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八期>重点阅读

刘长琨:莫名的怀念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刘长琨      

  刘长琨,财政部退休干部。曾担任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财政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人事教育司司长、部长助理;1998年调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2000年转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2006年退休。时有理论研究文章及散文、杂文发表。       

  杨绛家的阳台       

  在几百户人家的小区内,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室内装修的仿佛只有杨绛先生一家。       

  逢年过节,领导以及亲朋好友到家里看望杨先生,往往带一些鲜花盆景作为节日礼物。因屋里有暖气,花卉很快就都开败凋谢了,十分可惜;室外又太冷,不能放到露天阳台上养植,于是杨先生就把花分送给邻居。封闭的阳台温度适宜花卉生长,能够保持较长的花期,因此家家户户都把阳台当作了花房。杨先生每次送花都要附带着一番解释,并殷殷地向接受馈赠者表示谢意,好像不是她把美丽赠与了别人,而是别人帮了她很大忙似的。我们与杨先生住对门,所以受惠最多。       

  我们很为杨先生的拳拳爱花之心所感动,有一次问杨先生:“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呢?”杨先生回答得很干脆:“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杨先生家的客厅也便是她的书房。屋子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平时,杨先生就坐在写字台前看书、写文章。杨先生已逾百岁高龄,仍然天天读书、笔耕不辍。写字台对面,紧靠西墙安放着两张沙发,那是专为接待客人而设的;东、北两面,靠墙整齐地排放着书柜;南面是一溜明亮的玻璃窗,中间有门通向阳台。杨先生坐在写字台前看书或写作,疲倦了的时候,抬起头来,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一片蓝天。如果把阳台封起来,蓝天就被阳台的封顶遮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对面楼房的屋顶。       

  阳台也叫凉台或晾台,本是为住在楼上的人不出家门就能接触到室外的阳光与空气而设计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兴起了封阳台之风。当初,封阳台主要是因为住房的窄逼,为了增加一点儿室内空间,用来存放杂物,或者住人,这可以理解。可是后来住房面积扩大了,够用了,却仍然把阳台封闭起来,把这么一点儿可以便捷地与蓝天相亲与阳光相亲的小小的空间都摒弃了,无疑是阳台功能的异化,是一种不智之举。       

  在众多人家的阳台都盖上了彩钢遮阳板,按上了乳白塑钢窗,变成了一个房间、一间储藏室或花房的时候,杨先生家的阳台始终无遮无拦的裸露着,看上去似乎有点荒凉,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但它却是一个真正的阳台,保持了它的天然本性,成为小区内一道迥异的风景。       

  同时成为风景的还有杨先生本人:坐在书房的写字台前,桌面上是一卷打开的书,或是一沓字迹密密麻麻的稿纸,头却是侧仰着,出神地凝望着室外的蓝天,脸上流露着孩子般的神往与天真。她在那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澄澈而又神秘的蔚蓝之中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她看到了她整整1个世纪的经历。其实,1个世纪并不漫长,往事历历,尽在眼前。(周志华、刘长琨)       

  生存的权利       

  ——读杰克·伦敦《白牙》       

  在我所读过的小说中,把狼写得令人爱令人怜的好像只有杰克·伦敦的《白牙》。蒲松龄的《聊斋》里写到过狼,但都是贪婪狡黠的家伙,即使化成美女,也改不了吃人的本性,不像他笔下的那些狐狸精,那么美丽而且善良。我因此觉得,蒲老夫子对狐狸有点情有独钟。贾平凹写了一本《怀念狼》,原以为是为狼平反的文章,不料读后不仅对狼生不出丝毫怀念,反而更觉毛骨悚然,认为对狼应该格杀勿论。       

  《白牙》则不同。作者通过对一匹狼(白牙)一生命运的娓娓叙述,促进了人对狼的了解,拉近了人与狼的感情,使人感到,狼的一举一动不仅有理有据,而且有情有义,即使搏杀时刻的凶相毕露,也能让人理解,甚至生出同情。白牙的一生无异于人的一生。那是求生存的一生,是奋斗拼搏、艰苦卓绝的一生,是有爱有恨情意缠绵的一生。       

  求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一切生物的权利。每一物种,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有其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理由,若非迫不得已,是不能任意扼杀或伤害的。狮子、老虎在正常境况下并不伤人,也不滥杀弱小,有时拼命一搏,捕杀猎物,只是为了延续生命和抚养子女的需要,也就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绝不像人那样贪得无厌、肆虐成性、毫无道理地残害生灵与自我相残。所以,在动物世界里,弱小生命对以其为食的大生物,虽有恐惧却并不仇恨,能够天长地久地在同一天地间繁衍生息。平日看电视《动物世界》,常常感到动物世界比人类世界有秩序有道理多了。这个地球上似乎就多了人,如果没有人,地球必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丽清新、生意盎然,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乌烟瘴气,危难重重。       

  近年来人仿佛有了一点儿进步,懂得了一点儿生态平衡的道理,开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也注意保护动物了,但还是从维护人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出于对其他生物生存权利的尊重。这恰似美国的某些政客,口口声声“美国利益”,以符不符合美国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处理国际事务的唯一准则,俨然一副世界霸主的姿态。孰不知在动物眼中,现在的一些主张保护动物的人,其嘴脸正如此类美国绅士相同。看来人还并没有彻底觉醒!       

  杰克·伦敦不是生态学家,不是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却在《白牙》中不自觉地流露了一种万物平等的观念。我实在惊异于他对动物的体察入微。他不仅准确地把握了狼的每一个独具特征的动作与表情,而且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了每一动作表情所表达的狼的思想与感情,使人感到狼遇到了一位伟大的知音。       

  杰克·伦敦逝世已近百年,以他的天才睿智,不知当初是否曾预见到,在他的肉体生命所无法跨入的21世纪,在他生前从未到过的东方古国,他的作品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还有人热爱着他的作品并从中不断领悟出新的人生要义。       

  莫名的怀念       

  ——读《怀念狼》       

  一种自古以来祸害人类把人吓坏了的生物,如今成了被怀念的对象,世界的变化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在仅看到题目而尚未拜读贾平凹的《怀念狼》之前,我揣测小说的主题必定是反映世事的变迁。读过之后的印象却恰恰相反:这世界与人生丝毫未变。       

  尊贵的专员、英武的猎人、执着的科学家、新闻记者乃至“烂头”百姓,一无二致地都在浑浑噩噩中打发着岁月,不知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一切都那么盲目,那么随心所欲,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么无知与无奈,使人感到犹如盘古尚未开天辟地般的混沌与窒闷。       

  狼祸害人,人捕杀狼,你死我活,不共戴天,这就是亘古不变的人生,说起来似乎也确有一点儿悲壮。但事物发展的结果往往不如预料的圆满:到头来并非你死我活而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狼杀光了,人也活不成了。这样,悲壮就变成了悲哀。怎么办呢?——作者苦口婆心地讲了一大篇,或者就是为了出这样一道发人深省的智力测验题。       

  怀念失去的事物无疑也是一种觉醒,但空有怀念无济于事;何况对于狼,能有怀念可言吗?因此这怀念就有点让人莫名其妙,感情上难以接受。难怪不怀念狼的人们将唾沫吐在了摄影记者的鼻梁上。       

  “天人合一”的佳境绝非靠祈求所能达到的,必须有更清醒的意识,采取更自觉、更切实有效的行动。人必须彻底地自我反省,才能走出绝境,获得新生。这是读《怀念狼》的一点感想,自知未能领悟作者的深意,不过是见仁见智自说自话而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