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30年>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三十周年征文

敞开山门满眼春——山东利用世行贷款发展林业纪实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6日

   

  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山东林业的腾飞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0多年来,山东林业累计已利用世行贷款3900万美元。利用贷款,山上建基地, 山下搞加工,先后建成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板栗、大枣、银杏、杜仲等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基地21.1万公顷;兴办大型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多家,使山东林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开创了山东林业建设的新纪元。

  山上建基地青山变金山

  山东是一个少林缺材的省份。建国初期森林覆盖率仅1.9%,林业基础十分薄弱。据森林资源清查,197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仅92万公顷,人均不足0.2亩; 林木总蓄积量2425万立方米,人均占有0.4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1%

  由于缺林少绿,全省年均水土流失2亿立方米,风、沙、旱、涝、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为加快林业的发展,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山东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率先在9个市(地)21个县(市)建立了第一个外资造林项目----“国家造林项目山东分项目”。

  1990714, 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际开发协会“国家造林项目”协议书》。

  国家造林项目山东分项目,涉及9个市(地)的21个县(市),范围波及大半个山东,计划总投资9486.1万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685.65万美元,建设期7年,计划造林5万公顷。

  大规模地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项目建设,这在山东林业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世行贷款项目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造林,它是涉外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山东的声誉。为确保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山东省建立了组织协调、计划调控、财务管理、质量监督、种苗供应、科研推广、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项目培训等九大支持保障体系。

  为确保整个项目顺利进行,全省各级都成立了领导协调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在项目建设中,引入先进的工程管理办法,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严把整地关、种苗关、栽植关、验收关、抚育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有关培育速生丰产林的新成果、新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于生产,提高了项目林的科技含量。在项目林实施的7年中,全省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造林平均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6.7%94.2%,均高于一般造林6个百分点以上。

  为了科学及时地掌握从育苗、整地、造林、营林到采伐利用的全过程,山东省利用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和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报帐软件,每年的造林、营林情况经微机处理后上报林业部项目管理中心,建立了部省两级信息反馈系统。全省2309个造林实体的5300多个造林小班的主要造林环节全部实行了微机化管理。

  外资的注入,调动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7 年完成投资15885.8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326.5万美元;完成造林7.56万公顷,占协议造林的151.2%,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4个百分点。

  项目区之一的聊城地区,地处黄河故道。昔日的故道区沙丘连绵,黄沙漫漫。当地群众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风一起不见家,屋里屋外全是沙,秋种小麦根外露,春季庄稼种几茬”。

  15万故道儿女,抗风沙,斗严寒,苦战七年造林 1.2万公顷,用汗水染绿了荒凉的沙河。降伏了桀骜不驯的沙龙。如今,项目区的冠县、临清、夏津已成为鲁西黄泛平原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

  19975月项目峻工时,世行专家约翰威尔克先生在考察了聊城项目区后的留言中写到:“当时这项具有挑战意义的沙丘造林,变成了现实,效果非常明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家造林项目竣工时,被世行评为项目执行HS级(极满意)。

  山东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大范围内获得成功,赢得了世界银行的信誉,为山东扩大利用外资打开了方便之门。

  山东省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又建设了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分项目。项目分布于3个市地10个县。项目从1989年开始,至1993年结束。在沿黄河两岸完成枣(果)粮间作和苹果低产田园开发4.62万公顷,营造杨树、泡桐速生丰产林0.29万公顷。建成5处果品加工厂和4座贮存量为500吨的恒温库。完成投资7124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42.17万美元。

  1996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新上了山东省世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项目涉及10个市(地)、22个县(市、区),计划投资9972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720万美元,营造集约经营人工林3.27万公顷。项目于19965月开始实施,至1999年底结束。历经4年,实际完成投资13354.1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901.4万美元,营造集约经营人工林5.39万公顷。

  2002年,山东省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又进入了实施期。项目涉及5个市16个县(市、区),计划投资18351.1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111万美元;集约经营人工林19876公顷。到20098月底,历经7年,实际完成投资19802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111万美元,完成投资13200万元,完成造林3.55万公顷。

  20107月,世界银行贷款山东生态造林项目又将正式生效进入实施期。项目涉及9个市30个县(市、区),计划投资11217万美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6000万美元;营造生态防护林6.6万公顷,建设期6年。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山东省在利用世行贷款的基础上,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先后建起了杨树、泡桐速生丰产林基地和苹果、葡萄、板栗、大枣、银杏、杞柳、杜仲等经济林基地。其中经济林面积在1万公顷以上的县,全省有60多个,经济林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林果业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山下办工厂山门连国门

  山东省利用世行贷款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的同时,以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努力培植以木材、果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连接起来,建立起林、工、贸一体化的新格局。

