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八期>艺术与人生

李海:一杯醇香的醪酒 ——读岳学鲲诗集新作《情维斯乡》感说李海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李海

  

  李海,原名崔光华,汉族,1922年出生,2012年去世。河南省修武县李万乡(现为焦作市高新区李万乡)张建屯村人。经济学家、研究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诗人。曾在武陟中学、焦作中学读书。北平师院(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华北财经委员会、北平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国务院财贸办公室财金组、北京矿务局财务处、北京市财税局企财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离休。写作和发表论文约数百篇,出版财经专业书籍十多部,有回忆录《李老师的故事》和诗集《海韵涛情》。 

   读财政部诗人岳学鲲《情维斯乡》,像喝了一杯醇香的美酒,沁人心脾。浓浓的乡情感人肺腑,引发我无限乡思,不觉地涌出如下许多回忆。 

    一 

    同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会倍觉亲。 

  岳学鲲同志老家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北贾村,我老家焦作市高新区李万乡张建屯村,一在河(黄河)之北,一在山(太行山)之南,两村相距40余里,可称得起是近邻的小老乡。恰好我们又同在财政部工作,难怪一见如故,有了浓厚的忘年交情。多年来常来常往,每每谈及故乡的故旧情事,都会尽兴而论,畅快而谈,抒发一番游子思乡的情怀。 

  上个月(4月)的一天,我到部里理发,顺便去办公室看望学鲲同志。刚刚坐下,寒暄未毕,他就取出一包书稿放在我的面前,说是他的诗集,准备出版,并邀请我看后给他写个序言。我当即辞谢未允,因为我一不是诗人,二不是名人,写不得序言。再三推谢,最后答应可以考虑写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才算定约。 

  不曾料想,当我顺手拿过封皮看到书稿题目《情维斯乡》时,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忙问:这诗稿是吟咏故乡情怀的吧?得到他的肯定之后,更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倒迫不及待地想赶快读一读,看看这位小老乡是怎样用诗歌抒发怀乡情感的啊!于是我也就匆匆告辞回家,急切地读了起来。 

  哪曾想到,先看到他的自序:《故乡,我永远膜拜的家园》,竟然一连串地回答了“故乡是什么?”有12个之多。故乡是山、是水、是人、是物、是天、是地、是情、是思、是历史、是期愿、是动力的源泉、是家中之家。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片生我养我教我爱我的覃怀大地,畅游了故乡“牛角川”(小时候爷爷告诉我,这是焦作大地的古称)的山山水水,再次回味了故乡的那个浓重的醇风厚谊。迫不及待地赶快翻开诗稿读下去,不知不觉地就一气把它读完了。不论是短句长句、古风新诗、律诗绝句,篇篇抒发着对故乡的深情厚意,感人至深。我这个离开家乡七十年的老翁,不知不觉被篇篇诗文引导着回到了故乡,重新看到了那熟悉的山山水水,重温了少年儿童时代的亲情乡谊!我相信,凡是读了这本诗集的覃怀游子,都会有此同感,和我一样地赞叹:此书感触良深,值得一读,再读。 

    二 

    “许多地方我都到过,最美丽的还是焦作。” 

  ——《焦作之歌》 

  真的是这样,我也有此同感。论年龄和离开家乡的时间,都比学鲲同志长些;同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到过的地方自然也就多些,但有同样的情怀:最好的地方还是我的故乡焦作。这不是说人家的五台山、峨眉山的寺庙不如焦作博爱的月山寺。山窝里小小的一座古庙——月山寺,怎能同人家四大名山相比。但我还是打心眼儿里喜欢那青灯明月的月山寺,爱听那悦耳的小庙钟声,声声敲击着我那游子的心房! 

  还有那巍峨的太行山,明媚的云台山风光,传奇的王屋山,无不令人向往。说真格的,人家那个人间仙境黄山,桃花源似的张家界,桂林漓江山水,滇西高原的怒江峡谷,游赏之后无不叹为观止!但打心底里说还是我的故乡云台山更美!因为那些天堂仙境都是人家的,只有云台山是自己的。走在张家界的索溪峪山涧长廊,终究没有走在云台山小寨沟观赏连珠瀑布更惬意些。所以,近十多年来,不时有朋友游云台山归来,向我伸出拇指说,你的家乡真好,竟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我就高兴地说,那就请你多去游玩几次吧! 

