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9日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请听“一生无产、来去无尘”----记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
北京市西城区大酱坊胡同20号,一个很普通的四合院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进京到离休,吴波在这儿住了将近半个世纪。拥挤的平民区、开不进车的胡同……吴老生前秘书王沈京向记者回忆:“他住的那个房子,墙上的墙皮、棚上的白灰都脱落了,不让维修。我给他端饭的时候,那上面的白灰就经常会掉到饭碗里。他认为:国家很困难,我虽然住的是公房,但还是要节省每一个铜板”。
吴波掌管国家“钱袋子”,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上世纪60年代,一项200元给葡萄树插篱笆的预算,他坚持重新测算,为国家节省了20块钱;吴波调研不用专车,从不公车私用。80年代,他因私回老家安徽,当地省委派车接送,他坚持将50块钱汽车费交给车队。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讲述:“在岗位的时候出差,他永远是往小里住,往简易的地方住。吴波同志吃饭他要自己付钱,他从来不要求工作人员给他解决享受的问题。”
晚年,老人推不掉,搬进楼房,在房改期间不愿低价买入,更两次写下遗嘱,过世后要将房子上交国家:“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两单院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
吴波留给子存款,付了丧葬费和儿子搬出公房的费用,几乎没剩下什么。有人告诉他的儿子吴威立,按规定房子可以不交,至少能卖个近千万。但老人“走”后,吴威立还是把钥匙还给了财政部:“我们知道老人家是什么人,我们也很尊重他的理念。就是公和私分得很清楚。我觉得他做到了全心全意,别的他没有想过。”
2005年,吴波以99岁高龄谢世,他的悼词上写着:晚春蚕老丝难尽,孺子牛亡汗未消。10年后的今天,老人的精神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财政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老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给财政部带来了一种比较踏实、实事求是、不浮夸的精神,这种精神对现在来说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高风亮节,吾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