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改革三十年>媒体报道

广西财政改革三十年成就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刘家凯 黎基钦 杨若召 吴胜泽 徐彬又 邓小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迄今已有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财政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广西财政在遵循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和公共财政改革框架的原则下,结合广西经济欠发达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现实条件,在包括财政管理体制、收入增长机制、财政职能转变、干部队伍建设在内的诸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根本性改革,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不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起了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财政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改革部署,紧密结合广西财政情况,着力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已构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分级财政体制。

  广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了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与广西区情相适应,实行循序渐进和积极推进的行进路线,为促进广西经济改革和财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978 年以来广西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1978年以来,广西财政体制适应了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经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1) 1978-1979年实行“收支挂钩,增收分成”体制,其中1979年自治区对市、县实行“每年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比例三年不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市、县多超收可以多分,短收要相应紧缩开支,自求平衡。

  (2) 1980年起由自治区对市、县实行“划分收支,收大于支,定额上缴;支大于收,定额补助;分级包干,一定五年”的财政管理体制。

  (3) 1985年起自治区对市、县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其中对民族自治县、边境县、老革命根据地等凡是自治区给予定额补助的,按核定的固定补助每年给予递增10%照顾。这一体制一定就5 年不变。

  (4) 1994年以来实行并不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1994年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自治区本级与地市的事权与支出划分,自治区本级与地市收入的划分,自治区本级财政对地市税收返还数额核定,原体制补助、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处理; 1996年将“新增特困县财政困难补助”明确为自治区对下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2003年进一步改革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2002年按中央对地方改革方案进行了所得税收入分制改革; 2000年和2005年分别对自治区对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两次较大调整,进一步取消原体制各类上解,对自治区与市县的收入进行了重新划分。

  2.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明确了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分税制改革以来,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自治区本级与地市的事权与支出划分进行了明确,具体划分了自治区本级与地市收入,并根据体制运行效果不断调整地市的财权,使基层政府自有财力水平与其行使事权的能力不断得到优化组合,基层财政自给能力、调控能力、保发工资能力不断增强。

  完善了公共收入体系。经过不断改革完善,新型政府间财政关系规范合理,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自治区和市县形成了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各级政府履行职能,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改善公共服务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稳定的财力保障。

  建立起了政府间财力调节体系。自治区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对下转移支付测算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了配合中央和自治区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平衡区域间财力差距、缓解特困县财政困难、激励市县政府增收节支、保障各项改革事业顺利进行的积极作用。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财力调节效果显著,规模从19941.2亿元(当时为新增特困县财政困难补助)增加到200765亿元,增加了53;覆盖面从1995年全区28个县级辖区,扩大到200770个县() 9个市本级。由于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财力调节作用,基层财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 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西财政支出管理经历了以经济建设支出为主、以提高专项支出效率为特点的支出管理模式到公共财政支出模式的改革进程。其中自2000年以来,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主要实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会计改革和符合公共财政体系要求的整体性支出结构改革。截至2007,这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将继续对广西财政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部门预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部门预算改革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中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公开性与公正性,规范了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和程序,建立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位一体”、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迈出了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质性步伐。截至2007年底,自治区和14个地级市本级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经有56个对全部预算单位实行了部门预算,还有26个选择部分预算单位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发挥了新制度优越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政库款明显增加,财政资金调度能力空前提高;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实现国库动态监控;财政支出效益和效率明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资金筹集的成本意识以及账户管理、用款计划、申请支付、会计核算等预算执行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意识普遍增强。截至2007年底,自治区本级所有预算级次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 14个地级市90%以上市一级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85个县(市、区)实施了改革,县级改革覆盖面超过90% ,全区纳入改革范围的单位达7659,为其他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政府采购改革成就斐然。政府采购制度深入人心,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已经进入正常运行轨道;一系列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制度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管采”分离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政府采购队伍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显著。自1999 年至2007,全区政府采购规模累计达388.58亿元,累计采购金额325.70亿元,累计节约政府采购资金62.88亿元;其中每一年政府采购的资金节约率均超过11%。政府采购改革取得的重大成绩,促进了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支持了区内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部门预算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成功完成了部门预算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积极搭建了自治区与市县财政统一预算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为今后更加清晰完整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职能活动、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及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奠定了制度基础。

