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琐忆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11日
王娟,1973年6月出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后备),齐齐哈尔市会计专家,齐齐哈尔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富拉尔基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独自撰写并发表十五篇专业论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三篇;主持市政府重点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两项,其中一项获省级优秀奖。平日写散文。《选择远方、风雨兼程》,荣获中国农业部经管司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经有奖征文”优胜奖 。
我想妈妈
又是一年清明节。
又一次站在母亲的墓碑前,我不停地呼唤着母亲的名字,可不论怎样都无法唤醒九泉沉睡的母亲。
每次想到妈妈的突然辞世,我总是潸然泪下。作为女儿,我痛恨自己的无知。在妈妈活着的时候,没有给妈妈更多的关爱;而当妈妈突然间躺在病床上时,我傻了,我痛哭,我发誓一定要救活妈妈!可三天后,只有短短的三天,亲爱的妈妈就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跪在妈妈的身边,我哭诉自己的无能与不孝。近二十年来,无法回报母亲的养育恩情是自己的一份心债,这将让我遗憾终身……
日子一页页地被撕去,而对妈妈的思念却一天天变浓了,许多往事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永远鲜活的记忆和最美的永恒,不会有另一种东西能够取代它。
小的时候,“妈妈”是我最亲切的称呼。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仿佛妈妈就是一切,有了妈妈也就拥有一切。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别无他想地喊上一声“妈妈”,然后等待着那从不落空的回音。在七个儿女中妈妈最疼爱的就是我,每年我的生日,妈妈准会煮熟几个笨鸡蛋从炕的这头轱辘到那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老丫头又长大了一岁。可自己真的长大了,妈妈却去了天堂……
妈妈很坚强。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家境的贫寒,为儿女的操劳,使妈妈饱尝着岁月的碾磨。一身破旧的衣裳伴着妈妈一年又一年,一条补了又补已辨不清底色的围裙整日伴着妈妈。我不知道妈妈年轻时是什么模样,因为当我记事时妈妈就已经五十多岁了,平日辛勤的劳作使妈妈的脸庞布满皱纹,双手布满厚厚的老茧,可心中的妈妈很美、很美。是妈妈的善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
妈妈很聪明。可妈妈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妈妈的聪明并没有改变低微的身境,而我们却是妈妈聪明的受益者。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妈妈都依然坚持把我们一个个送去读书,可当我们学有所成时,妈妈却长眠于九泉。
妈妈也有她脆弱的一面。当送我们离家远行时,妈妈总是千般嘱托,万般叮咛。在我背起行囊求学时,妈妈泪流满面,不放心我一个人去远方……妈妈把我们一个个抚养成人,一个个飞离她的羽翼,可我们回家的路又走了几回呢?
清明节了,我用苍白的文字祭奠对妈妈的思念,让这份思念像月光下的水雾,轻轻蔓延……
故乡老屋
前不久回到自己的故乡,看到了在那里长大的老宅,还有宅前的那棵参天大榆树。
老宅的左侧是新的房主几年前盖的红砖红瓦三间大房,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老屋显得更加破旧,可新房主还依然保留着,我也很奇怪,他说是因为你家的兄妹都从这里考上了大学,想借借老屋的灵气,让自己的孩子也考上大学。理由真的很简单,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他,让我再回故乡时老屋还在,我童年的梦也在。
站在这里,让我想起了我们兄妹曾经拥有的幼稚与天真;想起了我们曾经拥有的梦幻与拼搏;想起了远在天堂里的妈妈;我们哭过、笑过,风风雨雨却一如既往;我们奋斗、我们摔跤,我们跌倒又爬起,坎坎坷坷却生生不息……
听爸爸说老宅是大哥刚刚出生那年他和乡亲们用泥坯子盖的,距今应该60年了,后来爸爸又把房子四周都镶嵌上了红砖,样子和红砖房一样,当时在全村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其他兄妹六人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东北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故乡的春天来得就更晚一些,不过家里的小院却绿得比南方的春天还要早。妈妈在正月十五刚过,就用柳条和塑料在院里搭起几个简易的小棚,把过冬的大葱栽到里面,还要播洒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多种蔬菜种子,待五六月份时卖秧苗,而且妈妈每一年都要根据头一年秧苗出卖情况来确定今年的播种数量,妈妈预测得很准确,每年的各种秧苗都会被村民买空。最有趣的是帮妈妈数秧苗,一棵,两棵……刚刚会数数的我在妈妈的夸奖下越数越带劲,等到了晚上我又帮妈妈数着卖秧苗的零钱,一分,两分,一毛,两毛……妈妈说这些钱攒着,攒多了就够我们上学了。
夏季的小院在妈妈的侍弄下更加郁郁葱葱,看那绿油油的韭菜,一排排庄严肃穆,一代代地传递着肃静与活泼;一架架的黄瓜,绿绿的、嫩嫩的,摘下一根儿放到凉水缸里几分钟过后,咬一口,清新、凉爽;一棵棵胖墩墩的白菜,裂着嘴笑啊;一垄垄的西红柿,你追我赶的长着,由深绿色变成淡绿色再变成红色。
