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20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媒体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代表委员解码预算报告(二)

2020年5月25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

报告全面务实 回应社会关切 体现财政担当

  “今年的预算报告直观地展示了财政资金如何安排、用在哪些地方以及效果如何,给大家交出了一本明明白白的‘国家账本’。”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说,预算报告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等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与政府工作报告紧密呼应,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总体基调,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对今年重点任务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为今年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预算报告全面总结了2019年四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主要财税政策和重点财政工作完成情况。吴素芳表示,她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党中央毅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93万亿元,充分体现了国家惠企惠民的坚定决心。为弥补减收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通过增加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加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力度等措施,增加非税收入3.2万亿元,并下大力气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有效确保了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

  吴素芳认为,预算报告客观分析了2020年财政收支面临的形势,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总体基调,明确提出了2020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收支政策、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报告内容全面务实,回应了社会关切,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吴素芳看来,今年的预算报告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充分考虑疫情影响,实事求是安排收入预期目标,体现为企业居民减轻税负的坚定决心。吴素芳表示,受疫情等影响,今年1—4月,财政收入下降14.5%,降幅在一季度逐月扩大后出现缩小态势。预计今年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开始企稳回升,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中央级、地方级、全国收入目标下调为负增长,分别降低7.3%、3.5%和5.3%,这是在客观、全面分析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得出的增幅目标。同时,在收入形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央依然采取极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措施,全年预计新增减负超2.5万亿元,超出之前预期,充分体现了中央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保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坚定决心,回应了市场主体的期待。

  二是主动应对经济下行,保持支出强度,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吴素芳指出,在收入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中央财政通过提高赤字率(从2.8%到3.6%,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由28%提高到35%)等措施,确保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8%,达到24.785万亿元,保持了较强的财政支出强度,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充分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三是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创新财政管理方式,体现“惠企惠民”“保障基层”的特点。“惠企惠民”方面,除大规模减税降费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有力措施,让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保障基层”方面,在中央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预算报告专门提到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不折不扣地用在落实“六保”任务等方面;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充分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对基层保障的强力支持。

  四是中央政府带头,大幅度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以政府“紧日子”换老百姓“好日子”。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压缩幅度可以说是超常规的。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压减出的经费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本报记者 张衡)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

求真务实 令人振奋

  “今年的预算报告,通篇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均作了衔接落实,特别是针对当前疫情冲击影响和经济、财政走势,加大财政政策对冲力度,在预算安排上统筹兼顾、收支有度、重点突出,而且新政策、新亮点频出,是一个求真务实、令人振奋的好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认为,预算报告有4个突出特点。

  一是政治站位高。报告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站位和财政担当。特别是去年顶住财政收支的巨大压力,落实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全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2.36万亿元,远超原来预计2万亿元的规模,今年还将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充分彰显了“财为政服务”的担当意识。

  二是政策导向明。报告坚决贯彻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取向,继续保持合理稳定的支出强度,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增长3.8%安排,赤字率从2.8%提高到3.6%以上,地方专项债券增加1.6万亿元,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妥善处理了减税、增支和控制赤字的关系,既有利于对冲疫情影响,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又为企业减负增效创造了条件,同时还对外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信心。

  三是结构调整大。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财政收入增幅大幅放缓、政策空间十分有限的现实情况,今年的预算安排在保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力度积极的同时,更加体现了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要求,支出预算按照有保有压、能增能减的原则,进一步打破支出固化格局,集中资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导向。特别是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带头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体增长12.8%,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5%,分别高于支出预算增幅9个、3.7个百分点,并专门安排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落实“六保”任务,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关心和支持,有利于帮助地方缓解收支矛盾、全国上下共渡难关。

  四是工作措施实。今年的预算安排着眼于“十三五”收官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政策含金量很高,将为推动“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比如,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并通过结转资金再一次性增加300亿元。 (本报记者 戴正宗)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厅长王东伟:

精准聚焦“六稳”“六保” 突出更加积极有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厅长王东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预算报告通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精神,紧紧围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对我国当前财政经济形势认识把握得深刻,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分析得透彻,制定的政策措施精准有力,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明确具体。

  “今年的预算和财政工作总体安排是政府工作报告在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领域的具体细化实化,是在极为特殊的背景下、有针对性研究提出的。”王东伟说,具体来看,今年的预算报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预算执行有力,财政政策实施成效显著。报告在回顾总结去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时指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财政部门一方面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实施一批阶段性援企稳岗兜底等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推动有序复工复产。

