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扎实做好财政教科文工作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4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教科文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出了重要的战略性部署。
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并且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且把文化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并且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见,教科文事业在十七大报告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财政,是教科文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对于促进教科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教科文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十七大精神基础上,对教科文事业发展以及财政教科文工作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
一、近年来,教科文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财政教科文投入大幅增长,教科文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十七大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教育事业成就瞩目。2006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6123亿元,比2000年的2562亿元,增加了3561亿元,增长139%,年均递增15.62%。2006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5570亿元,比2000年的2085亿元,增加3485亿元,增长167%,年均增长17.79%。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2006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启动,1.5亿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3730万名家庭困难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家庭困难寄宿学生领到了生活费补助费。2006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59.8%,比2000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06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招生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40万人,在校学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500万人,超过了美国、俄罗斯和印度,居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我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也由80年代初的700万人增加到7000万人。在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条件下,仅就各类学校入学率而言,已经相当于人均GDP3000美元国家达到的水平。
(二)科技事业硕果累累。2006年全国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688亿元,比2000年的575亿元,增加1113亿元,增长193%,年均增长19.64%。2006年全国R&D投入3003亿元,比2000年896亿元增加2107亿元,增长235%,年均增长22.33 %。2006年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42%。
在财政支持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迅速,硕果累累。我国的R&D投入居世界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136万人/年,居第二位。我国基本具备了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基础条件体系。
我国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论文总数居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中,我国的论文数占总数的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在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我国商标、实用外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在我国发明专利中,国内申请量已超过国外申请量。授权专利2006年2.5万件,为2000年的4倍。
(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全国文体广事业费达到842亿元,比2000年的293亿元,增加549亿元,增长187%,年均增长19.2%。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2006年,我国拥有公共图书馆2778个、博物馆1617个、艺术表演团体2866个、艺术表演场所1839个、文化馆2819个、文化站36874个、广播电台267个、电视台296个、广播电视台1935个(主要在县级)。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06年,公共图书馆藏书5亿册,比2000年增加9000万册;总流通人次2.5亿人次,比2000年增加6363万人次。艺术表演团体演出41万场,观众4.1亿人次。中央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由2000年的85.66%提高到2006年的92.78%,中央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由2000年的89.18%提高到2006年的93.18%。2006年我国共出版各类图书23.4万种,比2000年增长179%;期刊9468种,比2000年增长9%;报纸1938种,比2000年增长29%。
教科文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的财政教科文投入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与教科文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及学校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均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还较突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技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文化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农村,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等等。只有统筹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教科文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二、做好财政教科文工作的若干思考
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教科文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明确任务,加大投入,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科学管理,为促进教科文事业的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教育方面,要紧紧围绕“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支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领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巩固改革成果,使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都能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还要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免除学杂费的规定,切实保障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推进城市义务教育的综合改革。
第二,大力支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6年,我国高中阶段在校生4341万人,毛入学率为59.8%。如果按照教育人口覆盖率和毛入学率达到85%的基本普及目标,还差25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当前,要提早准备,未雨绸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首先要大力调整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使其与普通高中教育实现1:1的配置比例。其次,从现在起就要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因不均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第三,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今后需要加快发展。对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实行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支持方式,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办学模式、教育方式的转变。当前,要积极支持高职示范学校的建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训等,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四,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过去若干年连续大规模扩招的基础上,今后高等教育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路子。目前,我国各类大学共有2311所,其中:普通本科720所、高职高专1147所、成人高校444所。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当针对特点实行不同的投入政策和投入方式。
第五,大力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设。当前,重点是落实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内部的助学制度等,保证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维护教育的公平。
(二)在科技方面,要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支持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2006年开始实施的科技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未来十几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对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战略性部署。它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支持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是财政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们要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企业竞争前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保障好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第二,大力支持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大学、国有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财政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承担的不同任务,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和国有独立科研机构,财政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研发的支持,应当根据科技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通盘设计,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增强研发合力,提高研发效能。尽量避免在投入、资源配置、研发活动等方面形成“两张皮”、重复交叉、低效浪费的现象。比如,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大学和具备较强实力的国有独立科研机构,都应当有计划地全面承接科技规划纲要的任务,财政统筹考虑对其的支持;高校985计划要全面反映科技规划纲要的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统一投入政策、统一投入渠道、统一投入标准、统一规划管理等。
第三,大力支持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央部门、单位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推进有关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要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进一步支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投入机制。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则主要通过制定财税政策,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在文化方面,要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财政除了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和必要的投入,支持有关媒体日常宣传报道外,还要注意支持那些将主旋律融入国民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转化为自觉行动。
第二,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当前,应当以着力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重心要放在基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内容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的框架。当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实施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另外,还要通过必要的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实力,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
第三,要加大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创造出灿烂中华文化的国家,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中华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财政应重点加大对两方面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典籍整理的支持力度,切实保护好中华文化的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二是支持文化对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第四,创新文化支持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创新”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创新的内涵,明确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要创新,财政支持的方式和手段也应当创新。比如,我们要积极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如何进一步支持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如何制定鼓励文化创新的财政政策?如何支持运用高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等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