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30年>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三十周年征文

加强遗产保护 创新旅游发展
——世界银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创新工作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6日

   

  一、基本情况

  文化、自然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珍贵的财富。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境内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多达7000余处,著名的有“大地湾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等,这些遗址证明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文化遗存众多,包括莫高窟石窟、麦积山石窟在内有各类石窟寺337座,居全国之首。保存的长城长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四分之一,超过5000公里,秦、汉、明代长城均有遗存,沿长城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甘肃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彩陶类器物数量多、品类全、品位高。出土的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2%,现存有5万多枚,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文化类型多,风格特异,出土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青铜刀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武威雷台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甘肃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多达45个,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风情浓郁、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已成为甘肃省著名的旅游胜地。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结合带,由东到西地理景观反差极大。大漠戈壁、雪山、冰川、草原、森林、河流等地理景观并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形成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自然景观,各类地质遗迹众多,记录了地球变化的真实情况。全省现有1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有丹霞地貌53处,具全国之最。张掖丹霞彩色丘陵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丹霞之一。

  甘肃文化、自然遗产资源富集,是名符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

  甘肃也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有超过70%的文化遗产地、自然遗产资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受损严重,亟需抢救保护;旅游产业发展不足,与资源拥有情况极不相配。为改变这种状况,保护人类共有的财富,2005年,经国家批准借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项目旨在改善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着力提高保护水平和利用能力,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走上富裕之路。项目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其中,借用世行贷款3840万美元。项目涉及天水、嘉峪关、酒泉、兰州、张掖、白银6个市,共有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嘉峪关关城,嘉峪关魏晋墓旅游景区,酒泉市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遗址,张掖市马蹄寺风景名胜区,白银市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兰州市鲁土司衙门旅游景区和兰州市青城古镇旅游景区9个子项目。这9个子项目分布于甘肃省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项目距西部的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约1600多公里。9个子项目中有1个是世界文化遗产地,2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风景名胜区,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些项目既有甘肃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也有保护自然遗产的重点项目,也有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为重点的项目。2008年开始建设。

  二、发挥世行贷款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大力创新

  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是甘肃省首次借用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域。我们根据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对项目的性质、特点、难点做了深入的研究,打破常规,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甘肃省也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次用现代旅游理念,发展旅游产业;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第一次有效整合文化和自然资源形成一个整体项目,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第一次将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当地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并把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项目目标之一;第一次较完整的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技术规范。

  (一)着眼整体,创新设计。9个子项目全部是甘肃省重要的旅游景区,嘉峪关关城是国家首批AAAA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地,它们与鲁土司衙门景区、马蹄寺风景名胜区、锁阳城旅游景区、嘉峪关魏晋墓旅游景区列为申报世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些景区搞建设既要考虑文化价值和历史环境因素,实现保护的目的,又要利用好珍贵的资源,促进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要满足当地群众的愿望,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岗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设计中,我们创新设计方案,保持作为景区的子项目的完整性,按照满足要求,着眼发展的原则提升景区整体水平,并将9个子项目作为一个链条、一个旅游线路整体打造。

  第一,重点解决景区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通达性、观赏性、游客参与性,改善景区环境。

  第二,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在青城古镇旅游景区子项目、马蹄寺风景名胜区子项目、鲁土司衙门旅游景区子项目和嘉峪关魏晋墓旅游景区子项目中,我们设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通过这项研究,挖掘、整理、保存、展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角度设置项目。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马蹄寺风景名胜区、黄河石林景区等子项目中,设计了可以使当地群众直接就业的旅游商品销售点、马车停车场、羊皮伐子码头等建设项目,这些扶贫扶助计划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第四,突出9个子项目景区的不同特色,以“丝绸之路精品游”为主题,整体策划,使之成为甘肃必游的精品线路。

  (二)着眼建设,创新管理。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是一个非常综合、非常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包括了旅游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库加固、河堤防护、普通房屋、博物馆、仿古建筑、文物本体保护等工程,这些建设内容涉及交通、民居、水利、市政、林业、园林、文物等多个领域,并且每项单项工程都要符合景区景观要求,要与景区环境相协调。同时,这样综合、复杂的项目是我省旅游领域第一次实施,没有经验可寻,这使得项目的管理工作异常困难。为了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我们很下功夫,按照世行贷款的程序、管理规定和国家、地方基本建设项目法律法规,严格程序,创新管理模式。

