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八期>短篇散文

孔静:那些温暖的记忆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作者:孔静

  

  孔静,1978年生,本科学历,现在安徽省凤台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工作。担任过出纳会计、记账会计、全县在编人员工资发放、教育分中心票据审核等工作,热爱文学,更热爱生活,平时喜欢画画、养花、种菜、写博,穿衣钟情于旗袍。多篇作品在县、市内发表。 

  

  题记:有些东西总是容易让人遗忘,有些记忆却烙在心底,刻在生命里。 

  老屋 

  老屋坐北朝南三间平房,东边两间瓦房,周围用砖头围成一个院子。院子西边是个菜园,菜园南边是鸡舍,北边是猪圈。老屋南边是爷爷的小花园,花园再往南是爸爸的养鱼塘。老屋是1991年发大水后盖的,那年水特别大,老房子里进了许多水,不能再住了,父亲和母亲决定重新来盖,于是在亲戚们的帮助下,两三个月房子就盖好了。那时,我刚上初中,屋子盖好上梁时,全村的人都来帮忙祝贺,父亲为此摆了好几桌客呢。在农村,盖新房可是件大喜事了,且在那个年代能住上平房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爸妈那时工资都低,还好他们都勤劳,爸妈除了工资,还养一些鸡、鸭、猪、牛,还有鱼塘来增加家庭收入。新房盖好后,我们一家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孩子。 

  再次回到老屋,是在中秋节前的一个下午,阳光淡淡的照耀着,看见老屋,仿佛三十几岁的自己此时又成了孩子,对童年的记忆也愈加清晰起来…… 

  那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们姐弟三人共同生活在老屋中。爷爷种花,奶奶做饭,爸爸下班后就去菜园里浇菜、给南边的池塘里的鱼喂草、撒食料,妈妈永远都是大嗓门,一味的风风火火,那是她当老师练就的一副好嗓子,大声地喊我的乳名,大声地呵斥淘气的我和弟弟。冬天,我们全家在堂屋里围着火炉烤火、聊天,火,旺旺的,映得一家人,暖和和的,脸,红彤彤的。夏天,我们爬上平房顶,在上面铺上草席,晚上躺在上面看月亮、数星星,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的乡村有熟悉的邻居,熟悉的小伙伴,熟悉的日出日落。还有那个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卖豆芽的老伯,他悠长且略带方言的叫卖声荡漾在村庄的上空,于是,家家户户拿着淘米箩装回半箩筐或一箩筐的豆芽。中午我们全家喜欢边吃饭边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待到傍晚,天空换上黑色的帆布,暮色渐染,村庄里又开始荡漾着《新闻联播》的声音,几户人家摆出简单的几样家常菜,随后便被暖风传递开来。或许,那才是生活,简单、平静、随性,却充满诗意。 

  随着我们姐弟的长大、成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也因病去世,母亲随我们一同到县城安了家。再次回到老屋,老屋依旧矗立,只是人去楼空,有点荒凉。满目的秋阳下,院子里的那棵梧桐树已经有些金黄了,叶子缓缓从树上飘落下来。东墙外,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用心梳理着那翅膀下和尾巴上有点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天空,随风而动的几朵云层下,几只燕子在天空中忙着捕食,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飞往南方了。 

  人到中年,情感会变得格外脆弱,明明知道那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能勾起我心头的疼痛,但仍然有机会就奔回去,就如那飞倦了的鸟儿,飞回那曾经给它温暖的爱巢,那里有她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 

