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刀刃向内"整合贫困县涉农资金>媒体报道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8日

2016年6月2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丙中洛,坐落在云南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区。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在这里形成著名的“怒江第一湾”,两岸是连绵不断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这里有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空气清新、农舍错落、绿树葱茏、田园如画,宛若人间仙境。

  在这里,多民族聚居和谐相处,生活着14个民族,其中怒族人口最多,占到一半。

  丙中洛镇党委书记李玉生介绍说,全镇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力争到2017年脱贫摘帽。其中,通过发展旅游脱贫是最主要的,丙中洛已被确定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4个旅游小镇之一,正在建设风情一条街、怒江花谷……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特有少数民族有15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49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43.41%。

  “十二五”以来,云南财政全力支持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春风送暖独龙江

  巍巍高黎贡山,景色雄伟壮丽,穿过6.68公里的独龙江公路隧道,独龙江乡即呈现眼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隧道贯通作出批示,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春风轻拂,山绿水清,眼前的独龙江乡和谐安宁。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建有独龙族博物馆,新建了广场、旅馆、饭店、超市、药店,外墙统一成民族风格,移动4G信号能够收到,旅馆里免费宽带上网,九年一贯制学校里闪动着孩子们的笑脸……

  距孔当村5公里,普卡旺村背靠葱茏的大山,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木屋错落有致,屋顶铺着厚厚茅草,独龙江从村边喧腾而过。2012年,政府盖起这个民族文化特色村,把13户群众从山上迁下来,每家分一套安居房和两间游客接待房,接待房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给各家年底分红。

  村里孔明清一家,去年接待房分红5000元。家有耕地2亩、山地50多亩,耕地种玉米、马铃薯;山地种草果、重楼,种苗政府免费发,有专人指导,一年卖三四千元。退耕还林,政府每年补助800斤大米。3个人吃低保,每人每年补助1000多元。

  独龙江乡南北狭长,处于中缅、滇藏接合部,西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97.3公里。清澈湍急的独龙江纵贯全境,境内海拔高差3769米,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环境封闭,一直是云南全省乃至全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这里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民族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区,99%的人口是独龙族,有4100多人。

  独龙族博物馆里留存着旧时的记忆:刀耕火种,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没有衣服穿,男人用一小块布遮住下身,女人和小孩用树叶、芭蕉叶或木板遮羞;沿江两岸人行小道崎岖狭窄,绝壁处用木头搭成“天梯”爬行,渡江靠溜索和简易的木桥、吊桥;茅草房、篱笆房破烂不堪、四面透风……

  从2010年开始,云南省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实施并巩固提升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

  通车、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通安全饮水,住上水电入户、卫生整洁、广播电视设施齐全的框架结构安居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保持100%,草果、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原鸡等高山特色种养产业初具规模,民族文化旅游兴起……独龙江乡正发生巨变。

  布朗山乡换新颜

  李祖荣哨子一吹,顿时从咖啡树下、简易棚里奔出众多黑色蛋鸡,玉米一撒,众鸡跳跃争抢。

  李祖荣是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种20来亩咖啡,还有一些玉米。

  绿壳蛋鸡是当地一大特色家禽,蛋壳青绿。以前,李祖荣养了四五十只,从去年开始政府补助鸡苗和鸡舍,他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只。算下来,政府补助了10来万元,自己贷了15万元,政府给贴息。一只鸡一年纯利70元,这样他一年下来收入会有10多万元。

  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说,从去年以来已发放绿壳蛋鸡鸡苗3.74万只,并对养殖户小额贷款进行贴息,目前全乡规模养殖户已有15户。

  据她介绍,木老元乡是全县两个布朗族聚居的乡之一,占全县布朗族人口的1/5,有2900多人。这里山高坡陡,当地人形容为:出门就爬坡,悬崖更比耕地多。海拔高差大,从最低860米到最高2895.5米,有着立体气候特征,产业随着海拔的不同分为三大块:热区,发展蔬菜、水果;温凉带,种核桃,搞养殖;冷带,养羊,林下种中药材,主要是大黄。

  从去年开始,木老元乡开展脱贫攻坚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实施了七大工程,产业发展是其中一项。

  王冰凌说,产业发展长期靠核桃,短期靠养殖和中药材,上了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例如,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两头牛,每头补助5000元,去年引进今年就能产崽,每头能卖5000元,保守地算每头牛三年能产两胎。

  大黄当年就能见效,依托合作社建种苗基地,借助项目补助给群众,每亩能产3500斤,每斤1.5元。

  种植当地特有的盐肤木和山盐酸鸡,不仅恢复生态,3年后可以做天然的植物醋原料,每亩大约有6000元的收入。

  利用海拔高的优势,种反季节的两青———青豌豆、青蚕豆,在冬季收获,每亩收入不低于3500元,最高达到8000—9000元。“不仅是因为种植水平高,最主要的是我们的管理模式———通过合作社收购,严格地分等级。”王冰凌说,乡里成立了种植合作社,统一种子、技术、管理、品牌,以保护价收购,两青比其他乡镇每斤至少高出0.3元,价格比较均衡稳定。

  在乡里支持成立的花濮蛮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王冰凌捧着一罐白蜜(冬蜂蜜)说,这里的蜂蜜产在海拔高的区域,无污染、无农作物,生长着野生中药材,蜜蜂都是野生放养的,因此质量很好。以前一斤卖70元,公司成立后统一品牌、包装,每年提前下订单,每瓶都有固定编码,达到订单的量就不多生产了,从一开始就供不应求,一年就卖1000多斤,可是价格提高到500元一斤。

  去年,这家公司白蜜销售额达到75万元,发展养蜂农户128户,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800元。公司与乡内4家合作社合作经营,采取“村(社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推销当地生态农特产品两青、白蜜(冬蜂蜜)、绿壳鸡蛋、羊角洋芋等,打造生态布朗山货品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除了产业发展,扶贫攻坚七大工程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素质提升、社会事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

  在木老元乡政府所在地,王冰凌说,以前这里一家饭馆都没有,从去年以来已有四家开起来。现在,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已经动工,新的小学

  正在建设。山乡正在变换容颜。

  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

  独龙族、布朗族都是云南的特有少数民族、“直过民族”,在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列。其中,“直过民族”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在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有贫困人口191.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3.41%;9个“直过民族”有贫困人口66.7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4.2%,占“直过民族”聚居区总人口的28.7%。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任务十分繁重。

  “十二五”期间,云南累计安排省级以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6亿元。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期间,省财政为此投入4.8亿元。其中,投入36380万元,实施1819个自然村整村推进;投入6000万元,实施特色产业试点培植项目;安排5133万元扶持保险保障资金,支持39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中的农户和居民购买农房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对全省范围内农村家庭、城市低保家庭中的人口较少民族在读高中生和大学生给予助学补助。

  ——支持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示范创建。从2013年开始,3年间省级共投入13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涌现出一大批示范典型。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期间,结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共投入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4.4亿元,实施了432个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使每个世居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特色村寨。其中,41个村寨被国家民委纳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名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效地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民族团结基础。

  ——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十二五”期间,共安排少数民族特殊困难补助3.9亿元,解决少数民族聚居村饮水、交通等特殊困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今后,云南财政将更加注重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精准帮扶。目前,《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编制印发,并增加制定拉祜族、怒族、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傈僳族、德昂族、景颇族及独龙族9个“直过民族”聚居区专项规划。

记者 李继学 通讯员 谭文 杨俊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