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补 “风 波”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王 平 谭杰成
“财政局经济建设股吗?王坪村的陈云山打电话反映他今年的粮食直补款还没到位。你们调查一下,尽快落实。”刚一上班,就接到了县长热线督办电话。我心里一紧:陈云山?莫非就是以前那个给补贴款都不要的陈老汉!就因为粮食直补问题,前几年他差点给捅破了天。
那还是2004年的事,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开始对种粮户按面积进行直接补贴,王坪村在发放粮食直补款的时候,陈老汉不仅自家抵制不领,还到处向别人灌输他的老思想:“自古到今哪有这样的好事,你种国家的田,国家还会给你倒贴钱?自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好不容易等到粮食政策放开,取消了交公粮,现在日子刚过好点,就想先给点小恩小惠,到时候不是提高农业税,就是要你多交定购粮、‘爱国粮’,吃亏的还是咱种田的。咱们不领这点钱,到时候也就不好涨这涨那了。”村民们一听,竟觉得有道理,都不来领款。这样一来,王坪村的粮食直补款就没法发放下去了。前些年农民负担确实太重,国家三令五申为农民减负,可老是减不下来,农民兄弟对政策有顾虑也可以理解。村委会几经考虑,决定先给每家每户把这钱存起来,等到事实证明农业税不涨、定购任务也不加时,再让村民兄弟们领得心悦诚服。没想到这一缓就缓出了大问题。不知是谁把这事举报到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幸好记者很快查清了事实真相,消除了误会。倒是这么一闹,当年的直补款也就顺利地发放下去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家不仅进一步加大了粮食直补的力度,还取消了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这些过去只有城里人才能够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享有,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人居环境“一池三改”……财政惠农政策一项接一项,真金白银,实实在在,让农民笑在脸上,甜在心头。我们的粮食直补工作也得到了广大粮农的衷心拥护,原来成片的抛荒地重新种上了粮食作物,甚至一些闲置的湖田甩亩也被利用了起来。
如今,这陈老汉又搞什么名堂?今年的粮食直补款不是早就通过邮政存折给每家每户打卡了吗?乡村两级想截留也截留不了啊!想到四年前的教训,我不敢怠慢,立即和另一名同事赶往王坪村。刚踏进吵吵嚷嚷的村部办公室,就听到了陈老汉熟悉的声音:“王干部,你们来的正好。不是说粮食直补的钱谁种田谁得吗?这是总理给俺的钱,可张原林居然要村上发给他,你说有没有这个道理?”
“田是我家的,国家给的钱当然归我!”叫张原林的小伙子抢过话头,争辩道,“你看,这是承包合同,这三亩三分田是我家承包的。”
“田是你家承包的没错,可秧是俺栽的、肥是俺施的、药是俺洒的,你既没出钱又没出力,凭什么要拿国家补的钱?”陈老汉当仁不让。
原来,陈老汉看这几年种田不仅不要钱,还有补贴,就不仅把自家的几亩田侍弄得有条有理,而且闷声不响地把一直在外打工的张原林家的三亩多抛荒田也捡过来种上了。而张原林看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种田不再像过去那样无利可图,就想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回来种地。
“唉!怎么发点钱也这么难。”村干部一脸苦相地说,“现在土地成了香饽饽,类似这种争田要地的纠纷很多,周边的几个乡镇也普遍存在,你们可得给我们定个章程。”了解了问题的症结,我们赶紧出面调解,耐心细致地宣讲了国家的粮食直补和土地承包政策,最后双方达成了和解,张原林同意秋后收回责任田,陈老汉也如愿以偿地领到了应得的补贴。
车子欢快地奔驰在刚修好的通村水泥公路上,看着窗外成片的庄稼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盎然,我深深感到粮食直接补贴这抹“阳光”已经照入了农民的心里,并逐渐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原来基层粮食生产老大难的问题已逐步迎刃而解。2007年我县的粮食生产面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28万亩,粮食产量接近12亿斤,分别比实施直补政策前提高了43%和36%,重新夺回了全国“产粮大县”的荣誉。我们坚信随着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公共财政的“阳光”定会愈加灿烂。
(中国财政2008.12半月刊总第521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