  心中的小河 

   家乡村庄的后面有一条小河。 一年四季,村民们都用那里的水洗衣、洗菜、浇花、种粮,而我们这帮小孩子,最喜欢在那里游泳、钓鱼。夏天,当菱角漂浮河面的时候,把废旧的汽车轮胎打足了气,上面捆上两个长木板,投入水面,我和同村的女孩子们便小心翼翼地坐上去,以手当桨,旁边再备个小口袋,向前徐徐地划动,选择菱角叶密集的水面就可以摘了。也不管大的小的,家的野的,红的青的,两角的四角的,统统摘下来。此时,最怕的是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们,一边游泳,一边扎着猛子,有意无意的溅你一身水,或干脆一个猛子顶翻你的轮胎,让你落入水中,不仅弄湿了衣服,还会喝上几口水,气得丫头们连哭带骂,男孩子们才不管呢,乐得很呢!傍晚十分,摘上满满一大口袋菱角,成就感很足的交给母亲,也不管生的熟的,我们都爱吃,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里,这便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河里是菱角、荷花,河边则长满香蒲、芦苇、茭白,还有蒿、野菊、棠梨树。一阵风吹来,水里青绿的荷花叶子密密一卷,把河底下的腥气带上来,蛙声一片。香蒲一个个精神饱满地站立着,像守卫的士兵。白白胖胖的茭白像藏猫猫的娃娃裹在绿色的叶子里等着你去找她。最喜欢看那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而花呢,一软,再努一下,细细密密的水纹久久不散。一抬头,有一只白鹭拐了一个漂亮的大弯弯。 

记忆中的树 

   老家的屋后种着许多的树,杨树、柳树、槐树、枣树……当槐花飘香的季节,我们这帮小孩子带上绑钩子的竹竿,跨上篮子便上树了,撸下来一大筐回家给母亲上锅蒸熟,拌着蒜泥、醋和盐,再浇点香油,啧啧! 好吃!那是母亲的最爱。最不济,屋后的几棵枣树,开花时把鼻子塞进米黄的小花蕊里拱着,舔掉那一点甜香,惹得蜜蜂围着鼻子嗡嗡直转,秋天老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上树打枣,我们小一点的则用个大床单四角用手撑着,老叔一个竹竿抡过去,叮叮当当的枣子被凿得痛快。要说最好吃的还是大妈家屋后的那棵桑葚树,刚坐果时,我和弟弟便开始眼巴巴的盼着桑葚赶快成熟,大妈每每看到我俩在树下的馋相,便满脸爱怜的嗔怪道:“你俩这小馋猫,还得等上一段日子才成熟呢。”而一旦稍稍有几粒成熟,我俩便顾不了大妈的劝阻上了院墙再爬树,伸手能够着的地方,即使稍微带点红色的我们也摘个干净,一边摘一边忍不住的往嘴里塞,弟弟性子急,把紫红的桑葚汁涂满了脸,像一个小花猫似的,而我总是边吃边把多余的抛给胆子小的小林子,她便一颗颗地拾起来,青的放进兜里,红的放进嘴里,“呀,真甜!” 

糖稀 

    那时候,每到深秋季节,奶奶就会熬制糖稀,记忆中把煮熟的红薯和麦芽一起和成泥状,然后用纱布进行过滤,再把过滤的汤汁放在大锅中开火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我们这些小孩儿就站在锅边不肯离去,一个个像个小馋猫,盼望着糖稀赶快熬成,有时候着急了,奶奶就把锅边已经结成块的糖用锅铲铲上一点递给我们,我们这些小孩子,你吃第一铲,我吃第二铲,呵呵……真甜哟!终于等到糖稀熬成的时候,我们却舍不得吃了,把奶奶分的糖稀用两根筷子来回的绕,这就叫玩糖稀,玩糖稀要快,不然会流下来,玩糖稀的心情是兴奋的,是快乐的,玩着玩着,糖稀就会变得越来越稠,颜色也变得越来越金黄,这时候,玩累了,两只胳膊也酸了,更是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了,吃还是不吃?不吃吧,玩了半天了,也不太粘了,光口水也流了好多呀,吃了吧,可就没有这东西玩了(奶奶把余下的糖稀都做了米花糖),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最后还是禁不住那甜蜜的诱惑,决定吃掉,把糖稀放进嘴里,抽出筷子舔干净,留下那块糖稀在嘴里,慢慢融化,让甜蜜的味道细细回味。 

