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改革三十年>专家评述

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的对于“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持续探索。税收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反映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于“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复合税收体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预算管理领域的各项改革更是反映了随着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增长,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推出具有一定的与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但从一般经验规律来看,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的经验可归结为以下五点:

  一、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

  1994年分税制前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虽然在划分政府间收支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的相对滞后,各级政府职能划分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具体、立法程序未能及时跟进等问题,从而使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遇到了障碍。因此,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

  二、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这对于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在利益激励之下,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的创造力瞬间释放出来,创造了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奇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府放权让利的界限和度,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三、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市场经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活动范围以弥补市场失效为界限。事实证明,符合这一要求,即可收到政策功能与机制作用双向协调、共同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但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改革尚未创造出新增利益之前,改革的初始成本,也就是对改革的利益受损害的价值补偿,只能由财政来负担。改革中对国有企业职工、农民利益的必要补偿,离不开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当前改革的着力点,这也需要政府财政加强转移性支出的力度,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这同样也需要政府财力的保障为前提。另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总之,无论从改革,还是从发展、稳定的角度看,加强以充足、强大的财政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宏观调控,都是免于使改革陷于被动的重要举措。

  四、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财政单兵推进的改革,需要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时,必须以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步推进为前提,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经营实体,国家以对国有企业的出资额享有经营管理权限。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并非否定财政的调控地位,强化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财政职能的不健全和宏观调控的功能“缺位”,不仅极大地限制了财政政策的选择空间,同时又反过来对银行信用造成了畸形的依赖,对货币政策产生了“缠绕性”的干扰与冲击,必然使财政、货币政策各自作用的正常发挥及二者的协同配合出现困难。

  五、财税体制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的原则,提高改革的效果

  预算管理领域的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改革效果,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的原则。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贯穿预算编制到资金支付的全过程,政府采购预算的细化编制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政府采购资金实行直接拨付是推行政府采购的制度保障,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对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因此,为提高财政支出改革的综合效益,相关支出领域的改革必须坚持同步推进、协调配套的原则。

                                                            摘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