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23年部分省(区、市)财政预算报告汇编

湖南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5日

各位代表: 

  根据预算法规定,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提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监督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效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2022年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据快报数反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完成3101.8亿元,扣除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6.6%,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6%,为调整预算的100.1%;加上中央补助4722.3亿元,一般债务收入1036.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8.8亿元,调入资金860.7亿元,上年结转637.6亿元,收入合计10627.5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05.3亿元,加上上解中央61.3亿元,一般债务还本719.6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2.8亿元,调出资金25亿元,结转下年593.5亿元,支出合计10627.5亿元,收支平衡。 

   

  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同口径完成350.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0.9%;加上中央补助4722.3亿元,市县上解247.7亿元,一般债务收入1036.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调入资金85.1亿元,上年结转161.1亿元,收入合计6603.1亿元。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4.8亿元,加上上解中央61.3亿元,补助市县4111.3亿元,一般债务还本116.1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830.2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0亿元,调出资金25亿元,结转下年134.4亿元,支出合计6603.1亿元,收支平衡。

  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各级财税部门自觉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减”与“收”的关系,克服经济下行、疫情冲击和极端干旱等困难,不折不扣落实退减缓税费优惠政策,持续优化纳税缴费服务,确保精准直达、应享尽享,逐月研判收入形势,提升收入组织的科学性主动性,推动财政收入高质量增长。全年地方税收2004.5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8%,扣除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约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税收入1097.3亿元,非税占比35.4%,按同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全国非税占比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进一步凸显我省高质量发展定力。 

  支出预算执行情况: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部署,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强化政策资金衔接,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盘活存量“三资”,管好用好债券资金,保持财政支出强度,为实现经济稳、社会稳、大局稳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9000亿元关口,达到9005.3亿元,增长8.2%,其中,教育支出1502.5亿元,增长9.4%;科学技术支出279.9亿元,增长2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2亿元,增长9.9%;卫生健康支出821.8亿元,增长11.1%;农林水支出998.9亿元,增长6.4%;交通运输支出416.9亿元,增长35.1%,重点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转移支付和新增债券执行情况:2022年,中央下达我省转移支付4722.3亿元,增长16.3%。一是税收返还基数309.3亿元。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4100.1亿元,增长18.5%,其中均衡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等常规财力性转移支付1554.9亿元,增长9.6%;留抵退税政策、补充县区财力等一次性补助407亿元,占全国比重3.3%,比我省增值税全国占比高0.8个百分点。三是专项转移支付312.9亿元,增长7.6%。同时,抢抓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机遇,用好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和盘活存量债务限额政策,争取新增债券1781亿元,好于全国平均。 

  省财政紧密关注市县财政运行,全力兜稳全省财政稳健运行底线,共补助市县4111.3亿元,比上年增加538.8亿元,增长15.1%。一是税收返还基数225.4亿元。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3365.2亿元,增长18.3%,其中均衡性等常规财力性补助和一次性专项补助1528.6亿元,增长51.6%,是力度最大的一年。三是专项转移支付520.7亿元,增长3.5%。同时,转贷新增债券1684.8亿元,有力支持了市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省级预备费。预算安排20亿元,实际支出8.4亿元,主要用于疫情、水情、旱情、火情和居民自建房安全排查等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剩余11.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将超收收入和不需再安排的结转资金共40亿元补充基金后,年底基金余额93亿元,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时统筹使用。 

  (3)省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省级“三公”经费支出4.1亿元,较年初预算节约0.8亿元。 