  会计工作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区财政部门十分重视夯实会计工作基础,扎实推进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依法实施会计类行政审批,建立起了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队伍,全区会计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07年末,累计审批会计师事务所86家、分所26家、代理记账机构137家。全区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达到136 402,1999年度增加27 411,增长25.15% ,其中:具有中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为25 477,1999年同口径增加9651,增长60.9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142 330,占总人数的52.15%。财政投资评审节支增效显著。建立和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形成了“倒逼机制”,促使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改进项目投资计划管理,把“节支”控制在支出之前,审减了大量不合理资金。据统计, 2001-2007,全区政府投资评审机构共评审政府投资工程项目17 178,送审投资额386.85亿元,审减投资额58.36亿元,审减率15.09%。整体性支出结构改革成效突出。各级财政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支出逐步减少,科、教、文、卫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重点支出显著增加,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支出初见成效体系,财政支出结构已基本完成向公共财政体系转变。

  ()加强法制建设, 提高了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财政部门一直十分重视财政法制建设。特别是1990年以来,财政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99011,自治区财政厅成立了负责财税法规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提出财税地方立法项目建议,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负责起草有关财税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等工作。通过财政立法,使得预算管理、财政收支、国有资产权益、会计和财政监督等财政业务工作有法可依,财政法制环境不断优化,财政监督检查力量不断增强,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了财政法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年,自治区财政厅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律法规,涉及面广,主要包括:综合类、预算管理类、税收类、国库管理类、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类、行政政法财务管理类、教科文财务管理类、经济建设财务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农业财务管理类、企业财务管理类、债务管理类、会计管理类和财政法制监督类等。其中影响较大的地方性财政法规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预算管理条例》(1992年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发布实施) ,该条例对预算、决算的编制,预算、决算的审查批准,预算的执行和变更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1993121经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该条例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范围和收费标准进行了明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监督条例》(2007727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该条例为规范财政监督,维护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2007929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通过) ,该条例对非税收入的范围、征收管理、资金管理和票据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法律法规是结合广西的财政工作实际制定的,财政法制建设一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两个贴近”原则,广泛倾听民意,出台的法律法规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完善和补充了地方财政法规体系,为预算制度改革、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财政监督、政府采购等工作及依法理财提供了法律依据。

  2.加强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建立和健全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和机制,截至目前,广西的14个地市都成立了专门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各级财政部门通过积极探索财政监督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财政收支运行机制,强化了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提高了财政运行质量,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地减少了在财政管理领域的非法减免税、截留上级预算收入、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现象和私设“小金库”等突出问题,维护了正常的财经秩序。据统计,分税制改革以来( 1994-2007) ,全区各级财政监督部门由自治区组织开展或自行开展的各类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166.21亿元,入库26.21亿元,纠正和查出了一大批违规违纪行为。根据检查结果,提出了大量加强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的政策建议,很多都被有关部门采纳并转化为加强财政管理的具体措施,为严格预算分配、保障政策运行、加强增收节支、维护财经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强化法制学习,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颁布一系列财政法律法规,逐步将财政行政执法职权、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过错追究以及执法投诉等各项财政执法工作规则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效地推进了全区各级财政部门“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目前,“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广西各级财政部门的共识。为了确保财政依法理财工作顺利开展,自治区财政厅每年都要举办两期财政执法骨干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各个时期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自治区财政厅还成立了法律顾问室,为自治区财政厅厅机关多次提供了法律援助,并运用法律手段协助自治区财政厅厅属处、局追回了大量的代收款项。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通过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谈话制度、廉政述职、廉政档案等措施,严肃了财经纪律,保护了财政资金的安全。广西财政干部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二、建立了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财政收入既是政府履行职能,保持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财政活动的基础,改革三十年来,广西财政紧紧围绕这一基础,结合财政改革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广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健康发展,财政实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调动了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三十年来,伴随着全国财政收入分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广西财政也结合实际,对自治区以下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先后实行了多种类型的财政体制。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广西根据自身的实际,多次的改革和完善了自治区对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同时还出台了各种财政收入激励措施,建立起了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收入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促进财政增收的积极性,财政收入规模持续快速增加,不断跃上新台阶。

