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改革三十年>媒体报道

从财政穷县到财政强县

——改革开放30年甘肃徽县财政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从30年前的贫困小城到今日的繁华城市,甘肃徽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从落后到快速发展,从财政赤字到财政自给,徽县财政改革逐步深入,财政收入连年攀升。从1978年全年404.7万元的财政收入到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3.42亿元。滚滚财源富了徽县,惠及徽县城乡的22万人民,从保证全县人民的吃饭到保障经济建设,再到关注民生全面发展,雄厚的财政实力保障了“富庶、魅力、和谐新徽县”的各项建设,改革发展30年徽县由财政穷县逐步发展成为了全省财政强县。 

  30载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30年前的徽县,一穷二白。徽县把恢复经济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发展农业、工业,从粮食、蚕桑、白酒、农机制造和丝绸纺织等主要产业开始发展壮大,徽县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404.7万元到1993年的2871万元,15年增长7倍。1995年,徽县“九五”财源建设规划实施,着重培植经济林和烤烟特色农业,力抓重点企业的扭亏增盈和扩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后续财源,形成了有色金属、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安装四大支柱财源,撑起徽县税收半壁河山。全县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3523万元到2001年的5541万元,8年增长1.6倍。2002年以来,徽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宝徽集团、金徽酒业、洛坝集团、鸿远公司等支柱工业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上缴财政利税每年突破,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3%以上。新天药业、芳香植物、雅龙银杏、隆江公司和面粉加工、石材开发等一批龙头企业,也逐步壮大成为徽县财源的活水之源。同时大华商贸、世安物资等现代商流企业,特色农家乐、嘉陵江漂流等旅游产业也成为财源建设的新亮点。1994年到2007年,徽县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2234万元,增长32%。2005年徽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继续爬高夺取2亿元高点,到了2007年徽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41.9%,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近30年的最大增幅,成功实现了“三级跳”,真正步入全省财政强县行列。从2002年开始,徽县财政收入保持了平均增幅达36.5%的增长速度,财政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从1996年开始连续12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2007年,全县财政支出完成3.73亿元,比1978年的635万元增长62.2倍,年均增长17.3%。 

  从“保吃饭”到“保建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改革之初的1978年,徽县财政也只能以保群众吃饭为根本。当时的全县财政年收入只有404.7万元,而全县财政支出635万元,是一个连维持吃饭都有较大困难的赤字财政,工资难保障,建设没法搞,吃饭成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更没有多余资金用于支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张大爷是徽县教育系统工作多年退休的老教师,他说:“我能感觉到当时的财政困难,70年代我们的工资每月只有十几块钱,还经常发不上。当时财政重点就是保证干部工资和单位运转,更别说教育建设投入了。90年代稍有好转,县上财力紧张时,干部工资拖欠有时还长达半年之久,曾经有一个月还是以县支柱企业陇南春酒产品抵发工资,这也算当时的特例吧。现在好了,县上财力充足了,干部工资每月自动到账,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都能享受,县财政每年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基础教育,真的是形势一片大好!” 

  改革开放初期,徽县全县教育经费71.9万元,占财政支出13.6%,主要用于保证教师工资,而教学设施建设则主要依靠勤工俭学和集资。2000年开始徽县实施“两基”,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得到改善。近年来,“两免一补”制度全面推行,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教育事业经费投入迅速攀升,义务教育学生家长负担全面减轻,仅2007年徽县教育投入就达763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0.5%,确保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徽县从财政赤字到财政自给,从紧张到宽松,实现了保吃饭到保建设的跨越。县财政重点保证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城市、电力、通讯等基础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实施国道316线改造等各类交通建设项目41项,完成投资1.6亿多元。完成县城一、二期拆迁改造,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2007年,徽县投入城区三期拆迁改造、东西河治理、金徽大道、工业园区及凤山植物园建设的财政资金达到1.7亿多元,相当于前29年的10倍。仅城区东西河道治理美化工程财政投入资金就达2400多万元。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方面,2000年至2007年,财政累计投入长防长治、水土保持、天保工程、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和城市环境建设资金总计2.8亿余元。5.12大地震发生后,徽县启动紧急预案,徽县县委、政府先期拨付财政资金240多万元全面展开抗震救灾,极力挽回经济损失,逐步强大的财政实力成为保障徽县科学发展的坚强基石。 

  从保吃饭到保建设,徽县财政披荆斩棘风雨30年,逐步殷实的县域财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更多实惠。 

  “民生财政”惠泽城乡 

  徽县“民生财政”以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通过30年的努力,徽县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已成为支撑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柱财源,财政支出重点以保机构运转为主向解决民生问题倾斜。 

  2002年起,徽县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乡统筹费、村提留款、农村教育附加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以及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等基本取消。从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到2005年彻底取消,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财政拨付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年均达3000万元以上,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整合支农资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徽县全面落实财政社会保障扶持政策,2000年以来,徽县财政积极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等工作,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25.2%,全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推进。2007年以来,财政高度关注和重视民生,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着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使农村弱势群体难以承担大病费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0年风雨兼程,徽县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累累硕果喜悦着每一个金徽儿女,每一个老百姓都感叹着这是一个好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富庶、魅力、和谐新徽县”风姿绰约,步伐坚定。22万徽县人民坚信,明天,徽县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财经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