帮扶举措的良性互动,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
随着资产收益扶贫的不断探索,入股模式不单纯局限于财政涉农资金,资产模式还可以延伸到土地、资源等。滦平县作为京津冀生态水源涵养功能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让更多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让更多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了“金”与“绿”的共融。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