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加大对教育投入缓解"上学难"问题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28日
杭州市财政局 2005年03月16日
一、增加“教育资助券”专项经费,解决困难学生入学。不断完善教育资助券、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进一步扩大享受教育资助券补助对象的范围并落实发放教育资助券所需的经费。今年在市教育局的部门预算中安排教育资助券专项经费300万元,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境贫困而失学。
二、积极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针对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市财政将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区、县(市)财政切实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经费保障。将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市居(农)民子女入学一视同仁,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工子女学校为辅”的思路,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经费分配机制,有效解决生均公用经费投入不足问题。2004年起市本级财政对预算内学校公用经费增加投入约3400万元,以后视财力可能,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并建立起一套按学生人数、教育成本、教学成果分配教育经费的办法,切实解决好教育经费投入平均主义或苦乐不均的现象。
四、合理规划市区中小学建设布局。为有效解决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的问题,市财政在市教育局部门预算中安排杭州市高中及初中、小学规划方案研究专项经费80万元,通过规划部门的整体设计、规划,使中小学布局调整更为合理、科学。
五、加大对教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市原定的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每年提高若干百分点(1.5个百分点)的政策延续到2007年。经费主要用于高中段学校的新建、扩建和老校的挖潜、扩容,努力增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2005年安排初中教育发展专项经费140万元;增加专项补贴对下放初中教师将以住房补贴形式给予补助,推动各区发展初中教育的积极性。
六、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上好学”。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应以名校为龙头,推进“名校+新校”,“名校+民校”的办学模式。今年财政安排名校集团化发展专项200万元。
七、打造一支名师名校长队伍。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50万元,专项用于名师名校长培训、新课程培训、学术交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市财政将逐步提高教师、校长培养培训经费在教育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专项资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