  说到家乡的土特产,更是出奇。那一米多长的铁棍山药,寻遍天下,独此一份,早被李时珍定为中医名药——怀山药(怀庆府的山药),其他地方的山药,都是做菜用的菜山药,不可替代入药。我曾经拿出两根一米多长的铁棍山药送给一位老中医,他竟叹曰:原来怀山药就是这样特别啊!我当然得意洋洋!是我家乡的特产嘛!虽说各地都有各自的特产名药,比如藏红花,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甘肃的甘草,宁夏的枸杞,以及川、广、云、贵各种名贵药材,等等。回想“文革”期间,我在宁夏干校(平罗)就亲手摘过枸杞,挖过甘草,也曾夸奖过是好药。但总有个想法:你有枸杞,我的家乡有山药,不足为奇。其实这些自我夸耀都是故乡情缘在发酵,读学鲲同志诗篇又引起了故乡思绪的共鸣罢了。如此偏见,说来好笑。但这是真的乡情表露!凡我同乡,不会笑我故乡情痴吧! 

  更加有意思的是,诗稿中唱到了故乡的美味食品——捻转儿和油茶,也引得我口水直流。油茶是武陟县木栾店的特色风味儿小吃,喝一口,油香满腮,天下无双。真的,我几乎走遍了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内蒙古草原上有骨髓油炒面,油性大,不如武陟油茶清香可口。特别是在那逝去的年月,有许多武陟人身背大铜壶,走遍天下,沿街叫卖,引来无数食客享用。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南阳读中学时,街头见过;后来到兰州读大学时也见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差到天津、武汉、西安、沈阳,都遇见过那背铜壶卖油茶的人。每每问起,都是武陟人。我操着家乡话攀谈,大部分都是外出谋生的贫苦人,很是亲热。 

  说起那个捻转儿,更是天下绝无,只是家乡仅有。由于多年不做着吃了,恐怕家乡的许多年轻人也都不知其味了!正像学鲲同志诗篇中所说的,捻转儿是在五六月间青黄不接时的一种吃青行为。是把早熟的麦子(疙瘩穗),未黄尚青时采摘下来,将麦粒炒熟,上石磨推捻成条,然后用葱、姜、蒜、油、盐调拌食之。我在家乡时的童年、少年,几乎年年都做着吃。它不但形状特别,而且富有一股清香麦味,孩子们一冬吃惯了玉米面酸菜窝头,一吃到捻转儿就高兴得欢蹦乱跳,忘乎所以。十七岁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捻转儿了!能不想吗?感谢学鲲同志的诗,又勾起了我多年淡忘了的乡思,重新回味那甜美的故乡情意! 

    三 

    “焦作啊!我如诗的家乡!” 

  韩愈的文魄,商隐的诗魂,竹林七贤的高雅,数不尽的古今文人雅士,孕育着覃怀大地多少英雄圣贤,荟萃着灿烂的中原文化。学鲲同志的诗,一一道来,引导我们畅游在古文明的历史大海中,流连忘返。 

  我到孟州瞻仰过韩愈陵园,想起了对他出生故乡的争议。有人说他老家是冀东昌黎,殊不知他就生长在孟州。西去数十里太行山中的阳台宫庙里,有两株龙柏和凤柏,传为神树,韩愈幼年体弱多病,曾寄拜那株龙柏为“干大(干爹)”,怎么会跑到远在千里的昌黎了呢?!只不过昌黎是韩姓的祖籍,叫昌黎,而未生长在昌黎而已。 

  也曾有人怀疑竹林七贤在焦作,问我:“你们家乡有竹子吗?”我回答说:“有。不但有观赏的园林竹子,还有经济竹林,就在我们的博爱县。”博爱县的清化街,是历史上有名的手工业镇子。那里有一片片的竹子园,人们用来编织成农家生产生活用的各种竹货,不但行销本地,还远销黄河两岸的齐鲁大地。我曾经在河北沧州农村遇见过农民用竹筢子搂柴草(烧柴),问他哪儿买的,说是河南来的。因此,我还作过一个小小的调查研究:家乡这种产竹子的特殊情况,是因为太行山在辉县拐了个弯,从北来向西去,横躺在焦作地区的北面,挡住了北方来袭的寒流冷气,使这个“牛角川”胡同里的气候温暖了许多,所以有了生长经济竹林的条件。这足以说明竹林七贤真的是在覃怀这块宝地上谈天说地,清幽论道了。 

  半年前,电视台的一位山姓记者来访,我说这个山姓很少见,是否与竹林七贤山涛有关?他说山涛是他的祖先,后来从河南搬到了山东。我们饶有兴趣地和他认了个乡亲。至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读过不少,司马懿的戏看过多次,还有“布衣王子”朱载堉等诸多家乡名贤达人,在学鲲同志的诗中多次赞颂,还作了详细的生平注释,也勾起了我的思绪,增长了知识,赞美我的故乡——焦作,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增我的衷心敬爱,赞赏其文化积淀的深厚,值得我永远怀念和学习。 

