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重量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06日
王宇红
时间可不可以有重量?时间的重量该如何衡量?也许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会有他们专业而精妙的解答,而我却想请我的同事们——普普通通的财政人来称称时间的重量,称称财税改革三十年的重量。
听了我的想法,年近八十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局长饱含沧桑的眼睛里闪过一缕光芒。这位从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四十五年从未离开过财政部门的老财政人,用两个字加上了第一个砝码:“飞跃”。历数新中国成立之后财政的各个发展阶段,历数1978年改革以来的大事小事,老局长把这三十年归纳为财政经济飞跃发展时期。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让老人感慨唏嘘。他甚至还清晰地记得1978年宜昌市的财政收入为1.38亿元,而在他退休的199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2亿元,十年之后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164亿元。老人说,让我来衡量这三十年巨变的重量,那就是飞跃!
我请师傅放枚砝码,称称重量。曾经手把手教会我算账、做表、写文章的师傅笑了笑,给我写了三个字:破与立。师傅在财政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从乡镇到县再到市局,曾在十几个岗位干过,几乎接触到了基层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句“破与立”道尽了这三十年财政改革的历程:逐渐变革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制度、工作思路、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和财政工作体系。这一场“破与立”,始于扩大地方和企业财权的包干制,到明确各级政府职能、事权、财权,实施分税制,再到全面展开多项财政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历经三十年,已经基本完成了新与旧的转换。然而,破已然不易,立则远比破更为艰难与漫长。还有什么词比“破与立”更能描述这三十年间的曲折艰辛,更能衡量曲折艰辛里沉甸甸的分量?
我的同事们则不约而同地将砝码标上了“民生”,他们还列出了一连串数字:1978年,宜昌市抚恤和社会事业救济费仅484万元,2007年,全市涉及到改善民生、解决民苦、体恤民情的支出达到25.3亿元;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已达到8.1万户18.7万人;3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8万多名孩子免费获得了教科书,3万多名贫困寄宿生获得了生活补贴;5.42亿元城市建设资金支持新建改造23条道路、65座公厕,支持特种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财政,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转变为民生财政,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啊,对老百姓来说,还有什么词比“民生”更能衡量这种变化的重大意义呢?
我想添加的砝码是“财政人的青春”。老局长、师傅、同事们,还有许许多多的财政人,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最宝贵的岁月全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三十年,奉献给了矢志不渝坚守着的财政工作岗位。这三十年的每一次飞跃,每一轮破立,每一点成就,都有这些财政人的心血、汗水和艰辛的付出。
三十年的重量该如何衡量?“公共财政阳光”、“人民福祉”……新的砝码在不断地添加。
(中国财政2008.18半月刊9月20日出版 总第527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