  二是政策指向鲜明,突出了更加积极有为。报告全面贯彻了中央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要求,提出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如将赤字率从2.8%提高到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明确释放积极信号;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预计全年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前期出台的部分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努力稳企业保就业;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扩大政府投资,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这些重大举措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增强市场信心,也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三是任务聚焦精准,突出了落实好“六保”。报告在安排今年下一阶段财政工作时,紧扣“六保”重点任务,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逐一细化实化具体措施。比如,2020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8.39万亿元,增长12.8%,增幅为近年来最高。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强地方“三保”保障能力。比如,为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出把保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中央财政在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39亿元的同时,用好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的超过1000亿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以及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多渠道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再如,为支持保基层运转,提出加大对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安排特殊转移支付605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落实“六保”任务。

  四是财力安排更优,突出了政府带头过紧日子。预算报告严格践行了“过紧日子”的财政方针,提出要坚持有保有压、精打细算、提质增效,进一步向内挖潜,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中央本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严禁铺张浪费,真正做实财政的“减法”和“除法”,集中力量保基本、保重点。比如,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2020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461亿元,连续五年每年增加200亿元,进一步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地区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地区倾斜,切实保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粮草军需”。同时,特别强调要创新资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财力,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本报记者 李忠峰)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厅长龙正才:

特别讲政治 特别讲担当 特别讲情怀

  “在今年这个财政遭遇特殊困难的年份,预算报告向疫情聚焦,紧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对财政收支预测、收支原则、支出重点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是一份尊重实际、求实务实的报告,是一份特别讲政治、特别讲担当、特别讲情怀的报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厅长龙正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研判2020年财政收支形势方面,龙正才指出,今年的预算报告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财政收支的影响,近年来首次将收入预期预测为下降,体现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判断、准确把握和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求实态度。针对疫情造成基层运转十分困难的实际,报告提出加大财力下移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5%,高出中央本级支出7.7个百分点,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难地区正常运转,同时加大基本医疗等重点支出领域保障力度。这些真金白银的安排,聚焦民生、充满温情,彰显了初心不改的人民情怀。在理财原则方面,报告明确要求以收定支、提质增效、加强管理、严肃纪律,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可压尽压,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财政政策安排方面,报告致力于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非常形势、非常时期。在减收情况下,保持甚至扩大支出强度,实现积极有为,重点突出、靶向精准。一方面,提出将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3.6%以上,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另一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在去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积极财政政策对当前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极端重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以财政政策措施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强烈信号,展现了大国财政应对经济下行的政治担当。”龙正才说。

  在财政具体工作方面,龙正才认为,报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自我革命,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对财政体制、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

  “湖北是这次国内疫情的重灾区、防控的主战场,受疫情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损失最大。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自始至终高度关心、关怀湖北,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经济社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财政部从讲政治的高度,雪中送炭、鼎力相助,多次视频连线湖北,多次研究支持湖北工作,在专项补助、库款调度、减税降费、政府债券安排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湖北大力倾斜支持。这是我们战胜疫情、实现疫后重振的坚强后盾,对湖北保持财政正常运转、恢复经济社会秩序,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龙正才表示。

  他说,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文化的图腾是“凤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越是经历坎坷磨难,越能迸发生机活力。湖北财政部门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有效的措施,按照预算报告指明的方向,奋起直追、化危为机,采取超常规措施、超常规力度应对疫情冲击,压减全部非必需支出,汇集所有家底,主动担当解难,全力弥补收支缺口,提升财政服务保障能力,全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本报记者 惠梦)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

报告体现了很高的政治站位和担当

  “今年的预算报告是一份政治站位高、更加积极有为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对于今年的预算报告,他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体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预算报告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特别是突出把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落实落细到财政预算安排上,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政府工作报告相呼应,体现了很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担当。

  二是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预算报告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并从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等五个方面发力,作出具体安排,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三是体现了促进财政可持续性发展。在科学研判财政经济形势基础上,报告对今年预算的安排科学严谨,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7.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5.3%,这样的收入安排实事求是、切合经济发展实际;支出积极稳妥,重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同时,报告明确了今年的六大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工作,都将有力地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四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预算报告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为全国作出了示范和榜样。同时,预算报告坚持以收定支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对各类结余、沉淀资金应收尽收、重新安排,加强了预算平衡,为财政经济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认为,有两组数据充分印证了上述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今年预算报告的最大亮点:

  第一组数据体现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上,去年我国全年实现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其中广东实现减税降费超过3000亿元。全国民营企业合计减税1.26万亿元,占了全部减税数额的65.5%;制造业及其相关环节增值税减税5928亿元,减税幅度达到24.1%;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合计减税4604亿元,使2.5亿纳税人直接受益,人均减税约1842元。这些政策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市场预期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报告明确主要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将延长到今年年底,预计全年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努力稳企业保就业,为支持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组数据是今年全国四本预算安排充分体现了更加积极有为。从四本预算的收支数据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1%)、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4%)都是下降的,但是四本预算的支出都是增长的。同时,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从这些安排看出,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加积极作为地发挥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戴运龙表示,广东财政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好预算报告各项安排和财政部各项工作要求,突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突出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同时,坚持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有保有压有调,过好“紧日子”;坚持防范风险,兜牢兜实底线。(本报记者 齐小乎)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智军:

