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回顾>中国财政基本情况(2010)>(四)财政支出
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财政支持节能减排,主要是在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解决节能减排的压力与动力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的机制化、制度化。近年来,为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中央财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财政“以奖代补”新机制,完善了城市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2010年中央财政节能减排支出518亿元,比2008年增加67亿元,增长25.4%

  一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共支持773个节能技改项目,预计项目完工后每年可节约1500万吨标准煤。同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2.96亿元,支持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煤炭、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37户中央企业脱硫和循环治污项目183个。

  二是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力、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淘汰落后产能规模确定奖励金额,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使用,重点解决职工安置等突出矛盾。鼓励引导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其中,电力1146万千瓦、炼铁1422万吨、焦炭1856万吨、水泥7391万吨等。

  三是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推广1.6亿只高效照明产品,对城乡居民用户按销售价格的50%给予补贴,对大宗用户补贴30%推广30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推动新能效标准顺利实施,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对北京、上海等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购置使用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对北京等6个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助;全面推广节能汽车,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给予一次性3000/辆定额补助。2009年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000多辆、节能汽车100多万辆。

  五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支持推动北方采暖区供热计量改造,及时跟踪了解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情况,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节能改造经验和模式。深入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全面支持开展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将建筑能源统计、审计、公示工作在全国范围推开,适当扩大建筑能耗动态监测试点范围,支持开展高效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六是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创新投入机制,中央不直接定具体项目,而是采取因素法以奖代补方式分配到地方,由地方自行确定具体项目及资金,鼓励地方先建、多建、早投入使用,加快减排工作进度。

  七是支持“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支持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简称“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在资金投入方式上,中央采取因素法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分配到地方,由地方安排具体项目,支持这些流域“十一五”规划内的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及清洁生产项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城市水体综合治理等。

  八是实施促进节能环保的绿色采购制度。2010年全国节能类和环保类产品政府采购金额分别达到721.46亿元和601.7亿元,约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77.63%55.35%

  九是通过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运行等,促进我国环境监管能力提高。

  十是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促治”方式支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支持整村连片整治示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此外,出台鼓励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的增值税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主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项目)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十一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启动北京亦庄经开区等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建设。支持49个秸秆成型、气化、干馏等能源化利用项目,利用秸秆规模近170万吨。支持生物燃料乙醇汽油推广使用,生物柴油和原料林基地建设。启动“太阳能屋顶计划”,实施111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21个城市和38个县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及农村县级示范,示范总规模达1亿平方米。支持15.7亿立方米煤层气抽采利用等。

  十二是支持重金属污染防治。支持14个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省份的8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不仅支持了一批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社会关注的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和污染治理项目,还支持带动了一批先进、高效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新工艺、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十三是牵头联合颁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加强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基金有偿使用业务准备工作,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创新机制。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投稿电话:010-68551781 010-68551782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