  (4)省级重大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补助210.9亿元,省级预算安排23亿元,共233.9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水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省收入3191.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47.7亿元,专项债券1777.4亿元,调入资金67亿元,上年结转427.4亿元,收入合计5510.8亿元;支出4253.3亿元,加上专项债务还本293亿元,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535.7亿元,上解中央0.1亿元,结转下年428.7亿元,支出合计5510.8亿元。省级收入40.2亿元,加上中央补助和市县上解47.7亿元,专项债券1777.4亿元,调入资金67亿元,上年结转9.3亿元,收入合计1943.2亿元;支出32.5亿元,加上补助市县74.1亿元,债务还本65.5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券1707.3亿元,上解中央0.1亿元,结转下年63.7亿元,支出合计1943.2亿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作为主要来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收。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省收入156.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1.4亿元,上年结转7.3亿元,收入合计165亿元;支出40亿元,加上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108亿元,结转下年17亿元,支出合计165亿元。省级收入33.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1.4亿元,上年结转0.3亿元,收入合计35亿元;支出8.2亿元,加上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25.1亿元,补助市县1.7亿元,支出合计35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省收入3315.1亿元,支出3136.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3808.6亿元。省级收入1571亿元,支出1566.6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085亿元。 

  分险种来看,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64.6亿元,支出1375.4亿元,滚存结余1763.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54亿元,支出160.4亿元,滚存结余587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13.5亿元,支出621.8亿元,滚存结余93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486.5亿元,支出390亿元,滚存结余863.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19.4亿元,支出492.5亿元,滚存结余320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6.1亿元,支出50.7亿元,滚存结余82.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1亿元,支出45.3亿元,滚存结余99.2亿元。 

  部分险种当期支大于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部署,养老、失业、工伤等险种实施缓缴、降费率以及加大稳岗、技能培训和失业补助发放力度等政策,减收增支缺口通过消化结余解决,优惠政策到期后基金将持续平稳运行。 

  5.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2年,全省发行新增债券1799.4亿元(含上年结转限额发行债券),加上按计划提取的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6.6亿元,共依法举债1806亿元,年底政府债务余额15405.1亿元,控制在中央核定限额15591.9亿元以内,风险总体可控。此外,结合到期债券还本需要,发行再融资债券1007.7亿元,全年共发行政府债券2807.1亿元,平均期限15.6年,平均利率3.1%。 

  (二)人大预算决议和主要财税政策落实情况 

  2022年,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照省人大有关决议要求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全力以赴稳经济大盘。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机制,全省退税由省级统一垫付、直达企业,确保应退尽退、早退快退,全年退税685亿元,惠及4.9万市场主体。加上落实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等政策,新增减负超1000亿元,有力促进市场主体添活力增动力。稳就业稳市场主体。支持实施稳岗位提技能保就业16条措施,我省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居中部前列。深入参与“纾困增效”“万名干部联万企”活动,到企业上门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争取中央直达资金2068亿元,较上年增长41.6%。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新增专项债券规模1463亿元,增长10.2%,集中支持产业园区配套、交通、新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11个领域项目913个,撬动总投资6811亿元。建立专项债为主的多元融资模式,破解铁路建设筹资难题。签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85个,融资近300亿元。多管齐下、多轮驱动,为扩投资、稳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2.支持“三个高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出台财政支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17条政策,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支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长沙新一代自主可控计算系统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奖励,174家新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中央财政奖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省财政4年筹措100亿元,落实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21条政策。兑现企业研发奖补11亿元,引导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1000亿元。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向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投放信用贷款超70亿元。打造开放发展高地。三年安排债券100亿元,支持自贸区平台提质、产业升级。支持长沙国际航空货运、岳阳江海联运、怀化东盟货运等5大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支持举办世界计算大会、全球湘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展示湖南对外开放新形象。 

  3.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国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达到近120亿元,资金使用绩效居全国第2位。设立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制定财政倾斜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帮扶县12条措施,启动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50%。向实际种粮农民加发一次性补贴19.1亿元,对冲农资价格上涨。统筹国省补助24亿元,接续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入选全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双试点,获中央补助3亿元。推进水利补短板。国省补助54.6亿元,支持犬木塘、大兴寨等国家骨干水网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对1018座小型水库开展除险加固。制定全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推动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4.服务生态绿色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国省投入247.5亿元,压茬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湘江保护和治理、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等重大环保专项行动。指导常德获批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推进农村污染防治。促进生态修复。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项目、邵阳怀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围全国试点。国省投入42亿元,支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草地改良等,筑牢生态屏障。完善投入机制。建立财税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健全联动省内外、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大气质量考核办法,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5.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高校基建投入,全省本科录取人数增加2.9万人。省级补助24.2亿元,支持每个市州建设1所楚怡中职学校,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4万个。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全省投入333亿元,支持5460万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84元。湘潭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兜牢社会保障底线。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落地,我省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正式建立。城乡低保省级指导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月、4600元/年。残疾人两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支持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五级”退役军人服务运行保障体系。支持开展孤老、失独、失能等困难烈士父母关爱活动。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资金使用绩效排全国第1位。繁荣文体旅游事业。支持562家体育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免费低收费开放,持续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支持张家界承办首届全省旅发大会,吹响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号角。 