烤红薯 

    小时候就爱吃烤红薯,那时候家里有灶,用稻草或麦秆烧火,做饭。每次做米饭的时候,上面锅里煮米饭,锅下灶内扔几个红薯在里面烤,等米饭煮熟了红薯也就差不多熟了,只不过烤出来外面全是黑的,吃完整个人也变成了小花猫啦!最有意思的还是秋收后,跟着哥哥姐姐们到红薯地里挖个坑,坑的宽度深度大约一尺左右即可,然后找些砖头做支撑,几根粗木棍横着搭在坑上,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红薯一个个整齐的放在木棍上,将周围的小缝隙用沙土轻轻堵上,然后大家分好工,有的去找稻草,有的去找些树叶,再有的去找些小树枝,烤红薯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下面就该烤红薯了,几个小孩趴在地上,撅着小屁股先把干燥的树叶点燃,再点燃稻草,紧接着是小树枝。看着那一团团的炊烟在旷野之中袅袅升起,我们兴奋不已。等红薯的一面差不多烤熟了,我们要给红薯翻翻身,再烤另一面,有时我们顺便还揪上一点黄豆一起烤,等到整个红薯都烤得差不多了,那就是需要闷红薯了,把支起的红薯推进火坑里,上面埋上热土,大家就玩去喽!傍晚了,玩累了,红薯也闷熟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坐下来,扒开炭火,露出那黑乎乎的红薯,剥开那层黑外衣,里面可就是香喷喷黄澄澄的美味了,急切的送到口中,那个香呀,啧啧! 真是现在大街上卖的红薯没得比哟!  

打火把 

   儿时的中秋节,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吃不吃月饼,赏不赏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最开心的还是那村路边的狂舞——打火把。 

  旧时,火把一般用野草作火把芯的材料,人们成群结队地燃起来,形成一条火红的长龙,目的是来驱瘟疫、求平安、祈福。我们那时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好玩罢了。那是我们玩得最疯的游戏啦! 

  打火把事先要做火把,做火把也是有讲究的,首先选一根足够长的竹竿,然后在上面绑上麻杆,绑得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紧了烧不着,松了烧时易散。还有的用棉花绑在铁丝的一端,再放到煤油或柴油里浸泡一天,以备晚上用。等到夜幕降临,有些性子急的孩子先点着了,陆陆续续小伙伴们都点燃起来,远处,邻村里也有火光,星星点点,像无数的萤火虫在游动。突然,远处传来“嘿嘿……”声,那是在示威,是挑战,伙伴们听到声音,争先恐后地舞动自己手中的火把,或划圆、或旋转、或排成S形上下飞舞,像火圈、像飞龙……来吧, 我们比试一下,比一比谁的火把亮,谁的火把烧的时间长,谁的火把队形变化多。就连那些平时胆小的孩子,这时也是英雄,跑着、跳着、口里还喊着,仿佛一只快乐的小狗,大家既紧张又兴奋。这时,邻村的火把队也近了,火把点燃了整条公路,大家置身于火的海洋。 

  打火把结束后,我们要玩一种叫“摸秋”的游戏,就是到别人家地里拽点东西,不管是地瓜还是青菜,摸着啥就拽啥,不能空着手,有主人来撵,一大群孩子没命地逃跑,黑灯瞎火的,也不管是田还是路,只管使劲的逃,现在想起还真是有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在变,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换成了两层、三层的小楼房,只有老屋依然不变,不变的院子,不变的菜地,不变的老槐树,不变的乡情,不变的记忆。那里有我的快乐,我的悲伤。 

  感谢家乡赋予我的独特禀赋,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给予我点点关爱,感谢朋友的陪伴,感谢故乡的一草一木,它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付出才有温暖的收获。拥有了他们所赐予的美好回忆,我将珍惜过去,珍惜此刻,以一种饱满的激情去热爱生活,更要用一颗纯净朴素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