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成就

深圳:时代发展的奇迹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8日

2019年8月13日 来源:《中国财政》

  通透湛蓝的天空,绿油油的棕榈树,绿草茵茵,鲜花盛开,高楼林立。6 月的深圳,热情似火,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也是深圳建市40 周年,很难想象40 年前这里仅仅是我国南部的一个小渔村。

  沧海桑田。40年间,深圳华丽蜕变,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站在深圳莲花山顶,顺着邓小平同志雕像的目光俯瞰,市民中心的建筑犹如大鹏,振翅欲飞,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见证着新时代深圳启航新征程的力量与信心。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从这里起步

  改革开放与不断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这里起步。记者来到位于市民中心深圳当代艺术馆的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眼前一件件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老物件,把我们带到了当年的激情岁月。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宝安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的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炸山填海的开山炮如同惊蛰的第一声春雷,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人们不会忘记“拓荒牛”的故事。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深圳,不懈奋斗,用勤劳的汗水为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特区的“特”就体现在一个“闯”字上——深圳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场”,一开始就肩负着为改革探路的历史使命。您听过“4分钱奖金”的故事吗?在蛇口码头建设初期,采用传统的平均主义方式发奖金,工人们每人每天只能运泥20至30车,空闲就躲在汽车底下睡觉。后来改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多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这下每人每天能运80至90车。受“4分钱奖金”的启发,深圳在全国率先打破大锅饭,实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40年里,深圳约有1000个“中国第一”或“全国之最”被写进历史。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在推行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金融体制、建立证券交易市场、改革土地管理体制和住房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积累了经验。

  壮阔的历程:“深圳速度”与创新活力

  如果说,“三天一层楼”的速度曾让深圳闻名全国,那么追求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活力则让深圳扬名世界。

  40年前,深圳科技资源几乎为零,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40年后的今天,深圳在4G及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科技创新领域处于世界前列,诞生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级的科技明星企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立起了这样一块巨型标语牌。岁月更替,这种特区精神一脉相承。发端于蛇口的开放与创新精神,在这座城市扎根。多年来,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再到“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深圳一直领风气之先。

  深圳工业发展之初,主要采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形式办工业。记者在展柜里看到了深圳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正式签订,协议甲方为深圳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和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加工厂,乙方为香港怡高实业公司。这份被称为深圳市“001号”的协议书,成为了深圳“引进来”的开端。自此“三来一补”企业纷至沓来,形成了深圳也同样是广东大部分地区早期外向型经济的发端。乘着“外资”的春风,特区建设有了“第一桶金”,也为后期越来越多的“三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圳企业开始自主生产,自创品牌,名牌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深圳走向世界,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时代引领性的深圳品牌。

  如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从程控交换机起家,如今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从电池和手机零部件起家,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和转型,目前涉及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且其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球前列;成立于2006年的大疆,依靠创新技术,研发出相机飞机一体化的无人机,2012年推出世界首款航拍一体机“大疆精灵Phantom1”,引爆了无人机航拍领域的大众使用需求,并在研发中不断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成为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全球领先品牌。

  每一个“率先”的背后,都承载着这座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和释放经济发展活力的奋发追求。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在深圳开办企业,申请人不用跑多个部门,就能办到一张拥有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兼具12个证件功能的营业执照。而满足相关条件的商事主体足不出户,通过网上提交材料审核成功后,1—3个工作日,便可拿到上述“多证合一”的营业执照。有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深圳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956590户(含分支机构),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8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42家,深圳“创业之都”的名号愈发响亮。

  经济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是要深化市场化改革,以改革的突破来赢得发展的主动,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018年2月,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也被称为“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是以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法”的一项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出台落地,深圳财政部门在坚决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持续加大财力统筹力度,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确保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红利。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深圳新增减税政策合计减税143.74亿元。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减税受益最为明显,减税分别为39亿元和22.9亿元,占总体减税金额比重分别为27.1%和15.9%;民营经济成为减税降费最大受益主体,减税规模达103亿元,占总体减税规模71.7%。

