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八期>艺术与人生

岳颂:回味无穷的动情文字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岳颂

  

   岳颂,山东聊城人。经济学硕士,管理学硕士;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审计师。曾在基层财政部门工作多年,现任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业余兼事文学创作,发表散文、杂文、诗歌、文论多篇,屡获各级文学奖励。现为财政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青年作家协会理事。  

   

  《两地书》是鲁迅与夫人许广平之间的135封通信,是名副其实的“情书”集,时间跨度自1924年许广平首次致信鲁迅,直至他们婚后有了海婴。书出版时鲁迅尚在世,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和文艺界正经历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浮躁期,著出这样的情书集者此前也无二人 ,加之鲁迅本人的极大影响力和争议性,使这本书在当时社会上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而时至今日,这些争议的影响仍在研究鲁迅的各种论著里时有显现。 

  《两地书》写了些什么呢? 

  当时就有人怀着各种目的,试图从中发现鲁迅的爱情观,探秘鲁迅的爱情生活,然而实际内容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因为其中关于爱情的直接讨论或描述是有限的。他们当然也谈相知、相爱、相思和对早日生活在一起的期盼,但更多谈到的是琐碎的生活、纷乱的时局、光怪的社会、繁忙的工作,他们谈人生、谈出路、谈学风、谈学校、谈文章、谈出版、谈刊物、谈各自生活中愉快和不愉快的际遇,甚至谈与旧势力斗争的心得,谈斗争中的战略战术,谈文字论战中的种种得失,洋洋洒洒,汪洋恣肆。而从中很少看到“爱情”以及相近的字眼,没有缠缠绵绵、卿卿我我,没有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里的你侬我侬、生死爱恋,更无一句直白的“我爱你”。正如鲁迅后来自言:“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读《书》,我们仍然首先清晰感受到的是鲁迅那一贯严肃、矜持、冷静又饱含战斗性的笔触和人生态度。于是,另一个极端的观点又出现,从当时直到现在都有人认为从《书》看出的正是鲁迅为文的“虚假”,做人的“冷漠”,特别是高唱“人性文学”之歌的作家和评论家们更以此作为否定鲁迅的论据。否则,一贯冷峻孤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鲁迅,怎会把自己私密的“情书”编辑出版以示世人呢? 

  其实,人们还是没有真正读懂《书》,没有真正读“全”《书》,或者说没有沉静下心来、摘掉有色眼镜去读它。正如对《红楼梦》,我们要细读其文本一样,对鲁迅的人与文,不仅也应细读,更是需要我们慢读的。 

  倘若真正平心静气地读《书》,不难发现它正是在谈琐琐碎碎的生活之中,在谈人生、谈社会、谈工作、谈学习之余,丝丝入微地传递着至真至纯至性的爱情,详细记述着爱情从萌芽到结果的过程。  

  鲁迅事无巨细地向爱人报告着天气、起居、吃喝、旅途、搬家、家常琐事、学校烦事,还有在厦门语言不通的麻烦以及如何对付小蚂蚁的技巧,乃至嫌厕所太远而“在楼下的草地上了事”,如此等等,不厌其烦。许广平接到鲁迅的信,总是“欢喜地读着”,接收他的牢骚,苦闷,温柔地为之安慰排解。她说,你有闷气,尽管向我发,但愿不要闷在心里就好了。他们倾诉着彼此之间繁忙工作中身体健康、生活中私密细节的关怀与提醒,表露着未能迅即收到对方回函而不安甚至焦急的心情。尽管语言都是家长里短、信手写来的朴实无饰,有时甚至毫无文采,却是字字关情。  

  许广平为鲁迅织了件毛背心,鲁迅收到后说:“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许广平回信道:“穿上背心,冷了还是要加棉袍,这样便可以过冬了吗,傻子!”一个“很暖”,一个“傻子”,已是几多温馨,几多疼惜。鲁迅对许广平说:“你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苦得很,其实也不然的,身体大概比在北京还要好一些。你收入这样少,够用么?我希望你通知我。”这又是多么简洁而又全面、完全为对方着想的体贴。 

  许广平去了广州,鲁迅去了厦门,他在到厦门后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在船上时,看见后面有一只轮船,总是不远不近地走着。不知你在船中,可看见前面有一只船否?倘看见,那我所悬拟的便不错了。”而当时许广平还未到广州,人“还在船上”,鲁迅的信就发出了,暂别后的急切与牵念溢于言表。鲁迅甚至对许广平“一逗”:“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与HM(许)相见。”言下之意,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她,你放心好了。许广平回道:“这封信特别的孩子气十足,幸而我收到。‘邪视’有什么要紧,惯常倒不是‘邪视’,我想,许是冷不提防的一瞪罢!”热恋中小女子的神态跃然纸上了。  

  不久后,鲁迅又写信说“至于我呢,仍然决计于本学期末离开这里而往广州中大,教半年书看看再说。一则换换空气,二则看看风景,三则……”省略了什么呢?读者都明白,补全便是“见见×××”,鲁迅很含蓄,许广平也不傻。恋人间有些话的确是不消说的,而这种“不说”的效果却是百倍千倍胜过通篇累牍“我爱你”、“我想你”。  