  1、省政府成立由省发改委、财政厅、文物局等部门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统一管理项目全部工作,重大事项报请省政府协调领导小组决策。如重要的土建工程、设备采购等招标采购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实施;监理机构、招标代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除对项目负责外,必须对省项目办负责。

  2、建立了包括各领域专家在内的项目管理专家委员会,重点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指导各子项目开展建设。

  3、各项目市成立项目办,管理重点放在项目现场,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4、通过招标,引入一家国际项目管理咨询机构,协助省项目办和各市项目办、各子项目单位开展建设管理工作。

  5、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项目管理有章可依。

  6、制定项目监测指标,检查项目执行情况。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已经形成了综合化、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式。

  (三)着眼保护,发展旅游。文物是人类重要的财富,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涉及的文物保护工程数量多,类型全,难度大。有土遗址保护工程,有古建筑维修工程,有木结构和彩绘工程,还有古墓葬加固工程等,许多工程在我省还是第一次实施。在建设文物保护工程中,不仅要做到保持文物的原真性,还要解决好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我们坚持“保护第一,科学利用”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利用文物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法。

  1、对受损文物找出病害,针对性地进行细节设计和施工安排,设置导览系统和防护设施,确保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文物环境不失原貌,保护条件得到改善,游览有秩序。

  2、建设展陈设施,创新展陈方式,全面展示文物价值和其代表的历史文化魅力。在嘉峪关长城景区、魏晋墓旅游景区、锁阳城景区、马蹄寺景区等均设计了博物馆建设工程,在博物馆布展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创新,变静态展示为综合展示,开展布展工作。马蹄寺景区和鲁土司衙门景区全部采用活态展示方式,由当地民居扮演各类角色,展示民族生活习俗、历史故事。嘉峪关长城景区、魏晋墓旅游景区、锁阳城景区博物馆重点采取游客参与和游客互动的方式,让游客在快乐中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提高游览兴趣。

  3、培养景区专业讲解人员,引导游客了解展示内容,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使游客体验到亲情旅游和快乐旅游。

  通过以上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做到了合理利用文物开展旅游活动的目的。

  (四)着眼培训,创造就业。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是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员培训分为景区管理人员培训和社区民居培训二个方面,景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由省项目办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民居培训工作由各市项目办和子项目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景区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借助世界银行在全球所具有的智力资源,进一步使景区管理人员更新观念,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理念,学习先进的旅游景区管理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我省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和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为各子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我们采取邀请专家授课、外出考察、集中讲座、讨论等方式已开展的多期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景区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的理念初步形成,各景区创造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目前已累计新增就业人员200多人。

  开展景区周边社区居民是本项目的一个创新,社区居民培训立足于促进各子项目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社区居民对文化自然遗产的认识,使之成为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力量,并使社区民居掌握旅游运输、餐饮娱乐、农家乐经营、制做旅游商品等一至两门从事旅游活动的技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在培训内容上除安排宣传、讲授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旅游服务等内容外,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细致地安排培训内容和活动。黄河石林景区周边民居种植苹果、红枣等果品,我们就安排专家讲授果树栽培、防病等知识;在马蹄寺景区向群众讲授裕固族历史文化,在麦积山等景区讲解农家乐经营知识。这些培训活动大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群众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到目前已有2万多人通过项目培训实现就业。

  三、加强学习,打牢创新基础

  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是建国以来我省用于旅游景区建设的最大一笔投资,这个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实现项目目标的根本保证。项目在设计之初,确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世行贷款的支持促进甘肃省旅游领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使文化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环境,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一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衡量项目建设成败的标准,才能真正实行项目确立的基本目标。

  2、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做好项目建设的基础。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综合性强,实施难度大,创新多。做好这样复杂的项目与上级的支持,特别是发展改革委、财政、世界银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与文物、文化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

  3、加强学习,引进吸收是项目创新的动力。世行贷款项目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引进世界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经过学习吸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改变落后的观念和做法,推进项目建设创新。因此,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实现项目创新的动力。

 

(甘肃省财政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