  深圳稳健医疗是一家拥有20余年医用卫生材料和医用敷料生产经验、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棉花为主要原材料的医用敷料和日用消费品的自主创新企业,并成功推出了自主品牌“全棉时代”。公司董事长李建全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深圳故事”:从90年代初在珠海创立外贸公司到迁至深圳开创以质量赢取认可的自主研发的民族品牌,再到创立行业协会、引领行业标准,再到谋求创新发展,开创具有医疗基因的日用品牌,再到从2B拓展到2C、数字化转型……李建全说,自己的经历和稳健公司的故事与时代紧密相连,而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公司、创新型人才和创业者的聚集地,自己曾到过150多个国家地区、几百座城市,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充满竞争又充满活力,这是深圳的魅力所在。他表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切实驱动了企业创新发展。而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民营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正是深圳民营企业得以发展的“法宝”。

  前海自贸区被誉为是“特区中的特区”,更是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兵。这是一片由填海而成、从零起步开发的15平方公里珠江口滩涂地,短短几年时间就已建设成一座充满活力与辐射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新城区。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即来到深圳前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强音,嘱托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实行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

  为此,前海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深港合作的政策优势、自贸区创新优势,制定了惠港“万十百千工程”和优惠政策:1/3的土地定向拍卖给港企,吸引10万港人到前海,孵化1000家有发展潜力、创新和整合能力较强的香港企业,力争港资服务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在前海孵化成型的港资创新型企业超过100家,在前海建立面向香港优势和特色产业的10个港企聚集基地。截至2018年9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港企10064家,注册资本9296.79亿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出台,前海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湾两山四区四岛”远期规划,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区之一。

  奋进新时代:推动深圳财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40年来,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至2017年,深圳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31.3亿元增长到3332.1亿元,接近翻了一番。在全国36个省级财政中,深圳财政收入规模排名由2013年的第17位,升至2015年首次跻身前十,2016、2017年连续两年位居第九,与经济大省体量相当。2018年,深圳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02.4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4.6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首位,集聚经济的特征明显;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地方级收入实现3538.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82%,财政收入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深圳财政牢牢把握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定位,发挥特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和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深入推进财政预算和财税体制改革,为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总体来看,深圳政府债务风险低,管理规范,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度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三甲,财政管理的阳光化、规范化程度高;相继实行五轮市区财政体制,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市区“两个积极性”有效调动的财政体制关系。

  1997年起,深圳率先于全国推出了以“属地征收、分税分成”为核心的市区分税制改革,规范了市区财政收入分配机制。其主要特点包括:税收实行完全的“属地征收、分税分成”,各区辖内所有企业的税收都实行属地征缴,属于地方的收入在市区间按体制规定分成;以事权确定财权,在确定各区主要事权的基础上,核定各区标准收入和支出规模,每个区对应一个税收分成比例,使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规范、简洁,市区严格按财政体制规定分灶吃饭、自求平衡,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体制期限一定5年,稳定可预期。从2016年起,在平稳实施前四轮市区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重心下移、权责统一、提高效能”的原则,组织实施第五轮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适应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的政府治理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清晰界定市、区两级管理事权,对政府间事权实施清单管理;以事权定财权,优化政府间财力配置;放管结合,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供给效率,在下放财力的同时,督促各区落实好支出责任。

  深圳财政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多项工作引领全国。如2017年12月,深圳市轨道交通专项债券20亿元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政府债券发行系统成功招标发行,这是全国首例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品种,首次在相关制度上作了大量改革创新,包括丰富投资者群体、发挥第三方专业中介组织作用、实行举债阳光透明、信息充分公开等,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再如2018年,针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痛点、焦点问题,深圳市财政部门制定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落实,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方式,优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改进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方式,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

  深圳财政还全面推进智慧财政建设,以主流互联网分布式技术架构为基础,采用“一体化”设计,推进25个财政业务版块的统一建设、部署和实施,实现“传统经验型人力管财”向“可数据化智慧理财”转变,打造“安全、智能、开放”的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同时积极融入深圳“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体系,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深化绩效管理,优化产业政策,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着力打造“服务型、决策型”财政。近年来,全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在政府采购领域全力推进“1234”工程,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优质营商环境。据统计,深圳现有政府采购注册供应商54256家,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占市本级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深圳财政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财税制度安排、财政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投向鲜明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九大类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幸福深圳建设。

  梧桐山上,风依然在轻轻地吹,深圳河上,水依然在微微荡漾。斗转星移,4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脚步从未停歇。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这个沉淀着创新与开放基因的年轻城市,再一次将自己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贡献深圳智慧和深圳经验。

记者 李颖 李烝 特约通讯员  崔璐  黄承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