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3月1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中央财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018年以来,中央财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支持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端牢饭碗,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央财政支持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基础。中央财政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支持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支持加强耕地地力保护。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04.85亿元,落实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要求,探索将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挂钩的机制,引导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安排18.8亿元,支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
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556.9亿元,重点支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安排水利发展资金22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年全国共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58万亩,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年均新增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
落实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186亿元,引导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支持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安排69亿元支持集成推广“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在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等,促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支持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58.4亿元,支持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2900万亩,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加快构建轮作休耕制度体系。
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财政启动实施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支持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央财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启动实施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30亿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全国254个乡镇启动示范行动,聚合政策、资金、要素等资源,建设一批乡土经济活跃、乡村产业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强镇,加快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11.97亿元,支持各地创建2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认定了首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年多来,各地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和兴农”的创建宗旨,切实加强创建指导,加大政策支持,推进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支持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95.62亿元,支持各地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实施粮改饲1200万亩,在河北等10个省区和广东农垦总局启动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农产品促进项目,在10个蜜蜂优势产区开展高效优质养蜂示范区建设,在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加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央财政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全国农担资本金注入现已基本完成,机构体系初步构建,业务规模快速发展,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支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排74亿元,支持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及联合社建设,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安排12亿元,支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振兴农业农村生态
■中央财政支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支持推进农业污染面源治理。
2018年,中央财政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支持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
支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部署,中央财政聚焦农村改厕、污水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抓好落实。通过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安排42亿元,支持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动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同时,安排60亿元,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更好地发挥美丽乡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支持推进农业污染面源治理。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安排15亿元,继续在农作物秸秆总体产量大的省份和环京津地区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支持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选择4个省份、5个地市实行整省、整市推进,实行畜牧大县和非畜牧大县同步治理。支持推广旱作农业和地膜清洁生产技术,安排10亿元,以棉花、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重点,示范推广地膜覆盖、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此外,中国财政着力支持林业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支持推进水生态文明保护,支持开展农业节水,继续支持开展南疆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记者 张曦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