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楼继伟王军就“营改增”接收记者联合采访>媒体报道

“营改增”试点成效超预期 “双扩围”优化改革路径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7日

2013年4月1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试点先行已逾一年,新一轮扩围指日可待……1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与国税总局局长王军就行将扩围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相关事宜接受中央媒体集体采访,针对“营改增”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谈前期试点:成效“好于预期”

  “运行平稳、好于预期、渐行渐好。”谈及“营改增”前期试点的总体情况,王军如是总结。

  王军介绍,截至2012年年底,“营改增”试点的9省市参加试点的企业共计102万户,这一数据至今年2月底更新为112万户,即每个试点省市每月增长企业数量约5%。

  “这说明随着政策的解读,企业的遵从度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它说明这一改革具有吸引力。”王军认为。

  王军称,在试点企业中,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数量比为20:80。所有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户)都因“营改增”而实现了减税,减税幅度达40%。

  但王军坦陈,在试点地区95%左右的企业实现减税或税负不变的同时,5%左右的企业税负有所增加。分行业而言,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中的部分企业和部分其他行业的企业税负有所增加。

  王军同时表示,税负“不降反增”的企业数量在试点开始时较多,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增负企业所占比例呈现“逐步下降乃至逐月下降”的态势。

  王军提供的数据显示,自去年“营改增”试点开始至今年2月份,全国共实现减税550亿元人民币以上。

  “(试点部分企业)税负增加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试点)范围的扩大、试点行业的增加,增负企业的占比还会进一步下降。”王军认为,随着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及改革在全国的逐步推开,部分企业增负的形势将会发生逆转。

  根据国务院部署,自今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同时,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

  “对于进一步扩围后改革的顺利推进及取得的成效,我们是有信心的。”王军表示。

  谈少数企业税负“不降反增”:改革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官方数据显示,“营改增”试点过程中,95%左右试点纳税人税负会下降或持平,5%左右的纳税人税负“不降反增”。这一现状引发社会热议,也成为一些对“营改增”持反对或质疑态度的主要依据。

  “没有一项税制改革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谈及上述现象,楼继伟如是说,称,随着试点地区及试点行业的进一步扩大,上述问题将得以逐步解决。

  这一论断得到了国税总局局长王军的认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援引试点地区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数据称,税负“不降反增”的企业数量在试点开始时较多,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税负增多的企业数呈现“逐步下降乃至逐月下降”的态势。

  “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造成原有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这是很难避免的。”王军说。

  楼继伟分析,“营改增”过程中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的现象也与企业经营周期有关。他举例称,企业在“营改增”开始前夕刚刚更新设备,便无法享受相关抵扣,但经过一定周期的平稳运转,这一问题会得以解决。

  “客观来讲,‘营改增’会倒逼许多企业改进经营方式,这也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楼继伟说,随着“营改增”逐步推向全国、全行业,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会趋于减少。

  “按照目前的减税幅度来测算,如果‘营改增’得以全面推开,年减税有望达2000至3000亿元人民币。”楼继伟预计。

  谈“双扩围”决策考量:改革路径优化

  针对“营改增”即将在地区和行业实现“双扩围”,王军表示,这既体现了改革路径的优化,又体现了中国决策层在坚持改革中的“底线思维”。

  “由去年的地区试点,到今年的行业(全国范围内)推开,这体现了改革路径的优化。”王军说。

  2012年1月1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地区启动“营改增”改革。当年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

  “如果说去年是雁阵推进,今年则是一字推开,这是改革方法的改变。”王军称。

  王军指出,即将开始的新一轮“营改增”,是在去年“1+6”(交通运输业及现代服务业的6个行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1+6”升级版(纳入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的改革推进。而这一改革也是正在打造的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

  王军认为,“营改增”的扩围体现了中国官方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所谓的“积极”,体现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将于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

  “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将有助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而将铁路运输择机纳入,则使‘交通运输’的内涵更为丰富。”王军说。

  至于“稳妥”,王军指出,新一轮“营改增”的扩围“建立在良好的改革试点的成效和具备了扩大试点条件的基础之上。”他解释称,扩围时间选择数月之后的8月1日,就是为了给剩余的22个省区市留下充分的准备时间。这些省区市集中在中国的中西部和边疆地区。

