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二十五载辉煌 创精品示范工程谱绿色文明华章
——世行贷款中国林业项目回顾与经验总结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6日
自1985年起,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党组的领导下,在广大林业干部职工、林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林业行业先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了“林业发展项目”、“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恢复项目”、“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6个林业项目,覆盖了全国21个省(区、市)的600多个县(市、区),累计完成总投资121.03亿元,实际利用世界银行贷款9.1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54.72亿元,完成项目营造林425.63万公顷。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我国林业建设争取到巨额资金,建设了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增加了我国森林资源储备,推动了生态建设步伐,同时也引进了国内林业建设急需的资金和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提高了资金使用和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与建设效益,促进了林业行业对外开放整体水平的提升。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增加了我国人工林资源储备,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财政对林业建设投入很少的情况下,利用世行贷款营造了大面积的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造林绿化工作,增加了项目区的森林资源。据统计,“国家造林项目”和“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4个项目共营造高标准人工林332.48万公顷,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258.19万公顷。通过实施世行贷款林业项目,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普遍增加2-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工林资源,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资源的持续增加为我国林业实现从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有关专家测算,“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4个项目预计可增加林木蓄积约3亿立方米,将为缓解我国国内木材供需矛盾提供重要后备资源储备。
(二)提高了山区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世行贷款林业项目通过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生产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培植特色优势产业等多种有效措施,更新贫困山区居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贫困山区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使1630个乡镇、9910个村的97.3万农户从中受益,其中贫困农户占66.3%;受益总人口383.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占68.2%,为中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林业的基础产业作用,有效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了项目区自身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对保持农村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引进了先进理念,有效促进了林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过程,既是一个资金引进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输入过程。20多年来,6个世行项目先后引进了资金使用报账制、社区参与式等一系列先进管理理念,带动了整个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围绕项目实施建立了以组织机构、种苗供应、科技推广、环境保护、质量监控、财务核算、计划调节、信息系统为主的八大支持体系,为造林工程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制订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事前培训、事中指导、事后验收”和“分工序检查验收、分级检查验收”的质量监督办法,已成为造林质量管理的重要模式,被一些生态重点工程广泛采用和借鉴。三是加强了人员能力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的林业专门人才。一批长期从事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工作的同志,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逐步成为林业行政管理者和林业技术骨干,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拓了国外融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林业建设一直依靠国家投入,建设规模小,资金渠道单一,难以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世行项目的实施建设,使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逐渐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据初步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约29亿美元,其中世行贷款9.1亿美元,约占31.37%。通过引进、实施世行贷款林业项目,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林业、了解了中国林业,扩大了中国林业在国际生态建设领域的影响,树立了中国林业的良好形象,为拓宽我国林业建设国外融资渠道,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已竣工验收的“国家造林项目”被世界银行认定为“非常满意(HS)”项目,“林业发展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被认定为“满意(S)”项目。
(五)强化了科技支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兴林的进程。世行项目25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造林质量名列前茅,关键在于以科技贯穿项目实施工作的全过程,真正把科技支撑作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建立了从上到下、完善有序、协调运作的科研推广体系,推广应用了一批科研成果。“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4个项目共推广应用技术成果334项。二是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培训活动。取得研究成果82项,培训林业技术人员和项目农户589.33万人次,其中农民571.68万人次。三是传播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信息。中央级累计传播管理和技术丛书及录像带109种33.88万册,省县级先后编印各类丛书和音像制品2363种391.39万余册。四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家咨询活动。累计聘请国际专家272人日;国内专家228427人日。五是建立了一批示范林和科技示范区。营建各类试验、中试、示范林5.08万公顷,建成一批综合科技示范区和示范园(林、圃)。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树立了科技兴林的典范。
(六)发挥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有力地彰显了林业“四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多年来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的成功经验,积极扶持、帮助广西壮族自治区成功申请并实施了“广西林业综合发展项目”。这一项目包括营建商品用材林20万公顷,生态林培育和管护11.8万公顷,在5个自然保护区利用全球环境基金的赠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在生态林培育与管护内容里,将营建4000公顷生物碳项目造林,开展碳汇计量,研究和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相关技术和方法,为我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摸索经验。据专家测算,项目建成后,将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218万吨,按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购买的碳价格4.35美元/吨计算,项目可以获得950万美元的碳汇收入,将进一步加快当地生态建设,大幅度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项目成功谋划的重要基础。世行项目实施的25年,是我国林业发生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围绕不同时期的林业发展战略,世行项目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林业发展项目”、“大兴安岭火灾恢复项目”和“国家造林项目”以“加快人工林培育、服务经济建设”为指导思想,把大力培育人工用材林资源、优化林业生产环境确定为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中期,“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和“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3个项目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现实要求,在继续营造人工用材林的基础上,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气候变化的大局出发,适时增加了生态防护林、天然林管理试点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内容,直接服从服务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国家大局与林业发展战略。实践证明,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从选题到谋划都取得了成功。从已竣工和正在实施的项目看,全部都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的批准,批复同意率为100%。