  1.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三十年来,广西财政收入总规模为4717.7亿元。2007,广西财政收入规模达到了703.88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财政收入的49,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 年财政收入的1058 倍。财政收入自199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1999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后,连年不断跃上新台阶, 2002年突破了300亿元, 2004 年到2007 年五年内相继突破了400 亿元、500亿元、600亿元和700亿元大关, 2007年还首次实现财政收入增收额超过100亿元,135.07亿元。

  2.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三十年来,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广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在明显加快,1978年的14.32亿元增至2007年的703.88亿元,年均增长为14.5% ,比改革开放前28年的平均增速快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十年来,增速逐步加快,“十五”时期,广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7% ,高于“九五”时期6.2个百分点, 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为19.7% , 2007年更是达到了23.7% ,14年来最高增速。

  3.人均财政收入不断实现跨越。1978,全区人均财政收入仅为42,不足50,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人均财政收入也逐年大幅提高, 1990年首次跨越了百元大关,达到了110,随后多年人均财政收入连续快速增长,2005 年首次越过了千元大关,达到了1025,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7,广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了1407,2005年又增加了37% ,1978年增长了33.5,1950年的396倍。

  ()不断调整完善财政收入政策,优化了财政收入结构。

  三十年来,尤其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以来,广西财政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各种财税收入政策,支持和引导了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促进了主体税种的快速增长,优化了财政收入结构。自分税制确立以来,广西四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3%以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的四大主体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1 年的43.8%增至2007 年的50.4% ,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增收保证了广西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广西财政还积极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出台广西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拓宽了财政收入渠道,扩大了财政收入来源和规模。

  ()不断加强税收征管,着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三十年来,随着财税体制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征管工作也不断与时俱进,依托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征管手段,改进征管方式,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控,同时加大税收和非税收入监缴稽查力度,确保了应收尽收,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

  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中有升。自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广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是稳中有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9.68%9.70%12% ,“十一五”时期的头两年,2006年和2007年的比重为11.8%12% ,比分税制改革初期的“八五”时期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这标志着全区财政收入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的规模质量得到了提高。

  2.税收收入增长与非税收入增长的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广西财政大力推进财税改革,规范各种征收制度,逐步扭转了长期以来非税收入增长明显快于税收收入增长的局面,财政收入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十五”期间全区税收收入合计771.49亿元,年均增长13.2% ,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合计318.38亿元,年均增长15.7% ,比“九五”时期降低了14.5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比非税收入相差了2.5个百分点,而“九五”期间这一差距却高达21.6 个百分点。进入“十一五”时期的2007,广西税收收入为282.43亿元,增长25.4% ,非税收入为136.38亿元,增长16.2% ,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非税收入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在广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突出和稳固,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转变财政职能,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西财政紧紧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设,结合广西财政实际,不断创新理财思路,转变财政职能,由生产建设型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转变,逐步退出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加大了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促进了广西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夯实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广西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扩大,三十年共完成财政支出6000亿元,年均增长15% ,比改革开放前28年的平均增速快了2 个百分点。2007 , 广西财政支出实际达到了973.72亿元,1978 年的47 ,1950年的2164 倍。

  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广西逐年加大了“三农”、能源、交通、环保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理集中财力,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财政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力配合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累计安排基本建设支出590.48亿元,保证了交通、能源、水利等薄弱环节的项目建设的需求,极大地改善了广西的基础设施状况。仅从交通来看, 2007年广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9.42万公里,1978年公路总里程的3倍多,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了1879公里,交通设施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广西财政还调剂资金,集中财力,大力支持国家、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重大发展战略,仅从2001年以来,自治区本级就先后筹集了70多亿资金,支持了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洛湛铁路建设等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增强了广西发展的后劲。

