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在民族复兴的征途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07日
--农发办党总支组织参观“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军事博物馆外,红旗飞扬,百花争艳。10月19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国家农发办党总支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赴军事博物馆参观了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全体同志通过参观,了解祖国百年历史,对比如今繁荣强盛,展望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更加体会到当前强大国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跟着党走的决心,更加充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信心。参观结束后,同志们纷纷表示,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部展览 一幅画卷 讲述伟大复兴之路
展览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里程,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个部分通过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真实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在观看中,同志们鸦雀无声,耐心聆听现场的讲解说明,并不时驻足停步,仔细观看文物资料。在一些重要场景,许多同志自发地一起合影留念;在部分文物的台词前,有的同志立即掏出本子,认真地做着参观笔记,有的则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400多米的展览大厅,近800米的展线,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才参观完。大家普遍反映,这次展览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共鸣,就是因为它紧紧抓住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这两大主题,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向我们说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整个展览是一曲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的交响史诗,是一幅浓缩民族复兴历程的浓彩画卷。
救亡图存 民族独立 是历史选择了我们党
展览的前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谋求民族独立的艰难历程。1840年,来自英国战船上的炮响,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自此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那时开始,中国的仁人志士,踏上了寻找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漫漫征途。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次次艰难的探索,凝聚着中国人民寻求独立解放的不挠意志。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人民从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起了独立民主的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的重大历史任务。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可能至今还四分五裂,还在民族独立的黑暗中摸索!”这是参观后大家最深切的体会。参观完前三部分展区后,大家自发地到开国大典天安门的模型前,到国旗设计征选的各式方案前,到大典所用的礼炮前合影留念。因为大家共有一个心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永远跟着党走,是我们不变的选择。
继往开来 谱写新曲 是党领导开创了盛世华章
展览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展区,是大家停留次数最多、参观时间最长的地方。毕竟,这里记录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离我们的时间最近、感受最深、体会也最真切。
在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展区,陈列了许多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珍贵图片:两弹一星、大庆油田、红旗渠……。此外,还有一张照片弥足珍贵,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通过《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正式宣告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我们党开始了新的征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在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区,许多鲜活生动的历史照片,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的缩景模型,载人航天飞行器以及航天员所穿的宇航服等,为我们再现了改革开放近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的珍贵照片前面,全体同志驻足深思。小平同志的复出,为中国的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发展战略,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世纪之交,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怀抱、中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祖国又一次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提前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百姓生活总体上由温饱进入了小康。党的十六大继往开来,用科学发展续写着民族复兴的新篇章。青藏铁路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奇迹,载人航天实现飞天梦想,三峡大坝165米蓄水发电,东中西部区域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顺利,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低保、医疗、农民工等问题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这些无一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无一不体现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发展新理念。
在展览即将结束处,悬挂着几组建国以来国家综合实力、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人民生活变化情况的比较数据。对比这些数据,不禁百感交集。截止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10871亿元,是1952年679亿元的310倍,1978年3645亿元的58倍;粮食、钢铁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9748万吨和47340万吨,而1952年时才16392万吨和106万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从1952年的154元、1978年的405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63元。是的,我们国家强了,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贸易总量世界第三;人民富了,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而这些都是我们党带领创造的炫丽华章。
立足本职 再创佳绩 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中央一号文件,是展览中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区的一个重要位置,展示着从2004~2007年的4份中央一号文件原样,旁边是一株株的稻穗模型。看到这些,同志们不禁激动万分。回顾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4个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重农力度之大,支农政策之全,政府投入之多,农民受惠之实,历史少有,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长,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逐步提高,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这些成就中,农业综合开发的贡献功不可没。2003~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1.28亿亩,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49个,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5758个。五年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8亿公斤;经改造后的中低产田,亩均增产粮食200~300斤,直接带动农民亩均增加收入约240元。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每年直接带动2200万农民受益,这些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一般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10元左右。“我国连续3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实现双增、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回良玉副总理在今年6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的这段讲话,不仅充分肯定了农业综合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也鼓舞着全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再创佳绩的信心。
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将继续立足本职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解决13亿人吃饭和8亿农民增收这两大民生问题,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突出开发重点,继续创新开发机制,不断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为促进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