积极有为 提质增效

  “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求真务实。”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算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了政府工作报告对各项工作的安排要求,突出了财政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深入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张智军列举了报告的几大亮点:

  减税降费力度再加码。张智军指出,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达2.36万亿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今年,为了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在持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的基础上,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又先后出台多项“有温度、能感知、实质性”的减税降费新政策,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2.5万亿元。

  财政支出强度再加大。张智军说,面对多年少有的困难挑战,财政保持支出强度不减,中央财政安排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95万亿元,增长9.1%,其中对地方转移支付8.4万亿元,增长12.8%。同时,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财政赤字率由2.8%提高至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新增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75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1.6万亿元,增长74.4%。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有力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节用裕民导向再加强。张智军认为,政府过“紧日子”作为一项长期方针政策,坚持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花,没有绩效的钱不花,“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充分体现了勤俭节约、向内挖潜的政策导向,彰显了人民财政为人民的价值理念。张智军表示。

  重点支出保障再加力。张智军强调指出,中央预算安排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聚焦“六稳”“六保”,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体现了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的要求。

  他掰着手指算道,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今年又通过结转资金再一次性增加3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增加财政有效投资;安排资金607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按5%的增幅上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支持基层保运转,等等。“这些实打实、硬碰硬的措施,能够更好地兜牢民生底线,克服疫情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及动力。”张智军有些动情。 (本报记者 刘明中)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长王远鹤:

充分体现了对湖北的倾斜和关爱

  “今年的预算报告是一份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有厚度的好报告,是一份体现财政担当、财政效率和财政作为的好报告。预算报告充分体现了对湖北的倾斜和关爱,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疫情,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长王远鹤如是说。

  预算报告有政治高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落实“史上最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对冲疫情影响,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财税政策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为稳定经济基本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冲基层“六保”资金需求,通过统筹、盘活、压减等措施,增加可用财力;对下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加大,资金下达拨付速度加快,直达市县基层和民生领域,进一步坚定了基层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预算报告有民生温度。均衡性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大幅增长,增强了财政困难地区兜底能力。老百姓特别关心的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民生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大,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预算报告有担当力度。考虑到疫情影响和世界经济形势,报告对今年收入进行适当调整。同时,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成长;通过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盘活存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手段更加灵活、高效;全面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大刀阔斧压减一般性支出,保障防疫、“六保”“六稳”、三大攻坚战、基层正常运转等重点支出。

  预算报告有关爱厚度。党中央、国务院、财政部对湖北十分关心,为支持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不仅增加了防控经费补助、实行按周对湖北调度资金,而且在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等方面对湖北予以倾斜。财政部多次视频连线湖北,研究加大对湖北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针对财力缺口单独安排较大规模综合财力补助等事项,出实招帮助湖北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预算报告中提出,实施好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全面恢复、财政平稳运行。这更加鼓舞了咸宁战胜疫情、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信心。(本报记者 苏望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审计厅厅长汪中山:

发挥审计职能 促“六稳”“六保”见效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审计厅厅长汪中山表示,今年预算报告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非常必要和及时。一方面,加大财政政策对冲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基本民生底线;另一方面,坚持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最大限度下沉财力,让资金直达“六保”。

  汪中山说,必须将开展“六稳”“六保”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省重点工作任务跟踪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的职责任务,统筹推进“六稳”“六保”审计工作。

  在保居民就业方面,关注重点行业、企业和人群返岗复工情况,关注就业创业公益帮扶、就业指导、就业促进计划等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以及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金等管理使用情况;在保基本民生方面,关注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和保障贫困群众就业情况,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四个不摘”“三山一滩”,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脱贫情况、饮水安全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情况;在保市场主体方面,关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金融资金支持、税收和社保费减免等方面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账款、“放管服”改革、扩大省级金融服务平台覆盖面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在保粮食能源安全方面,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等夯实农业基础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重大能源项目工程进展及建设情况;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关注各级各类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情况,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保基层运转方面,关注各地保障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汪中山介绍,今年以来,河南审计机关广泛采取专项式、嵌入式、点穴式、上下联动式、横向联合式等5种方式进行“六稳”“六保”跟踪审计监督。加强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各专项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协同配合,各审计组交流互补,集全省审计之力助推“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落实。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密切关注相关领域落实情况,及时揭示风险隐患,促进“六稳”工作做好,“六保”任务落实。(本报记者 李忠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