  《书》中还有很多“桥段”读来令人莞尔。《阿Q正传》英译本出版,鲁迅拟寄与许广平看,许广平说不必寄,待真的阿Q到了广州,再拿出译本讲解对照罢。这逗笑中不无对爱人作品的欣赏和同样的喜悦。鲁迅半夜翻栅栏投信,许广平好气又心疼地说“傻气的傻子”,下命令不准半夜投信,鲁迅乖乖妥协说:“此刻已经夜一时了,本来还可以投到所外的箱子里去,但既有‘命令’,就待至明晨罢,真是可惧,我着实为难”。那种乐意被自己所爱的人“管着”、被看似训斥的爱“命令”着的温馨与快乐袒露无遗,钢铁般的鲁迅此时已是万般柔肠。鲁迅决定去广州,许广平欣喜之余算错归期,鲁迅得意地揶揄道:“我离厦门的日子,还有四十多天,说三十多,少算了十天了,然则心粗而傻,似乎也和‘傻气的傻子’差不多,‘半斤八两相等也’”。读至此,我们似乎看到了鲁迅孩童般的微笑。 

  鲁迅甚至在信上画起了小画儿,以使自己的情书“图文并茂”。他画出自己的居处和工作环境图,特地坐在一座刻有“许”字的墓碑边留影,照片上的“许”字还被加深了颜色。这时的鲁迅哪里还是那个年近半百的老战士?简直是一个青涩、傻气、情难自已的热恋少年。相爱使人可爱了。    

  在《书》中最后一封信里,鲁迅写道:“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不敢爱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我可以爱。”这无疑是鲁迅最为响亮的爱情宣言了。爱的激情在他那一贯的文风底下,表达得强烈、直率而庄严。谁能说这是虚伪和做作?谁又能说鲁迅是只知呐喊和战斗的冷血者?   

  当然,鲁迅毕竟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决定了《两地书》绝非一般的情书,而是在深层意义上、有着深刻鲁迅烙印的情书。其值得出版、值得传世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鲁迅的旧式婚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著名的话题。在日本留学的他,出于尽孝,违心地回乡与母亲为他选择的朱安女士成亲,但婚后三天便迅速离开了,贤惠的朱安则在家奉侍周太夫人,终生未再嫁。他不像胡适那样与小脚太太江冬秀相守一生,也没有徐志摩那般“摩登”,更不如郁达夫那么地放浪于无形。他对传统婚姻有明确的反抗,却未能决绝地反抗,并且至死都是心情复杂的。尽管他对朱安怀有极大的同情,但却没有丝毫的爱情,他宁愿长期独身,也不愿在毫无爱情的婚姻里生活。直到遇见了许广平,爱情的火花才一点一点地燃烧了起来。 

  许广平本是大家闺秀,也同样曾被旧式婚姻所困扰,但她勇敢地抗争,终于争取到了自由,并成为女权主义者和著名的学生领袖。她作为鲁迅的学生,经历了由师生到战友、再到情侣和夫妻的较长过程。虽然他们相差十七岁,相结合时的1927年鲁迅已经46岁,而且有着传统意义上不可逾越的师生关系,但相爱和婚姻的共同基石——对旧礼教束缚的叛逆和对新爱情自由的向往,鼓舞着他们冲破了一切藩篱。许广平在《书》中也道出了这种“战斗式”爱情的缘由:“也许是我们根本思想——反抗旧社会——一致的缘故,所以才能结合起来。”虽然,在不同阵营的文人或者在今天人看来,这或许只是非爱情的“口号”,但也正是那个年代里两位真正意义上革命者的爱情的初衷。他们的爱情承受了巨大的世俗压力,若没有革命的、战斗的精神是难以坚持、坚守的。 

  而撇开这种革命年代里特殊的爱情基础,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许广平给予鲁迅的爱情则是弥足珍贵的。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鲁迅时常孤独着,他好像总是“混不下去”。头脑超乎寻常的清醒和冷静,对人之劣根性的洞若观火,对人事交际的不擅长,使他总不被周围人所容,甚至亲兄弟和曾经的朋友、战友。《书》中就全面贯穿了他在北京、厦门、广州先后“混不下去”,而不得不频频跳槽、搬家的心路历程,即使是以学术为主的校园,之于他仍是危机四伏的“是非地”。最后,总算在上海干起不必与人“耳鬓厮磨”打交道的“自由职业”,才算逐渐安定下来。比之鲁迅,许广平虽然也愤世嫉俗,但却更懂得妥协和忍耐。读《书》,我们也可明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一对师生恋,并不像世俗观感的那样,或者不像同时代的其他师生恋,不是许广平依靠鲁迅,而是颠沛流离、神经脆弱、满腹牢骚的鲁迅迫切需要许广平的精神慰藉。 

  从1927~1936年,鲁迅在许广平患难与共的陪伴和无微不至的照拂下,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十年,也是他结束长期的独身生活以后,创作最为平稳、家庭最为幸福的十年。幸有这十年,成就了伟大的、战士的、文笔和思想到最后都几乎无所偏颇了的鲁迅。  

  135封长长的书信,洋洋十数万字,两位情侣在近百年前中国风雨飘摇的长夜里,用小巧的羊毫一字一字写在薄薄的纸上,至今仍散发着它独有的墨香。如今,人们都越来越没有写信的冲动,越来越没有写信的“闲心”。倒不是因为人们懒了,而是改变为邮件和短信方式了。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写寄情书的方式如何改变,而《两地书》这样煌煌传统“情书”透出的情到深处的细腻浓情,仍给人太多启发,也会令人长久回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