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八期>特别推荐.散文

宁新路: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 (节选)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宁新路 

    宁新路,《财政文学》主编。当代散文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财政部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散文作品7部:《别把阳光浪费了》、《近处的风景》、《人在西阳里》、《朝着阳光走去》、《空白一片》、《阳光照在星期八》、《来去无尘》等。获第五届“中国散文冰心奖”、中国报人散文“十佳”奖等数十项文学作品奖。曾为武警中校、武警总医院政治部宣传文化处长。5次荣立三等功。2001年入财政部,并在中国财经报新闻部、总编室等部门任职。 

    

    财政部机关党委按语:年轻时追寻革命投奔延安,审查关押近三年受委屈无怨且信念不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新税制操劳做出卓越功绩,“税制风波”和“文革”中面对丢官和生活危险不说假话主动揽过,几个儿子不留身边支持到艰苦地方安家落户,坚守平民意识不占公家一分便宜,主动让贤财政部长体现高风亮节,不收礼不接受宴请成习惯,他没有大额存款,因多半薪水帮助了别人,一辈子留给儿孙的仅有三万元积蓄。他留下遗嘱,说早年立志做“一生无产”者,从没想过购置私产留后代,让后人把分配他的两套住房交还给了国家。吴波——共和国财政部长的一代传奇人物。 

  财政部长吴波,一个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一个散发着精神光芒的人。谁看到他的光芒,谁就会被他的光芒牢牢吸引;谁走近他的光芒,谁就会被他的光芒穿透内心;谁仰望他的光芒,谁就会被他的光芒牢牢牵引。 

  走近这束光芒你会感慨,人生如弃钱权名奴役,可以像他那样,活得宽阔而淡然。 

  散文家宁新路创作的纪实散文《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以翔实的故事,简洁的文字,朴素的文风,饱满的情感,讲述了这位财政人代表的高尚情怀。这部作品反映的吴波风范,在今天具有净化精神与灵魂的作用,对推进当前党中央倡导的坚决反对“四风”、党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员干部树立淡泊人生,追求高远境界,回归精神的绿地,具有典范引领作用。通过这部作品,吴波的风范必将会在财政内外产生巨大反响。 

  本作品是近年来财政部文学会的重要成果,近日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现推荐长篇叙事散文《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部分章节,供阅读学习。 

 

第十四章  两套房子和遗嘱 

  吴老晚年分到位于万寿路的两个单元的住房,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购买,可他却不买。吴老说:“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他参加革命时的这个初衷,经过了世事沧桑、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一丝一毫也没有改变。到了晚年,他对这个初衷的实现,越发迫切了。 

  他知道,自己追求做一个没有财产的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度,不是来自他,也不是来自老伴,而是来自于儿子们、孙子们。他有四个儿子,十多个孙子(女)。除三子吴威立在北京外,其他三个儿子都在外地。虽然他们定居在外地,而北京的儿子和外地的儿孙们对他的私产,都有继承权。他没有存款,工资都用在了生活上或慷慨地接济了贫困的人,留在身后的只有两套房子了。吴老决意身后把两套房子交给国家,也要征求几个儿子的意见。他希望所有的儿子都来赞成他的做法。大儿子去世了,他让其他三个儿子发表意见,两个儿子赞成父亲的意愿,另一个明确提出,父亲的房子属于私产,不能交公,留给外地的儿孙们回北京住。吴老跟“有想法”的儿子耐心沟通,最后得到了他的理解,表示尊重父亲的意愿。 

  那怎么做到他和老伴去世后,把两套房子立即交给财政部呢?吴波想到了立遗嘱。那年,年高85岁的吴波病重住院,他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有点着急立房子遗嘱的事了。出院后的一天,吴波让三子吴威立和秘书王沈京等张罗立遗嘱的事。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请王沈京、梁志义作为立遗嘱见证人。吴老提出,他去世后房子交回财政部,家庭成员一致同意。他口述,让吴威立记录,留下了交房遗嘱,并把这份遗嘱送交给了财政部。 

房子交公遗嘱(1) 

  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万寿中甲11号院4号楼1101、1103两套单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过世后,这两单元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我的子女们均已由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购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后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火化后骨灰就地处理不保留。 

  立遗嘱人:吴波(亲笔) 

  见证人:王沈京(签名)、梁志义(签名) 

