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为国理财 为民服务"——访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专访报道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访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财经报)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31日

 

  到今年8月30日,谢旭人任财政部部长满两年。

  2007年8月30日,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的谢旭人接受任命,成为共和国的第十位财政部长。

  对于这位当过厂长、任过县长、又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了近30年的新任财长来说,刚刚过去的两年“很不平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都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巨大考验。当前,如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谢旭人部长每天为之忙碌的重要内容。

  在共和国6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谢旭人部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应对危机,确保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易。请问财政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谢旭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中央宏观调控导向,去年年中财政部门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研究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财税政策措施。9月份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通过增加国债规模,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并与刺激消费、统筹发展、深化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重点安排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恢复重建,带动和引导消费需求,迅速拉动经济增长。在2008年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2008年已实施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个人所得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500亿元。

  三是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1230.8亿元,增加200.4亿元,增长19.4%,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春节前向城乡低保等困难家庭发放一次性补助,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贴和生活补助标准,安排资金2208.33亿元。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带动和引导消费需求,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粮食、石油、有色金属、特种钢材等重要物资储备。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农村改革与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加1653.34亿元,增长29.4%。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461.03亿元,增加297.74亿元,增长25.6%。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安排200亿元技改贴息资金,引导增加银行贷款,重点支持行业振兴规划项目等。增加节能减排投入,支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安排资金495亿元,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安排资金96亿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政府公共投资下达较快,各项重点建设得到加强,截至7月底,2009年安排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9080亿元,已下达6516亿元,达到71.8%,有力保障了重点建设的开展;结构性减税政策扎实实施,企业和居民负担减轻;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初见成效,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大了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央政府公共投资的统一管理;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切实加强项目组织筛选、资金审核拨付、专项检查等监督,确保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密切跟踪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记者:国家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央将新增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这些钱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谢旭人: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规模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在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中,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达到1.18万亿元,其中2008年四季度增加投资1040亿元,2009年增加4875亿元,2010年预计增加5885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主要用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

  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共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建设2522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493亿元,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926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3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696亿元,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及服务业发展633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2134亿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其他项目资金376亿元。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您觉得财政工作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谢旭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财政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前要着重抓好四项任务:认真落实各项重大财税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狠抓增收节支,努力完成预算任务;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记者:谢部长,60年来,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增速更快,请问取得这个成就的原因何在?

  谢旭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62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收入6.62万亿元,60年间增长1000多倍。

  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是我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重要体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原因可以概括为四方面: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二是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形成了良性、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三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税务、海关等部门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记者: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迅速扩大,财政支出结构也出现重要的变化,这方面能否重点介绍一下?

  谢旭人:60年来,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转变。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财政支出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公共财政,请问公共财政能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谢旭人:所谓公共财政,就是指财政的职能和作用方式要突出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治性,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因此,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不论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社会事业,还是事关国家繁荣昌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外交、国防、科技、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2008年,全国财政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19667亿元。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上述民生支出24610亿元,增长25.1%。

  财政调控能力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记者:我们目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哪些特点?

  谢旭人:积极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具体指财政通过减少税费或增加支出,扩张总需求,以避免经济衰退而实施的一种财政政策。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实施的,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政策目标系统。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应对当前困难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

  二是政策内容丰富。注重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突出地位。

  三是政策手段全面。综合运用投资、减税、增支、补贴、赤字、国债等政策工具组合,注重处理好减税与增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关系,并进一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四是政策取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抓住时机推进税收制度等财税体制改革,并大力支持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是政策力度较大。无论是增支规模还是减税规模,无论是财政赤字规模还是国债发行规模,此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较大,这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您刚才提到财政调控政策内容越来越丰富,调控手段越来越全面,请问财政部门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时是否感到更加得心应手?