  ()增加“三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十年来,广西各级财政高度重视农村建设,财政支农支出合计597亿元,年均增长11% ,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广西财政一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税费改革五年来,广西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达到了302.72亿元,年均增长14.4% ,占了改革开放以来支农支出的50.7% ,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贫困人口。三十年来,广西财政一直非常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积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国家部署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减负7.2亿元。同时,还不断加大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税费改革以来仅对种粮农民的各种主要补贴就达到了15亿元,另外,对低收入农民积极扶贫,改革开放以来,以多种形式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共327189亿元,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收入,减少了贫困人口。2007,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24,是农村税费改革前2002 年的1.6 , 是改革初期1985 年的10.7倍。49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 年的100,提高到了1887, 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0多元提高到了2429元。从1978年到2007,广西未解决温饱人口从2100万人下降到了65万人, 30年共减少202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0%左右下降到了2.4%以下。

  2.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财政的不断投入,广西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农业生产方面,目前,广西共有水库4385,其中大型水库3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44 万多处,有效灌溉1519.2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9% ,节水灌溉面积650.7千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2.8%。生活方面,目前广西有9517%的村通公路,全区所有乡镇和79.74%的行政村开通班车, 83.8%的乡镇已经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99.4%的村通电, 97.7%的村通电话, 90.1%的村建有沼气池。另外,全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349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8.8%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6% ,自来水普及率53% ,农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3.提高了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广西农村99.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1279,床位数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9 万人。8215%的村有卫生室2.2 万所,乡村医生和卫生院3.5万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院医务人员1.1人。另外,广西农村9.1%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 95.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80%的乡镇有敬老院。95.8%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 49.8%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28.4%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13.8%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累计达到了1157亿元,年均增长16% ,高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2007,广西财政教育支出为185.98 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56倍。通过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西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 2007,研究生培养单位为9,在校生人数1151万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普通高校有55,1978年增加了39,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为43.44万人和2.2万人,1978年的21倍和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迈上了“大众化”台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学校383,1978年增加了211,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为54.06 万人和1.88 万人,1978年的13倍和4.4倍。

  2.教育重点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倾斜。1998年以来,广西共投入51184亿元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10 大工程,较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特别是2006年以来,广西共投入约43亿元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636万名学生实施免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1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20077,广西“两基”目标正式得到教育部认定,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增加对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十年来,广西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包括医疗卫生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1985年至今累计投入698.43亿元, 2007年更是达到了160亿元,1984年的64,年均增长20.8% ,投入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广西社会保障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单一的社会救助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1.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财政不断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从改革初期的1985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283.42亿元, 2007年投入为49.84亿元,1985年的27.7,投入的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广西公共卫生医疗条件。2007,广西共有卫生机构10 775 ,1978 年多5910 ,卫生技术人员14.2万人,1978年的215倍多,床位总数达9.5万张,1978年多了4.6万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床位数也分别比1978年多了1.2人和0.6张。另外,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广西财政共筹集专项资金19178 亿元,目前,试点工作已扩展到88 个县() ,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280615 万人,参合率77.37%

  2.不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老有所养。“九五”时期以来,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项补助达98.78亿元,按照中央部署,广西分别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2003年以来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246, 75.2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227.15亿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为815元。

  3.全面实施就业工程,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2001年以来,广西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达23.5 亿元,2003年以来每年实现新增就业人数累计121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累计87万人,农村劳动力在区内外实现转移就业人数累计800万人。2007,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以内;失业保险覆盖率年均达到70%左右,失业保险待遇月人均支付水平328元。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逐年提高,实现了应保尽保。2003年以来,广西享受城市低保人数每月约60万人左右,自治区财政安排低保补助资金达19.78亿元,低保待遇逐年提高,实现了应保尽保。