  家属:吴本宁(签名)、裘企阳(签名)、吴威立(签名)、吴本立(代签) 

  2000年10月9日 

  这份落地有声的遗嘱,已经有两个见证人,也由儿子、儿子的代签人签名画押,按理说房子交公的事已经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吴老似乎放心了。两年多后,吴老年事已高,多病,也经常住院,他对去世后房子交公的事又放心不下了,同时他感到还有一些意愿,需要给财政部领导交待一下。他又写了第二份遗嘱。这份遗嘱,他直接写给了时任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 

房子交公遗嘱(2) 

  怀诚同志: 

  我的后事请按我的遗嘱办理,一切从简。 

  我在遗嘱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财政部伸手,也请部里不要因为我再给他们任何照顾。在我老伴邸力过世后,我的住房必须立即交还财政部。财政部也不要另外给他们安排、借用或租赁财政部的其他房屋。他们有什么困难,由他们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解决。 

  我指定我的三子吴威立做我的遗嘱执行人,由他负责同财政部联系。 

  顺致问候。 

  吴波(章) 

  2003年1月26日 

  这天早上,项怀诚部长上班很早。秘书从大堆呈报件里,看到了吴老的遗嘱,他连看几遍,感到遗嘱虽短,但“份量”很重。他被吴老一生追求无私,死后实现无产的高尚风格深深感动,当即把吴老的遗嘱,呈送给了项怀诚部长。他对项怀诚部长说,这是吴波老部长写给您的遗嘱,看了让人感动和掉泪! 

  项怀诚马上放下手里的文件,看起了吴老的遗嘱。项怀诚与吴老共事很长时间,也是吴老的老部下,对吴老由衷敬佩。吴老在位时,从没给组织提过任何要求,退休后也从没给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多么希望吴老给他写的这张纸的文字,是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因为项怀诚每年都几次去看望吴老,他的生活太简朴,需要改善,但他从来不同意。面对吴老的遗嘱,项怀诚部长心里一股情感往上直涌,他瞅了许久这份遗嘱,是感动,也是在思索……他说,吴老真是了不起啊!他在遗嘱上批写道: 

  请党组同志传阅并存人事司。 

  (2003年)1月28日 

  这第二份遗嘱和第一份遗嘱一样, 同样在财政部党组成员中引起了赞叹。党组成员钦佩吴老的高尚品格,对吴老的意愿,只好选择同意。大家明白,按照吴老的遗嘱办,就是对他的最大理解与敬重。 

  2005年2月20日,吴老平静地走完了99年人生。2月25日上午,家人在八宝山送走了吴老。随着火化炉缕缕青烟的升起,这位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且在坎坷中执着追求高尚境界的人,永远驾鹤西去了。办完父亲丧事的吴波家人,挂念着他父亲的遗愿。大家都明白,要让吴老没有牵挂地安息,只有把他的遗嘱,不折不扣地尽快办好。就在那个下午,吴威立趁家人比较齐,召集兄弟、侄儿,也请了吴老的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开家庭会议,研究办好父亲遗嘱的事。经过大家商议,全体同意执行父亲的遗嘱,并对执行遗嘱中的具体事宜,作了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份《家庭会议纪要》,打印人手一份,请各自照此落实。 

家庭会议纪要 

  时间:2005年2月25日星期五 

  地点:万寿路甲11号院4号楼1101室 

  参加人:裘企阳、吴威立、吴本立、戚惟懿、吴卫东、吴卫军、吴勤、吴文辉、陈纪祥,秘书杨雷芳 

  一、对父母的缅怀:母亲突破封建束缚投身革命,历经坎坷始终不渝。解放后从事艺术教育深受学生爱戴。父亲参加革命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父亲在世时留下遗嘱,坚决要求在他去世之后把住房立即交还财政部,体现了他坚定的原则性。子孙们都表态要执行他的遗嘱。 

  二、遗产处理: 

  1.住房: 

  全体一致同意执行父亲的遗愿,把1101、1103两套住房交公。但企阳提出因他受聘于金融协会做顾问,要求继续租借1103住房。其他与会的人(并征询本宁意见)一致认为,把住房交还财政部一事应严格执行父亲的遗嘱,否则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也损害父亲的声誉。考虑企阳的困难,建议把父母仅留下的3万元钱作为企阳临时租房的补贴,企阳应以大局为重在三个月内腾出1103单元住房,建议在2005年6月初把1101、1103两套住房一并交还财政部。 