(二)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为重是项目成功设计的根本依据。世行项目的主战场在广大山区和农村,林农群众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项目最大的受益者。项目设计坚持把最大限度实现最广大林农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林农群众的现实利益。一是尊重市场经济原则。既充分体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适当兼顾国家、集体的长远需要。在林种选择上,做到商品林与生态林相结合;在树种选择上,做到中长周期与短周期相结合;在组织方式上,不断扩大群众参与的基础,参与主体由国有林场、集体林场逐渐转向股份林场、农户联合体和林农群众。从一开始就把项目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需要的土壤之中,切实做到为民、利民、富民。二是引进国际上通行的社区林业评估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项目成败的关键,主动邀请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实施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保证林农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突破了以往专家——官员的传统项目决策模式,从根本上保障林农群众的项目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维护了林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切身利益。
(三)坚持借鉴吸收、继承创新是项目成功管理的基本途径。实践证明,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多年来,在借鉴吸引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项目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有偿使用制度。变无偿拨款造林为有偿贷款造林,强化实施主体的效益意识,杜绝了无偿拨款造林可能带来的质量隐患。实现了我国传统林业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推动了林业建设从数量型和粗放型向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二是资金管理报账制度。实行林、财两家联审,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资金投入同造林质量直接挂钩,有效避免了资金投入风险,保证了造林质量稳步提高。三是种植材料优选制度。造林全部选用优良种源和无性系,改变了以往造林随造随育、就地采种育苗的种植材料供应方式。以“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为例,该项目结合国家林木种子区划标准,针对项目区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主要树种种源区推荐表”,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99%。2005年底幼林摸底调查一类林比例高达77.8%,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四)坚持建档立卷、加强基础工作是项目成功运行的重要条件。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从设计到实施,都非常重视基础性工作。中央、省、地、县等四级管理机构积极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及时对项目总体设计、作业设计、验收报账材料、贷款协议(转贷合同)等文件资料建档立卷。各级项目办指定专人、配置专门的基础设备和安排固定的存放地点,按照各自权限制订相应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做好项目实施有关文件资料的建档、归档工作,确保档案管理有人抓、有人管、有地方放,保证项目文件资料齐全完整,长期完好保存。扎实的基础工作、详细的数据档案,不但为项目实施、管理、还贷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而且由于世行贷款项目林权属清晰、数据准确,为开展森林资源清查、推进集体林改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开展碳汇造林、进行“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碳汇计量和监测创造了条件。
(五)坚持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项目从始至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大项目区将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作为发展经济、减轻贫困、改善生态的重要载体,加强组织领导,筹集配套资金,搞好部门协调,广泛宣传发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江西省对项目实施工作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从省长备用金中拿出200万元专项用于省级配套。省政府同时决定,每年拿出20万立方米的商品材采伐限额作为“造林绿化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项目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的资金配套问题。安徽省把实施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副省长多次召开由省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林业厅等有关厅(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项目的重大事情进行沟通协调和决策部署,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各项目市、县(市、区)均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配备了营林、环保、财务、信息等方面的精干人员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监督,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展望
25年来,世行贷款林业项目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数量发展型到质量提高型的成长之路。目前,中国林业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处在一个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历史性转变的时代,处在一个全面加快迈向科学发展的时代。世行贷款林业项目作为中国林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林业发展重点领域,继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十二五”时期,要积极主动谋划一批创新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的种子、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是碳汇造林项目。按照“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基本要求,培育和经营多用途人工林,提高林分质量,有效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对营造林活动和林木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探索建立“三可”指标体系,为我国发展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探索经验。二是生物质能源林项目。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林木资源和山区、沙区等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重点推动高热值、高含油、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重点发展油茶、麻疯树、油桐、光皮树、文冠果等树种,在满足市场对高档食用油需求的同时,推动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构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缓解我国能源紧张趋势。三是森林经营项目。充分运用生态林业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先进的营造林技术,实行多树种混交,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树种、遗传多样性及再生能力的持续发展,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四是西部开发项目。适应国家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国内外资金统筹使用的实现形式,在主动利用国外贷款的同时,更加注重国内外资金的有机结合,大力开发、利用西部地区宜林地,以生态的改善和发展带动西部大开发,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努力为落实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的2020年新增4000万公顷森林面积、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的承诺做出应有贡献。
(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心
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 安丰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