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八期>短篇散文

蒋露霞:小草在歌唱(外二篇)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蒋露霞 

    蒋露霞,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安徽省马鞍山市财政局税政条法科科长,爱好写作,曾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调研报告多篇。 

        

  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那是小草在歌唱!它的歌声虽然不大,却传之久远,犹如奔突的地火,冰封下的潜流,给我希望,给我力量。 

  在草原上,有的只是小草,没有大树,甚至连灌木都没有。芳草碧连天,没有争奇斗艳,这也成就了草原的广袤、辽阔,与蓝天白云遥相呼应。 

  历代以来的诗人大家,用诗歌来歌颂小草的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到了冬天,家家缺柴烧,于是只有到田埂上锄草晒干作为柴草。生活困难时期,人们吃过草根,以草充饥。草也救过我一命,有一次,为了采摘河边一朵娇艳的花而差点落进河里,是慌忙之中紧紧抓住的一撮草,那草根与土地紧紧相连,承载了我的重量,才使我转危为安。我割过鹅草,打过猪草,拔过稗草。草能用来沤肥,也能做饲料。我和草结下过最亲密的友谊,草也给我带来过快乐。成年后,也特别喜欢草。居住,喜欢有草的地方。旅游,也喜欢有草的地方。似乎沾点绿色,离自然就近了,就接到地气了。喜欢草的味道,无论是青草还是干草,都有那么一股浓浓的清香,来自土地的,来自阳光的。当园林工人用割草机平整草地,空气中飘散着草的清香,使人怡情悦性。辛勤的劳作,会换来丰收的喜悦,自然和人类的相互馈赠,缘于相濡以沫的爱。 

  早年,我的故乡秋收以后,普遍种植草籽,学名紫云英,满田野都是红红绿绿的花草,到了春天翻耕过来沤田,增加土地的肥力。 

  在春天里,当我走过苗圃、路边、居民小区,都能看到绿色的生机勃勃的小草。芳草萋萋,透着爱意,透着美好的祝愿。 

  自然界里,有多少种草啊。三叶草、萱草、薰衣草,太多太多的我叫不出名字的小草。草的真正名字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救命草、幸运草、开心草…… 

  草,因为矮小,因为与世无争,而秉持住自己独特的品质。水流到哪里,小草就长到哪里。小草的生命是柔韧的、顽强的,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的。草虽然渺小,但它不自卑、不自弃,它扎根于大地,承受着阳光雨露,用自己的绿色给大地带来温暖和希望。草是地母的亲子,是和睦的家族,是共生共荣的群体,一棵草、无数棵草,汇聚成绿色的海洋、奔涌的力量。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草根族”,当是大众群体的形象写照。 

  大地裸露的身体,正因为有小草的装饰和覆盖,才显得美丽。没有了草,这个世界会多么单调。有一年,我到四川九寨沟。途经一片荒山野岭,山上寸草不生,这种荒漠的单调,引起了视觉和心理的强烈不适,直到快进入九寨沟景区了,地貌才开始呈现让人惊喜的绿色,直到草木茂盛、水源丰沛的景区地带。 

  天涯何处无芳草。草是随处可见的,无论在南疆还是在北国,小草的身影无处不在,无处没有。流连过内蒙古的大草原,穿越过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过海南的天涯海角,也到过祖国的西南边陲丽江。我看到的最多的还是小草。这些草,和祖国的疆域一道延伸,将祖国的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富饶。 

  曾经很喜欢一首流行歌曲《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生活中,保持住小草一样的心态,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快乐自足。也保持小草一样的情怀,甘当绿叶和配角,为他人留出一片舞台和空间。 

橡皮树 

  中午,窗台的一盆橡皮树被风吹落到楼下。我伸头探望,看到土撒得满地,橡皮树被连根拔起,塑料花盆也被摔到一边。看到这里,我有些心疼,想立即下楼去把橡皮树再捡回来植到盆里,可临时有事耽搁了,等我再下楼时,看到盆子和橡皮树都不在了,原来是被环卫工人扫走了。 

  回天乏力,养了五年的橡皮树就这么没了。这棵树是我屋子里唯一的绿色,是五年前,我从一个朋友家里的橡皮树上掰下来的,没有根,插在盆里却长势良好。我是懒散之人,对植物缺乏呵护,这棵橡皮树就在我饱一餐饿一顿的管理下成长着。枝干长高了,叶子肥厚而油亮,渐渐地,这个小小的盆子已经容纳不下它日渐伸展的根须。然而,我终究是不予理会,想起来就给它加一点生命之水,想不起来,数月甚至半年都不管它。它顽强地活着,虽然叶子不肥厚、也不油亮了,但它的躯干还是那么粗壮,根牢牢地扎在土里,如果不是这阵风把它吹刮下去,也许它能陪伴我直到老去。虽然伤感,却又欣慰,它终于解脱了,到它该去的地方,它不用再跟着我忍饥挨饿了。 