  2.现金: 

  威立报告了父亲的存款30000元加上抚恤金合计51949元。企阳报告了母亲身后留下59631元;共计111580元。 

  (1)给小杨3万元(杨雷芳) 

  (2)威立收回1998年为装修住房垫付的4万元,均分给没有社会医疗保险的菊英、芝荣(注:李菊英是吴本宁之妻,宋芝荣是吴本立之妻)每人20000元作为医药补贴。 

  (3)给企阳3万元用于他迁居后租赁住房的补贴。 

  (4)余下1万余元用于父亲丧葬及交房时的善后费用。 

  2005年2月25日 

  吴威立在组织家庭成员研究做好执行父亲遗嘱的事中感到,执行父亲遗嘱,还需要财政部的帮助。他又给财政部时任部长助理王军,写了一份《交房申请》,请父亲的秘书,送到了财政部。 

吴威立的交房申请 

  王军助理: 

  遵循我父亲的遗嘱,现已将万寿路西街甲1号院4号1101、1103两套住房清理完备交还部里。当初我曾对父亲说过买房子是国家的政策,希望他能考虑到我在外地的兄弟生活上比较困难劝他把房子买下,他没有同意。为了让他安心,经和兄弟们商量后我代他拟了遗嘱,并上报了财政部。 

  我父亲交房是个人的意愿,不是国家所提倡的事,因此也不要宣扬。我们兄弟都已买下了本单位分配的住房。代父亲上交这两套住房,是出于子女们对父亲的尊重,完成他的遗愿。 

  提个额外的要求,请房管部门收房后给我开一张收据,便于我通告外地的兄弟。 

  顺致  问候。 

  吴威立 

  2005年5月26日 

  这份《交房申请》送到部长助理王军手上,王军又一次被感动。几年前,吴老写给财政部领导两份遗嘱,他不仅看到过,也让他非常感动。他从吴威立写的《交房申请》的字里行间再次看出,吴老的高大和他家人的高尚。王军清楚,虽然这是吴老的私产,但他和家人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坚持交公,只有按吴老遗嘱办,才是对老领导最大的尊敬。他批示道: 

  请金组长(中纪委驻财政部纪检组长金莲淑)、楼副部长(楼继伟)、金部长(金人庆)阅知,为尊重吴老和家属意愿,拟请服务中心照此办理。 

  (2005年)5月27日 

  被吴老和他家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王军部长助理,还有财政部党组其他成员。金人庆部长显然也被深深感动了。他批示道: 

  吴老生前的事迹,请王军同志牵头组织有关同志抓紧整理,要进行宣传。 

  (2005年) 5月31日 

  王军接到金人庆部长的批示件,思考片刻,他感到吴老是财政部的光荣,也是财政人的骄傲,他的事迹将是照亮财政人心灵的光芒,他决意要认真抓一下宣传吴老的事。具体怎么做,他批示道: 

  请张通(财政部办公厅主任)及路明(廖路明,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同志阅。请将已作宣传的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请同几位老同志特别是傅助理(傅芝邨,财政部原部长助理)商量一下,如何作好宣传;拟出一个下一步宣传计划,我们一起议一次。 

  (2005年) 5月31日 

  财政部办公厅主任张通和副主任廖路明,根据部领导批示,当即召集办公厅有关处室和《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杂志》负责人,研究宣传吴波高尚情操的宣传报道计划。拿出宣传计划后,王军部长助理又与负责宣传的有关人员进行商议,确定了宣传方案。很快,《中国财经报》资深记者蔡劲松等,采访写出了数千字的长篇通讯。报道刊登后,吴老的一生追求“无产者”的崇高境界,感动了许多人,引起了财政部内外巨大反响。这是财政部第一次组织宣传吴老的事迹。随之,吴老的事迹在财政部内外传开,成了财政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吴老“走”后,有人对吴威立说,按规定老人的房子你们也可以不交,而且这个黄金地段的房价涨到了好几万一平方米,两套房要出售,至少能卖近千万。面对这样的大利,吴威立和他的兄弟们没有动心。依照他爸爸的遗愿,在吴老去世三个月后,吴威立很快整理搬走了万寿路两套房的东西,把钥匙交给了财政部有关部门,并让出具了收条,实现了他爸爸交待的,“走”后房子交还国家,“我是一个无产者”的愿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