  5.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2003年以来,广西农村低保对象达162.8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4% ,广西财政筹集农村低保资金3.83亿元,月人均补助达20,低保制度使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实可靠的保障。2007年起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低保,仅自治区本级就补助资金1.5亿元。

  () 加大对市县支持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自治区本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下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7年自治区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达到65亿元,2000年增加58.8亿元,增长了10.5倍。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本级财政新增安排市县财政收入增长奖励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总额将近20亿元;调资转移支付补助也增加较多,2006-2007年安排各市县调资转移支付补助达134亿元。据测算, 2007年按标准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县级人均可用财力已超过3万元,进一步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06年广西县域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65.9% ,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2%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财政人员的素质

  ()顺利实施机关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西财政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构建科学规范的行政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财政机构,理顺财政内外职能,充实编制和人员,有力地推动了各项财政工作的开展。特别是20007,广西财政厅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厅党组以改革统揽全局,积极稳妥推进轮岗交流、竞聘上岗、定岗定员、人员分流等各阶段工作,达到了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压缩编制、理顺职能的目标,财政宏观调控、监督职能得到强化。

  2000年机构改革以后,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广西财政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政职能机构。先后成立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国际金融合作处、自治区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国库支付中心、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处等机构,撤销了统计评价处、广西国债服务部、工资统发中心、政府采购管理中心等机构,将债务管理处、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处、预算编审服务中心等机构分别更名为地方金融处、农村财财务管理处(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处) 、预算编审中心,并积极推动厅属事业单位参公管理,以适应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需要。与此同时,进一步理顺厅内外职能关系,将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实施政府采购的职能分别划由自治区国资委、中介机构承担,并加强与自治区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商,对存在重复交叉的职能或事项作了明确,按要求划归一个部门管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厅内各处室各单位就职能运行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不断理清和明确职能关系,并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度,制定了机关岗位职位说明书,按照以编定岗的原则,将各处室的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对每个岗位的职责及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进行明确,促进了厅机关效能的大幅度提高。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广西财政厅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等干部管理制度的要求、程序和条件选拔任用干部,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努力营造干部健康成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

  1.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改革。近年来,广西财政厅在完善任命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实行新提拔处级干部试用期制度、考察预告制度、任前公示制度、定期交流制度、辞职降职制度、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等一系列制度,同时,积极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措施,建立了由财政人事、机关党委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机制。

  2.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近年来,广西财政厅通过开展处级职位竞争上岗,以个人真才实学和工作实绩决定干部的升降,积极搭建公平、公正的干部选任平台,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崇尚学习、讲求奉献、扎实工作、以绩取胜的良好风气。2000年以来,广西财政厅先后开展了4次处级职位竞争上岗工作,共有37位同志被提拔到处级领导岗位,占同期提拔人数45.7%

  3.推进干部交流换岗工作。近年来,广西财政厅在明确干部交流政策的基础上,本着实际工作需要和培养干部的原则,严格履行干部交流程序,在对各层次干部队伍知识、年龄、性别、特长等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干部交流换岗工作,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极大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2001年以来,广西财政厅累计交流换岗107人次,换岗面达到34.5% ,其中,处级干部43,一般干部64人。

  4.推进干部队伍结构优化。近年来,广西财政厅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根据干部个人表现情况和后备干部队伍的结构要求,在把好政治关、能力关、实绩关和群众关的基础上确定推荐对象,并在平时对后备干部委以重任,安排到各级党校、重要岗位和基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与此同时,在人才储备上,广西财政厅一直注重采取多种措施,创造环境,引进高素质、急需型人才,2001年开始,先后从区内外各大专院校中录用研究生17(其中博士生2 ) ,本科生44 ,从外单位调入37名。截至2007年底,全厅干部职工362,其中, 4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267,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职工266人。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广西财政厅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摆到战略地位来抓,着力解决了财政业务更新快、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跟不上财政改革发展需要的问题。