  实际上,我并非一个养花弄草之人,太粗疏、太随意、太率性而为了。侍弄花草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那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久的责任和付出。我母亲给我培植了一盆吊兰,送给我没有半年,我就嫌垂下来的枝叶太芜杂而将它们全剪掉了,剪去了枝叶的吊兰只剩下光秃秃的几根兰草,没多久就打蔫并成为焦黄的枯草。母亲又送我一盆滴水观音,送来时,青枝绿叶,我也定期浇水施肥,过不了多久,就没有了生气,只能将它弃置一旁,直到萎去。侍弄花草始终不是我的长项。因此,我只适合摆弄塑料花,但我又不喜欢它的假,宁可没有。于是,我的屋子里,就与绿色无缘了。 

  如今,那个朋友已退休,养了一院子的花草,还养了两条狗、两只猫,还在郊外开辟了一块菜地,常常不辞辛苦地为那些菜劳碌着,两手沾泥,双脚沾土,生活得像一个农民。其实那些菜她自己吃得很少,大部分都送了别人,但她似乎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但凡有养不好的花草,送到她那里,她总能让它起死回生、葱茏如旧。我真佩服她恒久的耐心和勤勉。换了我,是万万做不到的。世界上,有多少我所不能、我所不愿或我所不知的事物呢?和她在一起,我会感到自己的低能。一样地浇水、一样地施肥,可就是收获不了她那样的葱茏。这让我突发奇想,难道她真有妙手回春的魔力?有一条只有她才懂得的通向花事的隐秘小径?多少次想开口问她这个问题,却终没有问。有一天,看她精心侍弄着一盆盆花草,有的搬到阳光下,有的移到室内,神情悠然自得,言行从容不迫。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心里没有杂念,专心致志地做事,怕是没有做不好的吧。 

大方的太原 

  去山西太原,有点偶然性,有个会议要在那里开,于是就去了。但是,太原并非我特别想去的城市。它可能太普通了,既没有西安的古都著名,也没有北京的政治地位。在地图上,它是居于北方的中间。我对山西的唯一印象就是小时候的课本上,有一个大同煤矿万人坑。大同,甚至比太原还要有名气。那么太原,就是一个煤城了,污染,到处都是黑黑的,连树叶也是黑的,这是我对太原的想象。 

  不过,到了太原,确实煤的痕迹随处可见。太原的煤城,一看就给人以财大气粗的感觉。比如煤业销售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高挂在城市最显眼的大街上,太原卖煤应该就像卖菜那样的吧。因为多,因为容易取得,所以也不显得那么金贵。据说太原的煤有很多是露天煤,无须挖得很深,就能取得。所以成就了许多煤老板,也成就了许多富人。整顿小煤窑,优化重组以后,那些私自开采的行为稍有收敛。据说有的人家院子里就是一个露天煤矿,太原的煤炭就多成那个样子,这就是资源优势,让你不嫉妒也不行。 

  据太原人说,多年前,太原的天空都蒙着一层叆,空气中弥漫着硫的味道。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原人就靠着煤山,当然是吃煤了。西山是著名的煤场,经过多年的开采,到处都是煤矸石和塌陷的地面,经过这些年的治理,现在的西山成了生态园,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太原将汾河称为母亲河,这条河穿城而过,为太原人送来甘泉。到处都是绿色,甚至沿着汾河边上,都是垂柳依依,有点塞上江南的感觉。汾河上的桥很多,在夜晚,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装点着这座城市。 

  太原的街道,东西叫街,南北叫路,居民区里有许多小巷子。那些各具特色的店铺就坐落在巷子里,太原人也很善于吃,比如食品街、美食街、小吃街等,牛肉、羊肉、烧烤、海鲜、面食等等应有尽有,纵横交错的小巷小街,飘散着人间的烟火气。外地人到了山西,总想带点土特产回去,比如红枣、小米、山西的老醋,等等。人们买的不是味道,而是对久远年代的怀念。 

  太原人说话,字正腔圆,你如果问他问题,他没听清楚,会在反问你的声调后面提高一点,犹如拐了个弯儿,你如果不适应,可能会觉得太原人说话有点儿冲。但是太原人都是这么说话的,包括女孩子,调儿高的同时还透着那么点娇憨,让你觉得越加可爱了。 

  太原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太原人视面为天,无论在他们的文化里还是他们的生活里,他们都将面看得很重。什么面都有,荞麦面、玉米面、油麦面,等等,太原人做面食的工具也多,据说太原的面食有数百种之多。真的可以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来形容。这里的面食劲道、好吃,品种多样。可以用面食制作各种各样的吃食,面饼、面包、馒头、面疙瘩,吃面食还是要到太原来。尝尝太原的面食,就知道太原的好,能将面食做得那么精致、那么多姿多彩的太原人,怎么能干不成大事业呢。 

  像这样的资源性城市,生态保护非常重要。太原人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在也在适度地保护性开发。那煤山,就仿佛祖传的宝藏,你时不时拿出来换点现钱,调剂调剂生活,房子也很好,开的车子也很先进,生活过得殷实。可是你若要住更大的别墅,换更大更好的跑车,过更奢华的生活,你将宝藏都拿出去换了更奢华的生活,没给后代留下一点点,你的日子是无限地好,你这一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是,你的子孙后代呢?山西的煤山,不要开采尽了啊,也得给子孙后代留着点吧。日子好过就行,不要那么奢华就好。 

  看到太原,与印象中的不一样,它很美,透着大方。其实,很多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和传承,你不能仅靠想象,你必须亲自去看一看,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惊喜的发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