  6.确保安全稳定发展。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将疫情防控必要支出纳入“三保”范围,全力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对餐饮、旅游、民航等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给予针对性支持,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提高稳岗返还比例等政策,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紧急下达国省补助24.1亿元,支持市县处置洪涝、地质灾害、极端干旱和森林火灾等应急突发事件,开展全省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切实防范“三保”风险。加力下沉财力,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增长51.6%,专项债券的99.6%转贷市县。对123个县区财政运行进行综合评估分级,加大重点地区风险管控,开展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全年没有发生“三保”风险事件。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建立隐性债务化解部门责任制,塑造财政与主管部门合力化债新格局。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立项,构建从源头遏止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新机制。严格专项债项目申报、发行和建设管理,形成做实做优专项债项目储备新模式。 

  7.持续深化财政改革。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厉行节约过紧日子规定,近三年省直部门培训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下降24%,其中运行维护费下降51%。盘活存量“三资”。全面清查各类国有资产资源,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将“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加大结转结余等存量资金清收盘活力度,近三年累计盘活223亿元。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建立省直部门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引导单位做好细化预算、加快执行等工作。开展省级专项资金三年整体绩效评价,省级专项数量由47项进一步压减到43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覆盖领域达到11个。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倾斜力度,激励市县壮大骨干财源、加快园区发展、提升收入质量,促进区域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监督指导下,坚持以民为本,以“政”领“财”,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财政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和中央补助收入总量分别达到1.5万亿元、2万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24%、39%。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达到4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43%。重大战略支撑实现新跨越。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举措并举,累计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过2400亿元。累计投入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资金2605亿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资金1086亿元。财政科技支出累计1019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倍。累计发行新增债券7130.3亿元,支持一大批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基本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生均财政拨款和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各教育阶段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十八连调,城乡低保生活指导标准分别提高43%、52%,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29%,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以上。财政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接续推进提升收入质量、规范市县财政管理、清理国库暂付款三个“三年行动”,建立财审联动机制,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债务管理制度体系,连续3年获国务院财政管理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财政运行管理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不稳,“三保”压力大,收支平衡日趋紧张,部分地方债务负担较重;部分领域支出结构僵化固化,预算约束刚性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巡视、审计等监督检查还发现,部分部门和地区存在过紧日子执行不严、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此,我们高度重视,正积极采取措施整改。 

  二、2023年省级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央“六个统筹”协调推进,“五大政策”协同发力,存量增量措施叠加实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我省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经济运行有望整体提升。从收入看,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以科教人才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优势,培育以改革开放为牵引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预计今年财政增收面临较多积极因素。同时,去年大规模、超常规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导致的低基数,将对今年收入增幅形成一定支撑,全省地方收入预计可实现较高速增长,但受中央一次性专项补助政策退出影响,全省可统筹使用的财力增量极为有限。从支出看,“三保”和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科教人才、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等中央和省重大战略部署都需要财力保障,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保稳定、促发展、防风险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收支平衡紧张加剧形势,我们将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要求,结合经济财政形势,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实保障。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坚定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稳进高新”工作方针,遵循“聚焦、统筹、勤俭、创新、安全”五项原则:一是坚持聚焦关键。紧扣“两个统筹”大局,集中财力保重点,突出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科教强国、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基本民生、绿色低碳等领域支持,推动发展动能进、质量效益进、民生事业进。二是坚持全面统筹。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克服突出收支矛盾,积极向上争资,统筹四本预算,全面盘活“三资”,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加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坚持艰苦奋斗。将过紧日子思想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勤俭办一切事业。持续压减省直部门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扣减低效无效支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安排新增支出。强化预算刚性约束,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新增重大支出决策,年中一般不新增预算。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拓展预算改革成果,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精准配置政府资源,引导撬动市场资源,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绩效。五是坚持兜稳底线。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持续推动财力下沉,加强基层“三保”保障,严格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二)2023年主要支出政策 