  王军同时称,明确“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而不是选在8月1日,则是为了给相关改革方案留下更为充分的论证和完善时间。

  据楼继伟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行业的“营改增”方案,最快或于年内完成。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国务院果断推出‘1+6’升级版,既展示了新一届政府坚定推进改革的巨大魄力,又展示了决策层底线思维的巨大魅力。”王军说。

  谈通信铁路“营改增”方案:争取年内出炉

  针对各界关心的即将“择机”纳入“营改增”试点的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的改革方案,楼继伟称,有关方面正在抓紧制订,争取年内出炉。

  “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行业都有个特点,就是其分支机构比较多,系统比较复杂,(经营范围)覆盖全国,因而在部分地区试点有难度。”针对上述两个行业为何没被纳入前期试点,楼继伟如是解释。

  楼继伟称,随着今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上述问题将得以解决,给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两个行业纳入试点创造了必要条件。

  “税制改革只能优化企业运行,而不是干扰。铁路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如果将其置于抵扣链条之外,对铁路本身发展是不公平的。”楼继伟说,“更何况,制造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铁路。”

  谈及邮电通信,楼继伟称,该行业在全社会的使用量很大,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仅有利于行业间公平发展,更重要的是将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趋于完整。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目前正尽快做方案,能多快就多快。”楼继伟说,方案争取在今年年底出炉,“实在不行明年年初也要做出来”。

  谈可能遇到的困难:需重构中央地方税收体系

  “如果把营业税拿掉,地方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仅为3%。”楼继伟坦陈,没有比较平衡的税种支撑,中国的财税改革也很难进行。

  鉴此,楼继伟表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涉及地方税体系的重新构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关系调整等方方面面,“是很复杂的大题目”,决非仅仅调整“营改增”收入在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那么简单。

  目前在试点地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收入并未按照75%和25%的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分享,而是在国税部门代征后全部返还地方,确保地方税收收入不受影响。

  但这仅是权宜之计。楼继伟说,这一做法“不可能持久”,是试点时期的过渡性安排,以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未来“营改增”实现全地区全行业覆盖后,在统一市场下流通的商品及服务将进行统一的抵扣,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营业税目前是中国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营改增”之后,如何形成地方新的主体税种,重构地方税体系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而房产税或是一种选择。

  两税合并后,“中央地方的支出责任怎么调整,也是大题目。这不仅是财政问题、税收问题、多地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也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楼继伟指出,“营改增”之后,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是今后的大任务”,财税部门“正积极但很慎重地”予以推进。

  对于“营改增”是否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楼继伟认为这种论断并不准确。他说,中国的财税体制“并不是因为‘营改增’才要改,财税体制问题太多了”。

  他透露,目前财税部门正在研究三件事:其一,如何在全国积极稳妥推进“营改增”;其二,如何构建地方税体系;其三,如何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谈“营改增”意义:进一步验证“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营改增’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即: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制度创新是改革红利的源泉。”王军说。

  除此以外,王军还谈了“营改增”的五方面意义:

  其一、“营改增”解决了中国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完善了税制,“这是(‘营改增’)最基本的意义。”他说。

  其二、“营改增”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意义)。”王军称。

  王军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GDP增长7.5%,其中第二产业增长3.1%,第三产业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该市首次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服务业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逆势上扬,超过20%。

  其三、最重要的一条意义在于促进了经济增长。王军援引专家测算结果称,单“营改增”这一因素就为上海市当年经济增长贡献了0.6个百分点。

  其四、“营改增”有助于推动就业增长、稳定物价。上海市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对近2000户试点企业抽样调查,调查对象2012年的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36%,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04%,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其五、“‘营改增’有助于提高我国国际形象和地位,我们认为这是最具溢出效应的意义。”王军说,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化的当下,中国政府果断推动“营改增”改革,从而进一步树立了其推进改革、促进消费的形象。

  王军称,在他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以及港澳经济界人士接触时,他们都对中国的“营改增”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并予以高度肯定。

  记者 俞岚 石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