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文学》第九期>特别推荐.散文

那乃康:回眸一种精神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5日

作者:那乃康

  那乃康,福建省财政厅原办公室主任。多篇文章在《中国财政》、《中国财经报》、《福建日报》等报刊发表。在全国财政系统“薪火相传 开拓创新”教育活动征文和《中国财经报》“我与财政·喜迎建国60周年”等征文中获奖项。

严师带出高徒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对敌斗争形势严峻,为了防空,白天疏散,夜间上班,财政厅一班领导人集中力量整肃机关,为的是确保“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政方针的贯彻实施,要求全厅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机关办公场所更是简陋,在极端复杂困难的环境下建设财政队伍,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当年机关的优良传统作风激励了一代人,如今不少老同志谈起老厅的传统,人和事还记忆犹新。讲到这里,不得不想起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财政领导人的形象与功绩。像马子明厅长(后任省政府财办主任),他是解放区南下福建接管国民党财政厅的人员之一,他的领导才能与工作作风,哺育和影响了一代财政人。作为领导,他平易近人,态度和蔼,生活简朴,对下级宽严有度,特别是他的工作作风,认真、严格、细致,令人钦佩。记忆数字能力超强,预算“盘子”几乎印在脑海里,对干部的业务学习要求严格,特别是对青年干部,要求甚严,经常要求下基层调研,调研回来交的“卷”必须是动脑分析过的,搞出来的数据经得起推敲,绝对力戒浮、粗、草。有一次跟随马厅长赴龙岩地区调查整顿收费情况,有的同志情况没搞深透被马厅长几次推翻重来。平时在机关,不少同志下基层调查回来,听说马厅长要听汇报都忧虑重重,如果数据不实,材料没搞深透,不能说服人,厅长提问答不上来,肯定过不了关。平时关心群众,理解下属,经常聊生活。这样,领导的鞭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年轻干部在工作中学习提高,转变作风,学会科学分析,财政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步很快,经过德才磨炼,许多同志在财政战线上迅速成长,都成了业务骨干,挑起重担了。

首提有偿周转

  财政工作经常强调的要树立既讲效率又讲节约,既讲开源又讲节流,既讲投入又讲产出的理念,要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分管农业财务的张蓬副厅长,针对当时相当一部分支农项目花钱多,收效甚少,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状况,在1965年夏带领一批干部深入到福清县调查了6个公社27个大队的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支农资金基本上属无效投资,有的被挪用在非农业生产,有的被平均撒了“胡椒面”,花了钱没办成什么事,有的被当成救济款分光吃光,有的被贪污或用在其他铺张浪费上。探其原因,主要是财政监管薄弱,存在“一拨二转三不管”现象,农村基层干部把支农的无偿投资看成是政府的恩赐,钱来得容易,有无效益无所谓。根据调查的情况、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摆问题、有分析、讲道理、提措施。这个报告有分量,当时福建省委、省政府很重视,并转报国务院,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谭震林的重要批示,在全国《农村工作通讯》上全文发表,对促进全国农业资金管理起了推动作用。

  可是,这样一份来自实践的调查,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调查报告在“文化大革命”中横遭批判,说这个报告对党和国家支农举措缺乏阶级感情,诬蔑发展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是“无底洞”,把农业资金改“无偿投资”为有偿周转是修正主义的改良,要社会主义走回头路,等等。在大字报上对张蓬的“‘无底洞’论”进行连篇累牍的所谓“革命大批判”,遭受了多年的政治迫害。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才得到纠正,恢复了张蓬同志和这份调查报告的名誉。

  共事的同志都还记得,张蓬面对这一切坦然有度,他常说的一句话:“‘岂能任凭人说,但求无悔我心’,只要我们尽心尽责、坚持对财政管理原则负责的精神就行了”。老一辈财政领导人无私奉献早早就着手考虑对资金管理的改革,首提支农资金不能搞“无偿投资”,给后人的改革、创新、发展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松绑”呼声下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65年来,财政领域发生过许多重要的标志性事件,较为深刻的是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建企业家们呼吁“松绑”事件在当时财政领域引发一次不小的震动。那是1984年3月24日,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福建省工交企业55位厂长、经理上书省委、省政府,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当即批示:“言辞恳切,令人感动,不改革不行了”。第二天《福建日报》刊发了该呼吁书。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一周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之后,全国许多报刊、电台相继报道,载入史册的福建呼吁“松绑”放权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呼吁对我国国企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呼吁核心要求为企业给“三权”,增“三力”:给人权、财权、经营管理权,增动力、活力、压力。当时福建省工贸工作会议确定,以支持呼吁为突破口,旨在推进改革,下放权力,放宽政策,搞活经济,为企业“松绑”。

  财政问题是呼吁的焦点之一。当时适逢拨乱反正后开展整党对照检查学习活动,那时正处在省财政部门领导组织上下探索如何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的重要阶段。面对厂长、经理们的呼吁,大家认为,“松绑”问题意义重大,对现行的财政管理模式是一次冲击,重温中央领导的指示,感到问题的提出切中时弊、至关重大、形势逼人、势在必行。福建财政管理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是与当时城市改革、搞活企业、解决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关系相比,与当时福建提出“开放、搞活、特殊、灵活”方针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财政厅机关联系福建实际,以“松绑”放权为主题,掀起调查研究之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共同探索改革方向。财政厅领导带领职能部门走访一些企业单位,倾听呼声,共同探讨。厅机关举行报告会,邀请厂长、经理们谈“松绑”、谈搞活、谈发展。通过大量细致的深入工作,进一步领悟了当时的财政管理及监管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福建企业家的呼吁发出两个月后,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国家经委邀请部分厂长、经理赴京参加座谈。随后一些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国企改革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对原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突破。

  当时,福建省财政部门以支持企业改革为契机,加快财政改革步伐,支持企业搞活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解决吃“大锅饭”问题,进一步改革农村财税制度,建立乡镇一级财政等。当今已经具有相当实力的福建兴业银行的筹建也是在这时候起步和发展的。作为厅机关政务管理部门的一员,经历许多,颇有感触。

  回顾30年前的这一场呼吁“松绑”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对财政工作是重要促进。当时拨乱反正后开展的整党学习活动,结合支持“松绑”呼吁,探索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财政厅党组一班人,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带领大家紧张、有序、有效地工作。一些厅领导不懈奋斗,艰苦工作的优良作风给后人以深刻教育。像分管企业财务的李春鉴副厅长,他患有肺气肿顽疾,不时出现间歇喘气,面对出现“松绑”呼吁的新问题、新形势,他毅然坚持带病工作,连续多批次带领机关干部深入企业搞调研,探索改革和开拓的事,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献计献策,如今不少同志还记忆犹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