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建设我的绿色家乡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陶传友
我的家乡黑龙江省拜泉县,是联合国第三届地球奖的获得者,还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因百万亩人工林筑起的生命绿色长城而闻名遐迩。拜泉曾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1958年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但靠过度掠夺自然资源建立起来的辉煌是短暂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后来的拜泉县一度顶着“全国贫困县”的帽子,灾害频繁,风沙弥漫,黑土流失殆尽,露出黄土皮,我们当地人痛心地称之为“破皮黄”。
值得庆幸的是,1978年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拜泉县被列入建设范围,30年来,各级财政为拜泉林业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是近年来按照“山顶栽松戴帽子,梯田梗种苕条扎带子,瓮地栽树结果子,退耕种草铺毯子,沟里养鱼修池子,坝内蓄水养鸭子,坝外水田种稻子,平原林网织格子,立体开发办厂子,综合经营抓票子”的思路建设生态拜泉。1998年大水之后,中央财政逐步加大了拜泉生态建设投入,安排新增建设国债资金启动了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试点工程。经过多年的总结探索,拜泉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即以保护黑土资源为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科技措施优化配置,综合治理。2007年,财政部和水利部将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经过几年的治理,拜泉县又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县里的小庐山流域、十八弯小流域、钱串子沟小流域、百顺小流域等182个小流域个个争奇斗艳。在这些小流域建设中,中央财政投入了大量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据对试点工程监测分析,实施坡改梯三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3.48%提高到3.89%;采用改垄措施后,坡耕地粮食产量平均每亩提高5—10斤;采用地埂植物带措施的坡耕地每亩增产达7—15斤;采用水平梯田措施的坡耕地每亩增产10—20斤。通过实施水土保持试点工程,项目区内80%的新修梯田、50%的地埂植物带和30%的改垄地上升为一等地,年增产粮食320万公斤,产苕条211万公斤,水保林年增加活立木0.17万立米,年增加经济收入763.7万元。
回忆过去,流域内的仁义村党支部书记栾云栋不无感慨:“道不平,路不直,鸡爪沟子连着地,跑肥跑水惹人气,种地不高产,一年复一年。”看着眼前的变化,村民刘胜武喜滋滋说:“通过插树栽柳,治坡封沟,我今年种60亩大豆,旱年头还亩产240斤呢,纯收入达到了2.5万多元,是以往年头的两倍,这小流域一治理,还真就这么神。”
最近,黑龙江电视台连续播放了《风景拜泉》电视片,宣传拜泉生态建设和保护黑土地取得的成效。一位县领导介绍说:“杨树大多有二十多年的树龄了,全县人工林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23万亩,共计10629个网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百万亩人工林。”而“现在杨树的内侧,都已经栽上了松树,这叫做‘接班林’,如果再过几年,松树都长起来了,景色会更美。”
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拜泉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夏天,放眼望去,层层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郁郁葱葱,远山融入蔚蓝色的天空,近山一片苍翠欲滴,朵朵白云在蓝天中安详地游动,山峦之间万顷良田,仿佛是碧绿的翡翠制成的宝盆。美丽的拜泉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这里考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这里观光。
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的日子好起来了,种地不交税还给钱,还有最低生活保障费。今年春节回家时,姨妈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党中央和国务院给我们农民办了实事,每年给我这个五保户补助1200元呢,你们就在外面安心工作吧!”我也借机会跟乡亲们询问了粮食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户补助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情况,还亲眼看过发放的粮食补贴和农村五保户补助的存折。公共财政建设新农村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家乡。如今,拜泉山青了,水绿了,环境美了,百姓富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曾经搬离的村民又搬回来了。家乡变得如此美好,真的像一首歌唱的那样“家乡已不是旧时模样”。家乡的秀美山川,不是大自然的神笔,而是公共财政的巧夺天工。拜泉人民的幸福生活,也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党和国家支农惠农好政策的恩泽。
(中国财政2008.15半月刊 总第524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