  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加强与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聚力支持打好“发展六仗”,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支出政策如下: 

  1.多措并举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恢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引导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支持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激发县域消费活力。增加有效投资。衔接使用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源,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高质高效增长。加大机场、铁路、公路、水运、水利等基建投入,推动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支持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六个一”行动,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济贡献增量奖补政策,扩大先进制造业有效投资。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揭榜挂帅”攻关,鼓励开发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首套件等“五首”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升级。完善国际客运航线补贴办法,引导国际人流物流通道加快建设。推进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债券、转移支付资源配置,加强财税、金融、用地政策协同,支持长沙建设“强省会”,湘江新区理顺管理体制,衡阳、岳阳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湘南湘西打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 

  3.增强创新发展科教人才支撑。支持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实施企业研发分类奖补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巩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四大实验室”、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实验平台等“四大战略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推动“十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快破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省属高校基建资金增加到20亿元,支持高校教学、科研和生活配套设施提质扩容,持续提高本科录取率。启动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严格落实教师各项收入待遇政策,严禁拖欠教师工资。支持人才强省建设。支持实施“芙蓉计划”、“三尖”人才工程和“小荷”人才专项等工程,加大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培育力度。鼓励市县出台聚集和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免除人才落户、居住、社保、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4.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协调推进高标准农田、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按种植面积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提高水稻农业保险保额,进一步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投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加力向重点帮扶县和示范创建县倾斜。密切关注疫情、自然灾害等对脱贫人口影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中央和省级农业专项资金,接续实施“六大强农行动”,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发展特色精细农业,推动形成“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促进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5.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支持绿色转型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实施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政策,推进省级绿色建造、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试点,支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制定洞庭湖总磷削减攻坚行动财政奖补方案。支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为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支持生态系统治理。支持实施“十年禁渔”、耕地轮作休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等,提升生态涵养能力。支持南山国家公园创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支持稳岗位与扩岗位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便利异地就医结算。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最低生活指导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支持健康湖南建设。落实“乙类乙管”总体方案“保健康、防重症”要求,支持新冠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建设,确保平稳度过转换期。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支持文旅体育事业发展。实施新时代湖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支持办好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擦亮“三湘四水相约湖南”文旅品牌。完善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推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事业协同发展。支持平安湖南建设。加大“一村一辅警”、诉源治理、反电诈、监所扩容等投入,助力政法保安全。支持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高层建筑等专用消防设备配置,提升火情预防、扑灭和应急救援能力。 

  (三)收入预计及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 

  结合前述形势判断,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按增长8%以上安排,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预计为3350亿元。相应测算,省级地方收入同口径预算数为390亿元;加上中央补助4064.5亿元,一般债务收入1261.1亿元,市县上解247.7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5亿元,调入资金30.4亿元,上年结转134.4亿元,收入合计6183.1亿元;省本级支出安排1280亿元,加上上解中央61.3亿元,补助市县3650.7亿元,预备费20亿元,转贷市县一般债务968.1亿元,一般债务还本203亿元,支出合计6183.1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根据基金收入和实际支出情况,按基金项目以收定支编制。省级收入安排23亿元,主要是彩票公益金等收入,加上中央补助和市县上解33.5亿元,专项债券1644.3亿元,上年结转63.7亿元,收入合计1764.5亿元;支出安排35.8亿元,补助市县40.5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券1604.3亿元,专项债务还本40亿元,调出资金7亿元,结转下年36.9亿元,支出合计1764.5亿元。全省收入安排3117.9亿元,加上中央补助31.9亿元,专项债券1644.3亿元,上年结转428.7亿元,收入合计5222.8亿元;支出安排3660.3亿元,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505.1亿元,专项债务还本811.3亿元,结转下年246.1亿元,支出合计5222.8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并加大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省级收入安排30亿元,加上中央补助1.2亿元,收入合计31.2亿元;支出安排6.6亿元,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23.4亿元,补助市县1.2亿元,支出合计31.2亿元。全省收入安排145.8亿元,加上中央补助1.2亿元,上年结转17亿元,收入合计164亿元;支出安排61.5亿元,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94.8亿元,结转下年7.7亿元,支出合计164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省级收入安排1651.5亿元,支出安排1680.2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056.3亿元。全省收入安排3482.1亿元,支出安排3337.6亿元,年末滚存结余3953.1亿元。 