  谢旭人:在财政调控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们不仅有了治理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宝贵经验,也有了防治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成功尝试,财政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财政部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财政宏观调控方式也实现了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的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由单一手段调控向综合运用工具调控的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不同经济运行形态需要的,包括目标定位、政策取向、工具组合、时机选择、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内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请您介绍一下改革历程。

  谢旭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财税体制改革开始新的探索和尝试。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推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打破高度集中的局面,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20世纪90年代初,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点围绕增强企业活力、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这一中心环节,先后实施两步利改税、税利分流和企业经营承包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由七大类37个税种构成的复合税制体系。同时,为了扩大地方财权、进一步调动地方理财的积极性,探索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1994年我国实施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工商税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范围;根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相应的支出范围;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按统一办法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实行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工商税制改革以公平税负和简化税制为核心,将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通过改革,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税体制新框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并明确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的目标要求。先后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等改革。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治性特征日益显现。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着力服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是财税改革的又一新的里程碑。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健全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制度,改革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和关税制度,税制更加科学合理,税种数量进一步减少到19个(实际开征18个,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于2000年暂停征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顺利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建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等。财税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规范。

  实践证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一是构建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比较科学合理的税制体系,逐步形成了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二是财政体制更加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由1994年的55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709亿元,年均增长28.6%。2008年,地方本级支出平均38%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西部地区支出平均54.4%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23955亿元,增长28%。三是预算制度不断健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透明度明显提高。通过改革,不仅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较好地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记者:您认为财政改革发展所坚持的方向是什么?

  谢旭人:从改革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包干财政体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到税制、财政体制、预算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财政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财政改革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就是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这一目标和方向来进行的。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逐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日趋规范

  记者:您担任财政部部长后,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请问主要出于什么考虑,什么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谢旭人:财政管理贯穿于研究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编制和执行预算的全过程,是财政部门的日常工作。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财政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处在收入分配和资金供求矛盾的焦点上,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同时,日益庞大的财政收支规模,对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效果考核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各方面也希望预算更加细化,透明度更高。只有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才能更好地为民理财。

  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遵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明确加强管理的目标、方向和途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财政管理的各项要求,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保障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谢旭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当前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着力完善财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在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形成有机衔接、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以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三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健全机制和流程,特别是要注重细化预算编制和加强部门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四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预算支出执行责任,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五是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确保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实现。六是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全力推广实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七是加强管理基础和基层建设,促进基层财政职能有效发挥和各项财政政策措施落实。

  60年财政改革发展经验

  记者:您能否谈谈新中国财政60年发展历程中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谢旭人:60年来,财政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最主要的有五条: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突破陈旧过时思维观念和做法的束缚,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财观念,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财政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二是坚持把握指针、明确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把握财政工作的方向,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财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既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又推动财政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是坚持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原则,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促进科学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财政工作为了人民,财政工作依靠人民,财政工作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管理。注重“做蛋糕”与“分蛋糕”的有机结合,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走渐进式改革路径,坚持财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协调配套,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财政工作的积极性。注重财政改革、财政发展与财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财政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和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注重财政理论创新和财政实践、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业务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各项财政工作。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记者: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着眼未来。您对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有哪些考虑?

  谢旭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财政工作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财政作为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在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要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健全协调配合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健全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合理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统筹兼顾、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方面的投入。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立足基本国情,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稳步推进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第四,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改革资源税制度,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消费税,推进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环境税等其他税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体系,优化税制结构。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新设立收费、基金的审批管理,对现有收费、基金,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清理、整合和改税等改革。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第五,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全面实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强化财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工作,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发挥注册会计师等社会监督作用。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逐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第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强化财政工作组织保障。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干部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勤勉为民服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大力弘扬财政文化,增强财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

  记者:请问您上任财政部长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面临的压力是什么?

  谢旭人: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抗击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9月份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迅速出台一揽子计划,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都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经济财政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政收入形势依然严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财政收支压力较大。

  作为财政部长,当前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谢部长,能否请您用一句话来描述财政部的工作要求?

  谢旭人:财政工作的宗旨是“为国理财、为民服务”。具体来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实行科学管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财政工作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