    四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读罢一首《徐州寻访》诗,不禁又引起了我对故乡那段灾荒年月辛酸苦涩的回想。那是1941~1942年河南发生的特大灾荒,故乡焦作地区尤甚。本来就是在日寇刺刀下生活的人们,又遭了连年的蝗害旱灾,真的是赤地千里,颗粒不收,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饿殍遍野,卖儿卖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不得已拉家带口四处逃荒,乞讨求生。跟学鲲爷爷一样,我的大爷也领着全家四口东走到商丘,在火车站卖烧饼度日。20世纪90年代初,我也曾出差商丘寻访过,全无踪迹。我外婆家恩村的大舅父,领着全家南渡黄河,西去陕西,落脚到铜川,下煤窑作矿工谋生。1944年我到西安考大学期间,曾去铜川看望舅父,凄苦的面对,真格是“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啊!我的全家,由父亲率领过河到洛阳,就食于做小学校长的三叔,免去了这一劫难。那个时候的洛阳,大街小巷都是逃荒的难民,其中多半是渡河逃出来的乡亲(还有部分是从豫东黄泛区逃出来的难民)。他们又都沿着陇海铁路向西逃命,地下走的,扒上火车的,连车顶上都坐的是人,一股灰色的人流,滚滚向西方无边无沿的大地卷去。既悲壮,又惨烈,真是不堪回首话当年啊!苦难的乡亲们啊,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笔墨向你们诉说啊?! 

  抗日战争期间我去兰州读大学两年,所到之处,西安、平凉、宝鸡、兰州,处处都有河南老乡,经常会听到操故乡语音的乡亲,和覃怀大地的远乡近村的亲人面对。谈起逃荒避难的往事,真是热泪盈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并非虚言! 

  解放后,我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多年,去过西北很多的地方。除了西安、兰州之外,银川、西宁、格尔木、酒泉、安西、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石河子等,还有远处西部边疆口岸的伊犁、霍尔果斯,随处能够遇到带河南口音的老乡。相互交谈,很多都是那场大灾难逃来的河南乡亲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另一部分是解放后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支边青年)。他们正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无私的奉献。在这里,我们应当为他们鼓掌加油! 

    五 

    问君那得爱如许?为有源头亲情来。 

  读《情维斯乡》诗,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禁不住引起了我对亲人们的思念与回想。 

  学鲲同志诗里多次说到对95岁高龄祖母的眷恋与思念。似乎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情景,都会触景生情,想到远在家乡的奶奶,尽情回忆享受着那份独有的祖孙情爱。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的诗自然就引起了我对我奶奶的回念。我也有个亲我养我爱我的老祖母、好奶奶。尽管她已去世多年,却依然活在我的心中。 

  我幼小时母亲去世,是爷爷奶奶照看大的。奶奶是个朴实的农家妇女,总是笑嘻嘻地待人处事,对我这个没了亲娘的小孙子,更是倍加爱护,疼爱有加,任我调皮淘气,从不大声呵责。幼年跟奶奶爷爷一起睡,被窝里由我钻来钻去,从不见烦。有时闹得过分了,就顺手拿个鸡蛋(她唯一的财富)给我,说:“去,买糖吃。”我就高高兴兴地拿着鸡蛋到邻居货郎那里换了几块糖,吃着找小伙伴们玩去了。奶奶每年都要腌一些香椿,或者煮一些花生存放起来慢慢吃。也常常被我这个淘气的小孙子翻箱倒柜,找到了偷着吃。被她发现了,也总是笑嘻嘻地责备说:“你这个小机灵鬼,怎么又找到了呢?”惯了,把奶奶的脾气摸准了,机灵鬼的事就更多了,奶奶总是包容、纵着我“胡闹”。我也清楚,因为她十分喜欢、疼爱我这个小孙子!像这样好的奶奶,我怎么会不思念呢!解放后我到北京工作,总是想把奶奶接来住,可惜她年纪大了,总是商议未果。不过每次出差,有机会总是要回老家看望奶奶的。她依然是那个慈祥、和蔼、笑嘻嘻的样子,令我又爱又疼,不能接在身边天天孝敬,以补偿她那“三春”的阳光雨露!感谢学鲲同志的诗,使我有机会述说了我对奶奶的亲情热爱。 

    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学鲲同志的诗,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引起我多少思乡之情! 

  《情维斯乡》中说得最多的地方是武陟,令我想起了曾在木栾店生活过两年的情景。我继母的娘家在木栾店,是老南门里大街路东的李家,有名的做寿衣靴帽的手工业者。舅父舅妈、表姐表兄,一家人做着手工业活路,过着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我于1935年考取了武陟中学(原是省立第十四中学),是焦作地区有名望的中学之一。20世纪90年代出差焦作,去看过母校,现名武陟第一中学。我在这里读书两年(1937年秋转学到焦作中学)。第一年住在舅舅家里,第二年住校。两年学生生活使我与武陟、木栾店结下了深厚的情缘。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知之甚多,情有独钟!诗中提到木栾店显赫的大官毛家,新兴资本家鲁家,工商业繁茂,闻名遐迩。舅家的邻居有一家做芝麻糖的糖房和另一家榨油的油坊,街市上商店林立,货物应有尽有,是远近闻名的商业繁华城市。我到糖房看过做糖,去油坊见过用大油锤榨油,也曾和同学们一起参观过鲁连成家在沁河边的纺纱厂,比我们的修武县城要繁华得多。 