  分险种来看,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453.2亿元,支出1506.7亿元,滚存结余1709.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48.4亿元,支出170亿元,滚存结余665.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42.1亿元,支出639.6亿元,滚存结余95.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12亿元,支出423.4亿元,滚存结余952.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45.6亿元,支出511.3亿元,滚存结余354.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7.8亿元,支出53亿元,滚存结余76.9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3亿元,支出33.6亿元,滚存结余98.7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按照预算法规定,省级年初预算部分上级补助预算数为中央提前下达部分,小于上年执行数,相应对市县补助预算数也小于上年执行数。二是预算法规定在预算草案批准前,可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处置突发事件等支出。根据上述规定,截至目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9亿元,其中省本级支出36亿元。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我们将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2023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全面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确保中央和省重大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强化重大战略保障。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紧密跟踪中央政策动向,积极争取转移支付、新增债券和贴息等政策工具支持,“用、售、租、融”多管齐下,加力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千方百计增厚财力基础,保持必要支出强度。提升资金政策效能。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特困行业支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全力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改进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功效。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坚持股权投资做引导,壮大省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债权融资做增信,做强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推进知识价值、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等改革。资本市场募资做培育,引导金融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财金联动扩内需稳增长防风险。 

  二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传统,把过“紧日子”作为预算安排的长期原则,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精打细算、提质增效,持续挤空间、压资金、优结构,构建从预算源头控制到执行末端治理的长效机制,使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紧要处。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强化四本预算统筹,政府性基金预算应调尽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比例保持稳定,稳步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深化全口径预算,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以及部门单位经营收入、事业收入等单位资金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全力保障“国之大者”。深化绩效管理改革。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对绩效好的项目优先保障,绩效一般的项目改进完善,低效无效的项目取消计划,把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落到实处,确保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持续深化拓展财审联动,加强财会监督和财政内控建设。 

  三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夯实财政稳健运行基础。调优财政体制。坚持稳字当头,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跨区域收入划分办法,激发和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市县财政运行稳健、保障有力、长期可持续。持续下沉财力。争取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加力盘活存量财政资源,把有限的财力进一步下沉基层,并向人均财力水平低、经常性收支缺口大的困难地区倾斜,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强化市县保障“三保”和债务付息等刚性支出、落实中央和省重大战略部署能力。加强运行监测。持续开展县区财政运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县区“一县一策”制定支出综合管控方案。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县区“三保”、债务付息和库款运行,对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确保全省财政持续稳健运行。 

  四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决遏制增量。推进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把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嵌入项目决策和立项管理流程,清除新增隐性债务上项目土壤。开展违规举债专项监督,用好审计、巡视、财政监督等检查结果,推动问责结果常态化公开,做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促进一方。积极化解存量。督促市县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三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化债资金来源,完成化债任务。鼓励金融机构不抽贷、不停贷、减息置换存量债务,确保存量债务不断链,结构持续优化,成本持续降低。切实防范风险。严把专项债项目成熟度、合规性、平衡能力三道关口,提高发债项目质量。建立专项债券项目滚动管理机制,提高债券发行科学性精准性。探索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确保专项债券本息及时足额兑付。支持做好中小银行防风险、保交楼等工作,积极配合化解重要领域风险。 

  各位代表!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新的一年,我们将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为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