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改革三十年>厅(司)局长论坛

以天下之财 致天下之民

——访青岛市财政局局长周安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6日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一直秉承两个理念:一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财权在民,理财为民”。山东省青岛市财政局局长周安对此感悟颇深,并将这些理念逐步付诸实践。 

  财力基础越来越厚实了 

  “回顾青岛市30年的财政改革,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周安介绍说,1979年以来,青岛市财政收入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收入徘徊期(1979-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增长,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加职工工资、实行奖金制度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到财政上,直接表现为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同时,财政“包干”体制下收入分成比例过于偏低,财政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这一时期,青岛市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不到1%,而财政支出每年递增5.2%,连续6年出现赤字。 

  二是收入稳步增长期(1985-1992年)。1983年、1984年,国家相继实行了第一、第二步利改税,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等,使国营企业逐步走向自负盈亏的道路,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自1987年开始,中央对青岛实行财政计划单列,享受省一级财政税收管理权限;1988年烟草工商税收下划给青岛市等一系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的出台,青岛市财政收入开始稳步增长。这一时期,青岛财政收入增长了98.86%,平均每年递增8.97%。 

  三是收入快速增长期(1993-2007年)。青岛市地方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27.55亿元,增至2007年的292.6亿元,翻了三番多。在此期间,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仅用4年时间,到2006年又突破200亿元。尤其是2003年-2007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8.9%,为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时期。 

  “延续这种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全年可望达到342亿元。”周安局长高兴地说,这意味着今年的收入要比去年多出50个亿,仅多出部分就相当于1998年青岛市全年的财政收入。厚实的家底,为青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强收入分配公平性和普惠性 

  今年3月回到市财政局主政的周安,在花钱上比起前任们少了捉襟见肘的窘迫,但也多了如何花好钱的压力。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周安对记者说,这就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老百姓过日子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政府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首先关注的也是七件事,“农教保卫住环安”,即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卫生、住房、环境和安全,这些方面保障好了,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要建设公共财政,就意味着今后财政的钱要重点向民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用到解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周安介绍了他们的主要做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努力压缩一块,重点保障一块,大幅增加一块”。压缩的这部分,主要指控制行政运行成本,逐步降低行政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重点保障的这部分,是各项事业发展经费;大幅增加的这部分,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支出。通过这“一压一保一增”,使青岛的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体现公平。 

  从青岛市2008年的财政预算安排看,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平均增幅是17%,但民生方面的支出,比如“三农”、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财政投入的增幅都在20%以上。 

  今年因煤炭价格上涨,青岛居民采暖供热成本增加30867万元。为了减轻居民负担,该市将采暖供热增加成本由企业、居民、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30%,居民承担25.7%,政府承担44.3%。同时,政府为每户低保和患大病低保边缘家庭发放一次性冬季取暖补助费800元,市财政合计发放1334.72万元。 

  “今年我们还推出了低保与物价的联动机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周安介绍说。 

  周安展望,今后五年青岛的财政家底会更加殷实,到2012年,无论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还是人均财政收入,都会比2007年翻一番。财政“蛋糕”大了,政府用于民生的支出必将大幅度提高。届时,青岛的城市环境会更美好,百姓出行更方便,群众得到的实惠将更多,社会将更加和谐。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青岛现有人口740.9万,其中市区人口265.43万,大部分还是农业人口,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近年来,青岛财政部门积极拓展支农思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大胆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加强资金监管,农业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周安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进度表: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意见》,中央以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为主要任务,这一年,青岛市本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5.32亿元。 

  ——2004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1号文件,提出实行直接惠及农民的“三减免、三补贴”政策。这一年,青岛市本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6.84亿元,比上年增加1.52亿元,增长28.57%。其中,“三减免、三补贴”投入3.22亿元。 

  ——2005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1号文件,提出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对国家扶贫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这一年,青岛市本级“三农”投入9.5亿元,比上年增加2.66亿元,增长38.8%。其中,“两免一补”投入0.4亿元。 

  ——2006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1号文件,提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明确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真正意义的上的全民义务教育;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年,青岛市本级“三农”资金投入达13.7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增长44.2%。 

  ——2007年,中央出台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一年,青岛市本级“三农”投入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增长13.87%。 

  2008年,青岛市安排财政支农投入21.9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增加7.5亿元,比上年增量4.9亿元多2.6亿元,是青岛市历史上“三农”投入最多的一年。 

  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周安表示,财政部门要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要求,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做出新贡献。

中国财经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