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杉:一段闪耀光芒的诗史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5日
作者:刘杉
刘杉,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南开大学国经所客座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国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微信公众号:刘杉评论
《一个月的战斗》讲述的是1946年12月,国共两党军队开始发生大规模冲突后,利丰公司分店进行收储和转移战略物资,坚持军队供给的故事。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一批特殊企业,被称为“敌后经济战线”,利丰公司就是其中一个,时任董事长是后来的著名经济学家顾准先生。在苏中地区,这种特殊企业主要以公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为主,其中公营商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根据地政府财政拨款建立,一部分由机关、部队和学校投资创建。利丰公司就是在各辖县公营贸易公司基础上成立的特殊组织,专门负责“三搞”:搞钱、搞粮、搞物资。
书中的主人公是顾诚,一个出身苏中殷实商人家庭的年轻人,独立一人下乡工作,与不法商人斗智斗法,与普通农民交心结友,在一个月时间里,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财经干部。与顾诚一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群性格饱满的中共财经干部形象,他们“左手拿算盘,右手拿枪杆”,既是商人,又是军人,不仅搞贸易,做财务,甚至还锄奸,打伏击。
这些能文能武的商人,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不了解那段历史,也就无法理解后来的一系列财经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个从数十年战争中走来,经历过长期经济封锁的革命政党,其在执政初期的财经决策,不免带有战争年代的痕迹。它之所以带有历史局限性,并非出于执政者的过度革命心理,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军事斗争经验,带进了和平时期的经济管理工作。
《一个月的战斗》叙事脉络清晰,人物描写细腻,说明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书中也不乏专业描写,如通过财务人员的对话,记述了当时红色军队特有的财经观点,体现了中共特有的群众路线特色。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有一种错误想法,似乎财会部门只要把本身的账记好了,钱管对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片面认识,必然导致其放弃企业的群众核算,结果也就失去了核算的基础。单有专业核算,没有群众核算,核算出来的数字并不能反映企业现实的准确情况,还会使企业管理者的分析判断丧失有力依据”。
这种群众参与的核算,突破了单纯会计制度的安排,成为财务民主的方式,让群众参与财务核算,不仅能够完善细节,更能监督干部花钱,最终也会避免少数人滥用财富的问题。看来,那时的财政工作者很懂得财务监督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的财政预算民主性很难说没有那时财务民主的影子啊!
作为一部记载红色财经史的小说,此书故事性很强,有着让人不忍放手的吸引力,但它同时也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作者女儿战红用五年时间编辑了这部书,寻找到大量珍贵的财经资料和照片,包括统一公营商业的决定,渡过财政难关的办法,财政预决算方法,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和对策,银行存款统计,统一货币制度安排,等等,使这部书实际成为一部新四军的财经简史。
“四爷”的飞马牌香烟很有传奇色彩。
“飞马”牌香烟是新四军二师生产的。书中介绍说,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无意中发现战士们捡烟头吸,让他心里不是滋味,战士们出生入死,连吸支烟都不能满足吗?张云逸找来供给部长,特批当时可以购买一头猪的42元淮南票,办了烟厂,生产出的香烟取名“飞马”牌。一番努力后,“飞马”牌声名鹊起,并冲过封锁“出口”到国统区。在上海、南京街头,经常能够见到烟贩神秘地告诉顾客,“剥了皮看货,仔细瞧瞧,货真价实的‘飞马’,这可是四爷(新四军)的产品啊!”
从这部书提供的史料里,也能了解到根据地的货币管理情况。
新四军的货币政策是,在战争进展中,要扩大本币流通范围,巩固华中币阵地,调节发行数量,避免物价波动。
早年发行的货币“抗币”有时会出问题,货币集中流通到某一个根据地,就导致当地物价飞涨。书中资料这样记载物价上涨原因:①新四军机动转移后,抗币流通地区缩小,加上特务造谣,商运停滞,导致“大批抗币遂涌到我九分区,飞涨之程度,甚至比北面还厉害”;②,由于战争需要,根据地的贸易公司和银行均以大量抗币购进布匹与外汇。“有些部队机关‘生产’,商店也在大量抛出抗币。不择手段,不问价格,收购各种物资”。可见,由于货币管理和物资管理不统一,公营企业自己哄抬物价,引起社会动荡。当然,为稳定物价,红色财经干部们也不得不收缩“抗币”,同时向市场抛售物资,来平抑价格。
保持币值稳定的最好办法就是统一币制,避免各自为战。资料这样记录货币统一步骤:“发行华中币,与各地方新抗币等价流通;老抗币折合成新抗币使用;停用和收回老抗币;确立以华中币为计价单位;停用和收回流通券;限期收兑地方币,统一使用华中币”。
当然,要保持币值稳定,必须控制政府财政预算,避免财政过度透支而乱印货币。当时的苏北区党委,就提出严格实行财政预决算制度,这既体现了红色政权的勤俭本色,也反映了当政者的经济头脑。
做好战争经济工作不容易,打好经济战争更难。从苏中地区的货币历史看,稳定物价不亚于一场战争。
这部红色老人完成的书籍,语言用句上也具有时代特色,不过有些记忆,反倒激起后辈人的反思,如代收花行(棉花铺)用拖欠农民花款的办法,少报收购皮花数目。这种奸商行为,在红色政权看来是犯罪行为,然而在现代商业社会,做假账者无处不在,而给农民工打白条,竟然成了政府行为。
任何民族的历史都有连贯性,只有了解时代脉络,才能认清我们所处时代的本源。《一个月的战斗》用两代人心血,汇成了一部厚重而又温暖的书籍,让我们得以重温前辈的生活,并以后人的眼光审视历史。
作者崔坚,原名刘人杰,江苏如东人,优秀的革命财经工作者。
刘人杰先生1943年参加新四军,在苏中四分区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所办利丰公司工作,后来又分别到江海公司、华中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江苏泰州中心支行等单位工作,参与苏中解放区经费筹集,经历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财贸工作。195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银行系,此后出任过建设银行总行技术处财务组组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601)首任财务部门重要负责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