  世行贷款项目区莒县依托1.2万公顷杨树丰产林基地,围绕树干、树枝和树皮加工与台商合资建立了莒县木制品有限公司。利用大经材生产胶合板,利用树枝等小经材生产雪条棒和压舌板,利用树皮生产PL类脂,年加工各类木材10万立方米,创产值1.8亿元万元,产品深受日本、 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欢迎。通过深加工使杨树物尽其材,材尽其用。通过综合利用杨树平均每立方米木材可增值2.4倍。 林产工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杨树丰产林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用材林的发展。

  世行贷款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分项目新建的5处果品加工厂采用国外先进设备,引进9条浓缩果汁生产线,年消化残次果品30万吨,加工的浓缩果汁全部销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五厂的果汁产量占全国的40%。当地的果农“丰收卖得出,歉收卖好价,遇到灾祸年,保本不倒挂”,果农称厂家是“果农的保险公司”。

  莒南县、五莲县引用外资建立的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和金栗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的基地,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开发板栗粉、板栗罐头、速冻板栗肉等系列加工产品,年产各种板栗制品5000多吨,其产品深受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欢迎,年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板栗的发展。近十几年来,全省新发展板栗基地200多万亩。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银杏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世人的重视。1996年,德国、法国两家公司看好银杏之乡——郯城利用世行贷款建立的银杏基地的发展潜力,联合投资170万美元,在郯城县建立了绿源银杏有限公司,从法国引进两条银杏叶烘干生产线,年加工银杏叶4000多吨,产品全部出口。1997年出口创汇820万美元。绿源银杏有限公司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全省银杏产业的发展。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全省新发展银杏园2万公顷,银杏采叶园1万公顷,年产银杏干叶500万公斤。郯城县新村乡用4年时间新发展银杏园1000公顷,仅银杏叶一项人均收入达2000元。1998年绿源银杏有限公司与新村乡的银杏叶农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广大群众广植银杏解除了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在世行贷款项目的引导下,山东省利用外资兴办的大型龙头企业达20多家,年出口创汇5500多万美元。

  龙头昂起,龙身摆动。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已建立林产品加工企业1.1万多家,2009年全省林业社会总产值达990多亿元,林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引资之外的收获

  30多年引资,收获丰硕。在收获绿色,扩大森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致富百姓的同时,利用外资工作也给人们留下了新的启迪:功夫下在绿化之内,其影响远在绿化之外。

  利用外资,更新了群众造林的传统观念。传统的造林观念是有什么种,育什么苗;有什么苗,栽什么树。通过实施“国家造林项目”,全省人民更新了传统的造林观念,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把传统的植树当作工程来对待,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植树造林,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施工检查验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整地、育苗、栽植、抚育、采伐等营林全过程各阶段的单项技术有机地组装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准则;造林质量和林木生长量有了明显提高。莒县在实施“国家造林项目”期间创造了“三年成檩,五年成梁”的杨树速生丰产栽培经验,使项目林投入产出比达到1:23,彻底扭转了粗放经营的局面,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率。

  笔者在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陈家沟万亩板栗基地检查工作时,在村头碑坊上看到这样一幅对联:“敞开国门引资上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横披是,借行舟水致富”这充分反映出山区人民的治山观念的变化。

  利用外资造林增加了群众的市场风险意识。在“国家造林项目”和“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等几个项目中,实行资金投入“有偿制”、资金支付“报帐制”、资金使用“专项制”。项目一开始,就层层签订了明确责任、权利和项目实施要求的各级转贷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使各级树立了良好的还贷意识。由于支付实行“报帐制”,即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的造林,才能得到项目资金,从而强化了造林单位的质量意识。在使用资金上,每一分钱都只能用于规定的内容,不能随意更改用途,并且按照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效果的原则使用,从而促进了各级效益意识的树立。这三个意识的树立,使山东各级都树立了市场意识。

  利用外资造林书写了精神文明的新篇章。有些造林项目,外资投入并不太大,但是它却提高了各级财政和广大群众对造林的投入积极性。资金的投入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力量,而更多的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的希望与追求,是那种凝聚千万人的艰苦奋斗的激情,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国争光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些,山东的造林项目就无法得到国外专家的赞誉和世界银行的信赖。因而,在利用外资造林的过程中,无疑也是在书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利用外资造林,为山东各级培养了大量的项目管理人才。在“国家造林项目”实施中,林业部开发了“国家造林项目”信息管理软件,建立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造林环节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同时为全面推广国内外造林经验,五期项目,全省累计举办了2000多期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22万多人次。

  利用外资加快了林业产业化的进程。长期以来,林业就是栽树的观念根深蒂固,山东林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经济十分薄弱。随着全省造林步伐的加快,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引用外资兴办了一大批林产加工企业,使山东林业步入了产业化的发展轨道。林产加工企业的形成,有效地带动全省林业基地的发展,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卖难问题,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的步伐。

  利用外资发展林业,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林多叶子多,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条件。畜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肉食、皮革加工业的发展,加工业又带动了运输业、饮食业的发展,全省呈现出“林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30多年的引资,山东林业成就辉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山东林业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山东省林业引用外资项目办公室 于连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