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静静结束是美丽的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杨光
杨光,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5月至今先后任职于中国财经报社国际部、专刊部、技术部。曾经对国际家庭日、国际粮食日、国际环境日、粮农直补、收支两条线改革、分税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专题进行策划报道,并产生一定影响。1994年曾赴德国柏林国际记者机构进修经济新闻写作。现为《思想广场》编辑。
有部日本电影名叫《入殓师》,描写一位男青年大悟在报纸广告上找到一份入殓师的工作,去面试时还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入殓师,但是他的师父很看好他,一眼就面试通过。而从后来他做的能力看,他的确是位出色的入殓师。为了生计,大悟对职业最初隐瞒自己的太太,直到有一天被太太发现,让他辞职。可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太太和周围的人理解了他,认同了他这份工作。大悟经常去的一家浴池,老板娘人很和善,周围去沐浴的客人经常把那里当成“家”,老板娘的儿子在一次回家看望母亲时,遇到了大悟,得知他是入殓师,对他非常不友好,让母亲远离大悟。可是不久老板娘去世了,正是大悟为老板娘料理了一切,让远道而来的儿子感受到无比的安慰,从此消除了对大悟职业的误解。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将经历这一幕,如果有一位这样的入殓师,就会让人走时感觉踏实。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死亡也应当是美丽的。死去的人在家人面前,由入殓师为其擦洗整容,一切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入殓师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让亲人感觉他(她)跟生前一样,亲人也会感觉踏实,不留遗憾。亲人与死去的人那样近距离的告别,专注而安静。一切那样的自然,祥和,美好!其实死去的人就应该是这样走的呀!
看了这部电影,对于生和死也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正如电影里所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在天堂,人们总会再见的。生与死,仅仅是一道门而已,人生下来后,实际上就一直奔向那道门,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在门这边,每天活出精彩,活出美丽,到门那边和已故的人相聚,享受另一种快乐。这才是完整的人生。
但是在我们这里享受这样的静谧是一种奢望。第一次经历亲人去世时,完全被那种场景吓坏了。我的太爷在院子里晒太阳时突然就去世了,那时我5岁,在我的印象里大人们忙得一团糟,整体印象就是乱!哭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加上烧纸烧香的烟熏火燎,那气氛实在让人觉得很不理解。没有人对躺在那的太爷有多么专注,也没看到家人怎么将太爷收拾,擦洗,穿衣的。一切都在忙乱中进行。那时我们一家人对于太爷的突然离去特别伤悲,多么希望能安静地跟太爷呆上一会儿,甚至是哭上一会儿。但是,情况不是这样的,家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应接不暇的来客上。平时不来往的亲戚朋友一下子全冒了出来,来到这不是吊唁完就走,而是要留下来打牌、喝酒、吃饭,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吊唁的方式。奶奶和姑姑们一直忙着给这么多人做饭。这一折腾就得三四天。那时记得还有一位指挥,也叫大寮,像个导演,整个送丧仪式都由他说了算,在那个大寮的主持下,跟演戏一样,把一家人折腾得看上去那么滑稽。现在才知道,请这个人要花不少银子。他说该啥时哭,就要啥时哭,有感情的,哭起来自然,那没感情的怎么哭得出来呢,哭不出来就干嚎,所以,当一些女人一起干嚎时,那是怎样一种惊天动地啊。现在想想,死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安心上路呢。不断地烧纸,据说是给死人送钱,烧得越多,死人就越富有。这个不文明、不安全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提倡移风易俗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北京还能看到烧纸的行为。看来,破除这个风俗太难了,因为它已扎根在人们心里。自从经历了这次事后,每到家人有去世的,我要跟着父母去吊唁时,恐怖的阴影就会再现出来,每一次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其实一个人的故去,是要给留下来的人以追思的时间,应是对人生不断认知和升华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而中国的这种风俗无法让人心静,更别提思考了。这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的感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