  1.突出了培训重点。以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中组部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为契机,把培训重点放在政治理论学习以及熟悉各项财政改革业务上,注重提高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注重提高财政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近年来,广西财政厅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累计培训厅内干部1万多人次,财政厅干部培训工作连续11年受到财政部表彰,先后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事厅评为公务员培训先进集体。自2000年至2007,全区还累计举办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培训班10 301,累计培训会计人员106.46万人次,年平均参训率为55%

  2.健全了培训机制。近年来,广西财政厅在总结经验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广西财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管理办法等干部培训管理制度,明确了财政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及“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培训体制。同时,根据每年财政中心工作的需要,深入征集各财政业务部门的培训需求,制定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做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既有长远发展规划,又有近期工作任务和目标。如200612月自治区财政厅出台《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规划》。提出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学术领域、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造就“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努力使广西涌现出10名左右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综合素质高、业绩突出、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复合型会计专家(第一层次) , 100名左右专业素养高、理财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业绩显著、在全区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第二层次) , 1000名左右业务熟练、理财水平较高、起骨干带头作用、在市县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行家(第三层次) , 2007年已成功培训了“十百”层次企业类拔尖会计人才47名。

  3.夯实了培训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以广西财政厅厅、处级领导为主,以在财政经济领域学术造诣比较深的专家学者、某一领域或某项工作中有独到见解的实际工作者为辅的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了《财政改革理论与实务》、《新时期广西财政改革与发展》、《创新广西财政工作探索》等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配套教材与讲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了培训基地的内部管理;加强培训工作的调研,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和培训需求动态调研,为实现培训工作实践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创新了培训方式。近年来,广西财政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途径。积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双向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加强学员与授课老师的沟通和研讨;引进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生活性;探索由学员对授课老师的授课及讲义进行评分,提高了授课老师的责任心和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特别在2006年、2007年全区财政系统新录用人员培训班上,引入了破冰训练和拓展训练等新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财政系统始终高度重视并积极抓好反腐倡廉建设,自觉运用创新思路和深化改革的办法,坚持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改革是动力,全面推进财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使财政部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为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财政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强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不断夯实反腐倡廉思想基础。长期以来,广西财政厅党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级党组织根据各个时期的形势任务要求,认真制定党风廉政学习教育计划,精心组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和讲话、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反腐倡廉的重要会议和文件。同时,全区财政部门还组织开展了大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使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创新,效果不断增强。通过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全区财政系统的党员干部为民理财宗旨意识和拒腐抗变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意识得到明显提高,财政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工作效能得到明显强化,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改进,为圆满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下达的财政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2.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财政厅党组自觉担负抓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注意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责任的落实。1997年以来,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作为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和落实,一起检查和考核;通过将党风廉政建设与财政改革、财政工作紧密结合,强化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全面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全面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任务;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抓落实上狠下工夫。及时修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并调整充实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同时,为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财政部门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牵头处室、单位,实行牵头处室、单位负责制,形成财政厅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机关党委、人事部门、监督检查部门和厅办公室配合,各有关处室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认真落实和完善各项反腐倡廉制度,构筑反腐倡廉坚固防线。多年来,广西财政厅党组能够坚决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组织带领全体财政干部认真遵守廉洁从政制度规定,加强自我约束,防范违法违纪行为。2000年以来,自治区财政厅党组认真组织全体财政干部贯彻执行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廉政述职、廉政谈话、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六条规定”等制度,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廉洁自律各项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行政事务管理、行政许可、内部审计等的监督,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取得明显效果。同时,积极完善厅内有关制度,全面构建机关内部“人、财、物”管理的制度体系。

  2006,在清理近20年来全厅约500个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修建并举、注重实效、规范操作、完善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原则,重新修订收录128个制度,并编印成册印发干部职工遵照执行。先后建立和完善厅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组协助厅党组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制度、纪检组对厅党组及其成员履行监督职责暂行办法等具体工作层面的制度体系,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