  我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但主要是武陟县人。学鲲诗中提到的北贾(beijia)村,滑封村、圪垱店、谢旗营、詹店,等等,都是耳熟能详记忆中的村名。他诗中写的沁河发大水的情景,我还能记起读书时的那年沁河发大水,我去堤上看过的情景。河中漂浮着门窗、桌椅等什物,还有半个麦秸垛从上游漂来,顺流而去。守堤的人忙着下罐笼,防水冲刷堤岸。真是惊心动魄!据说一旦决口,整个木栾店就完了!书中还说到四大怀药的药材大会,我也曾在沁河滩里看过。那么多的货物大棚,那么多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跑马蹬缸的马戏团,真是热闹。还有学校里的那个网球场,每逢下课铃响,就跑着抢拍子打网球;排队过河去县城(旧城)开运动会;1937年军队在学校的城墙边挖防空洞、修碉堡,说是要打仗了!真是想不胜想,越想越有趣,我与武陟竟有这么一段浓重的值得回味的不解之缘! 

    七 

    “大水坑,…… 

  童年的梦,从这里做起。” 

  学鲲同志诗集中特别提到并让他钟情的是村边的那个大水坑。童年的戏水,邻家大婶一把抓住小辫子,把将要沉下水的孩子提了上来,拍打着顽皮孩童的屁股,一片欢乐的景象。吸引着我的心思,回想着我童年同样有趣的故事。 

  我的家乡张建屯村的西头、东头都有个大水坑。大约是早年村里建房做土坯取土留下的大坑。积水多年,岸树葱茏成荫,水草鱼虾滋生,除了牛羊饮水之外,成了少年儿童嬉戏游乐之处。大人们总是训诫孩子们不得擅自下水游泳。可是孩子总是顽皮,不听劝诫,爱在坑边坑中戏水。大约是我八九岁在祠堂私塾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因事回家(外村),塾中的大孩子师兄们异想天开,要到水坑里捞鱼吃。于是大家拿着家里的竹粪叉去大水坑边捞鱼。竟然真的捞到了许多一二寸长的小鱼。经过洗净,用老师的面粉包着下了锅。结果煮了一锅浆糊鱼汤,无法享用,不得不倒掉,把锅洗过放在原处。哪里知道,老师回来闻着铁锅的鱼腥味,大发雷霆,追问是谁干的,大家都无声以对。结果每一个学生都被打了三手板,我也没有幸免,挨了三板。至今想起,依然好笑,有趣,手心发痒! 

    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捧着《情维斯乡》诗集一路读来,像是走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品尝着种种的乡情,美不胜收。忽然出现了一个没有想到的话题:什么是家?童言见真情:是家中之家。真是绝妙的回答。把家分成了大家与小家,北京的家与老家有祖母的家,把两者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家。这就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楼梯,请再上一层、两层,登高远望,这个家就成了北京的家,北贾村的老家,覃怀大地的大家,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民更大的国家;小家是基础,无数个小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小家必爱大家——国家;爱生我养我的家乡,必爱教我成长的国家。离开武陟县到焦作市,武陟人都是乡亲;离开焦作到了郑州,焦作人都是同乡;到了北京工作,河南人都是老乡;出了国门到了国外,见到的中国人都认作是同胞兄弟。家,分起来有多个,合起来就是一个家!我和诗作者——学鲲同志有同样的感受和体验:离开家乡到北京中央部门工作之后,明显地又更上层楼,热爱祖国这个大家,为新中国建设工作,交相辉映的心情。 

  请看,书中有不少诗篇述说着作者为武陟、焦作地区宣传、建议、办事、工作的情况,努力把家乡的事嵌入国家大事之中,希望大家去投资、做生意。既为了国家,也为了家乡,一举两得,合情合理,值得称赞。 

  实事求是地说,中部崛起,焦作地区条件最优越,可作为重点去做。在这个方面,学鲲同志做得多,做得好,是对“家中之家”的情理体会得深透的结果。值得我辈老少同乡学习。 

     

    读罢,有五言十二句拙诗赞叹曰: 

  十七离家门,八八念故乡。读罢学鲲诗,泪湿我衣裳。念兹又念兹,启我热胸膛。乡亲与游子,各个齐努力,小家与大家,双双共富强。他日西归去,喜看好山阳。 

  此文嫌俗,登不得大雅之堂。无颜为序,可附卷尾,作为读者感言,亦为幸甚。如有启迪深思之处,则为厚望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