站在屋里看着小院的绿,星罗棋布,绿成一大片,要不是有泥土束着这些绿就会走进屋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屋里,小小的雨点儿有时也会跳进屋里,就连回北方筑巢的燕子也飞进屋里在房梁上安家。窗前的紫色的喇叭花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每天清晨奏响动听的歌曲给妈妈听,晚上蝈蝈、蛐蛐们,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虫儿们在迎合着唱着它们那古老的歌曲……
秋天一到,妈妈就用线绳把红辣椒穿成串,一串串挂在窗前,就像串串小红灯笼;妈妈还在生产队废弃地里捡来小麦,等到一入冬妈妈就把小麦拿到打米加工厂打成白面,粗加工出的黑面妈妈在平日里做给我们吃,细加工的白面妈妈都要留到过年或是来客人,所以那时候就盼望着过年。
秋季的村庄无处不透着一种成熟的美,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升腾的炊烟就像妈妈脖子上系的纱巾,更像妈妈伫立院门口呼唤我们名字的回音,鸡鸭们在炊烟里叫着赶往回家的路,乡亲们在炊烟里反复哼唱着丰收的小曲,远远近近的,唱着、哼着……
东北的冬天既寒冷又漫长,每天早晨妈妈早早就起来,总会把屋子烧得暖暖的。清晨起来第一眼就会看到窗户上结满的各种图案的冰花,有时调皮的我会把舌头伸出来,舔一舔,凉凉的,这时妈妈准会亲切地叮嘱我小心自己的舌头。
最难忘的是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包黏米做的豆包,我的任务是数她们包好的豆包,可能是自己刚会数数吧,总也数不明白,一遍又一遍的,后来才知道是姐姐们逗我玩,在我刚数好的上面又偷偷放上几个,害得我直喊妈妈,妈妈会宠着我说上姐姐们几句,我气着,她们笑着……
故乡的老屋依旧,可妈妈却去了天堂。老屋的那份暖意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催我们奋进、伴我们成长。
浪漫自驾游
那天清晨,我们背起行囊,脱掉都市套装,带着对大自然的眷恋,一次浪漫的自驾游开始了!
一路车厢内欢声笑语,一路窗外绿意连绵。我们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赐予,一边忙碌着填饱自己的肚子,年长一些的自愧不如年轻人的胃口和牙口,年轻的美哉乐哉,嘴里吃个不停;一张偷拍的托腮沉思照,它的拍价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乱;一个轻轻的鼾声又引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那时那刻,我们在尽情地享受着——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悄悄的,我们又把这份美好的感觉深藏!
回头远望窗外的青山绿树,又是一份惬意:路两侧青山林立,直冲云天,姿态各异,别有情趣;山上山下密树丛生,林间潺潺的小溪缓缓流淌,千里的草原,万里的农田,一派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山路细细的、长长的,偶尔会见到农家的马车载着主人悠闲地晃来晃去,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恬静的吃草,簇簇不知名的野花烂漫的生长,那蓝天白云间的纯净就像润滑剂,让我们体会到水乳交融的幸福和一生一世的相互拥有!
停车采摘几束艳丽的野花,捉几条小泥鳅也别有一番情趣。一路畅游,最后一站就是梦中的巴林,喇嘛山是巴林的必游之处。听山下的游人说今天清晨的喇嘛山是最美的,因为空气略带些雾气,在雾中登喇嘛山观看日出应该是心旷神怡的,我们来得有些迟,这多少带点儿遗憾,不过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让我们有期待,有企盼!
几人相约登山。抬头仰望喇嘛山,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深居高山,要想揭开她的神秘只有我们努力地去攀登,一步步地接近她,在绿树丛中一条石板铺就的甬道蜿蜒而上,渐行渐远,延伸到了我们记忆的深处。我们相互照应攀登而上,时而树丛中的蝈蝈叫声让我们驻足,时而美丽的蝴蝶飞舞在我们左右,时而又拍张照片,让美好的瞬间留下,时而相互的鼓励声又不绝于耳……偶遇一位七旬老者,他每天一次的登山经历,让我们好一阵赞不绝口。站在一线天处,远处的山水人家,一切便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身临其境才真正地感悟了其中的蕴意!
带着倦意,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梦想,我们的浪漫自驾游又出发了,驶向我们梦中的地方……
阳光下的守望
我站在高考的校门前,我的记忆从遥远的地方走来:20年前,高考的最后一天,七月炙热的阳光下,我的母亲——年迈的母亲,站在高考的校门前,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企盼能最先看见我,豆大的汗珠在母亲的脸上流淌……正在考场答题的我,全然不知年迈的母亲正在校园外,在烈日下等候。
当我顺着人流走出考场时,第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寻找张望的母亲,我有些吃惊,不敢相信年迈的母亲怎么会找到我的考场,我拽着妈妈的手,高兴地问妈妈怎么会走到这来,妈妈说她一路走一路打听的,看着大汗淋漓的母亲我有些心酸,转过头偷偷擦去眼角溢出的泪。
那天的母亲打扮得很漂亮,戴着姐姐给买的发卡,好像比平时年轻了许多,我领着妈妈的手,就像小时候妈妈领着我一样穿过大街走过小巷,我很想永远这样陪着妈妈走下去,可我的妈妈却早早去了天堂,20年前的一幕永远珍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因为母亲是我心中的一个世界!
今年的高考,我再次走到考场的校门前,是陪侄儿的。炙热的阳光下,看着众多阳光下守望的母亲们,我内心的某些情感顺着眼角流淌。归来后,我把这种情感顺着笔尖流淌到洁白的纸上,接下来就是我和我的文字一起热泪盈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