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财政改革三十年>亲历改革

边关忆事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刘铭达 

 

  2000年2月,我作为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带着几位同事到百色地区几个边境县调研。我们一行走访了那坡、靖西、大新和龙州4个边境县,一路上的情景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这些边境县,我们看到过去投入的一些边境建设经费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有偿资金扶持部分,少数项目甚至成了当地财政的包袱。许多山村没有通电、通路,相当部分村屯运送货物全部靠肩挑马驮人背,甚至连隔界越南境内的一些基础设施也明显好于我方,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靖西县境内有一个叫鬼哭坳的地方,山高壁峭,当地民歌形容为“艰难首推鬼哭坳,阻隔边关无行道。赶趟集市走两天,卖头牲猪十人扛”。一些地方连乡镇一级的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群众只能喝河沟里的水;不少农户住着低矮、潮湿的茅草房;中小学危房仍然较多,孩子上不了学;卫生医疗设备简陋,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连检查身体的基本设备都没有……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也让我陷入了沉思:每年中央和自治区都投入一定的边境建设经费,但由于主要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整体效益不明显。如果能把中央支持边境建设的事业费加以整合,自治区再挤出部分财力,从“边、公、重”三个方面把问题解决好:即把战后恢复建设资金主要投入到边境一线20公里左右的乡村;支持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为主的项目建设;突出重点,从解决人畜饮水等涉及群众基本生存、生产条件的事做起,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项目建设不苛求地方资金配套,关键是项目要经过论证,规划要细致实在。在资金分配和使用上采取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的方式,同时,实行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县级报账,资金拨付实行领导责任制,“一支笔”审批。这样狠抓两三年,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会有很大改观。 

  回到南宁后,我相继主持召开了厅党组会议和厅长办公会议,通报边境调研情况,并系统提出了开展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建议。随后,财政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报告,就改进战后恢复建设资金分配使用办法和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就资金来源、分配原则、测算方法、安排设想等问题作了具体说明。与此同时,财政厅也着手草拟了一系列规范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提出了“两控三管四结合”,即对专项资金实行内、外部监控,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听取汇报与实地检查、资金监管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等管理要求。 

  2000年8月,自治区党委、政府采纳财政厅建议,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开展边境建设大会战,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边境地区办好24件实事,解决长期困扰边民的饮水、行路、用电、上学、生产、生活六大难题,使边民得到切实的利益。大会战项目总投资18.6亿元,其中,通过调整自治区本级财政支出结构、盘活中央财政历年支持的边境建设事业费等方式,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3.8亿元;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剂作用,盘活由部门二次分配的部分专项资金13.17亿元;落实优惠政策,压缩开支,督促边境地区县(市)财政部门调整支出结构,挖掘支出潜力,共落实地县自筹资金1.63亿元。此外,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和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大会战”结束,共完成建设项目18080多个。 

  2003年,当我又一次来到南国边疆的时候,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纵横交错在48个乡镇间的崭新的柏油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新建、扩建的800多所中小学让孩子们终于能够安心读书;1万多户茅草房已经改造成簇新的砖瓦房;新建的40多个水厂、300多处农村饮水工程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新建、扩建的70多个乡镇卫生院、800多个村卫生室、1000多个村计生服务室让边民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时值春夏交替,正是木棉花尽情绽放的时节,一株株火红的木棉点缀在平整的柏油路、簇新的校舍、青色的砖瓦房之间,构成了南国边关一道独特的风景。置身其间,内心着实感到了欣慰。 

  (中国财政2008.09半月刊总第518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