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20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媒体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代表委员解码预算报告

2020年5月24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财政厅厅长弯海川:

  措施有力 催人奋进

 

  “从202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来看,预算安排科学合理,收支政策重点突出,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催人奋进,我非常赞成这份报告!”提起今年的预算报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财政厅厅长弯海川如是说。

  仔细翻阅今年的“国家账本”,弯海川发现,从2019年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万亿元,增长3.8%,好于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4万亿元,增长8.1%,支出力度持续加大,财政运行稳中向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得到加力提效,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财税改革向纵深推进,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财政工作成效显著。

  弯海川从如下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今年的预算报告:

  一是政治站位高。预算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突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大“六稳”“六保”力度,把握了新形势对财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各级财政部门做好2020年的财政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是财政政策积极。财政部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增加可用财力。同时在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惠企惠民的同时,向内挖潜,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推动财政运行可持续。

  三是财政支出精准。财政部作出压本级、增地方,压一般、保重点的结构调整,将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在压的方面,今年中央带头压减支出,将出现负增长,同时对非刚性非急需的支出压减幅度超过50%,这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压减。在保的方面,压减的支出都用于保障地方重点支出和基层民生,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增长12.8%,这对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兜牢民生底线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财政管理扎实。报告从认真贯彻实施预算法、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支持和配合人大依法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六个方面,对2020年财政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进一步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合,在应对疫情冲击、落实财税改革部署、强化财政收入管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

  “2020年自治区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预算报告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新疆财政工作实际,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弯海川指出,具体来说,将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本报记者 张思楠)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

预算报告凸现六大特征

    “今年的预算报告全面系统、精细务实,结构清晰、语言精练,图表并用、便于理解,总结工作客观实际,部署任务科学合理,体现了财政部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担当作为,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一篇为民理财、为民服务的好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罗建国表示,2019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财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从收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23亿元,为预算的98.9%,增长3.8%。虽然没有完成预算目标,但符合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预期,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

  “从支出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0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增长8.1%,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有效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文化等重点领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罗建国说,2020年预算安排,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做到了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具体来看。一是助力地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安排特殊转移支付6050亿元,用于支持地方落实“六保”任务,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促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线。把保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39亿元,用好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的超过1000亿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以及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促进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二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做到了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前期已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到明年缴纳。财政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强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支持。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减半收费,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三是聚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恢复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四是坚持厉行节约、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费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各项支出都精打细算,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五是投入真金白银织密民生保障网。今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提高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升至4%,居民人均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中央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484亿元,阶段性加大价格临时补贴力度,努力降低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六是强化政策资金绩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2020年各项财政政策,坚持提质增效,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责,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李忠峰)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关礼:

四个“突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今年的预算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关礼认为,预算报告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首先,格外突出加力提效,保障经济平稳运行。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预计今年将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同时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别是今年中央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201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7.5%,高于中央本级支出增幅1.5个百分点;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比中央本级支出增幅高出13个百分点。关礼说:“此举将有力推动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其次,格外突出深化改革,促进理财水平提升。2019年,积极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进一步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中央将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关礼说。

  再其次,格外突出点面并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老少边穷转移支付等三项转移支付增幅仍然都超过10%,并将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倾斜。

  最后,格外突出防范风险,确保牢牢守住底线。报告提出,2020年要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工作,着力防范国内风险与外部输入性风险叠加共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并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这些工作部署,为我们更好地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提供了很好的遵循和指引。”关礼表示。(本报记者 刘明中)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财政厅厅长晏婉萍:

指明方向 提振信心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省的一名财政工作者,如何学习领会好两会精神,特别是把两会精神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把预算报告同决战决胜之年的财政保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我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财政厅厅长晏婉萍表示。

  财政形势研判“准”。报告对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明确指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贵州将增强必胜信心,积极主动作为,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胜利。

  财政政策突出“扩”。报告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继续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这极大提振了贵州完成脱贫攻坚等各项年度任务的信心,贵州将抢抓有利时机,积极做好项目储备,争取中央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财政运行突出“紧”。报告指出,要继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减税降费规模还将扩大。推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战略决策。贵州坚决拥护、坚决落实。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过紧日子思想,贵州按照中央要求,在编制2020年部门预算时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暂缓安排非必须支出,取消低效、无效支出,集中资金用于脱贫攻坚、“三保”支出、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

  财政保障突出“实”。报告指出,2020年将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这不仅体现了坚决服从服务中央工作部署的大局意识,也体现了关心关注基层百姓的民生情怀。贵州将聚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全省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和高质量发展。

  风险防范突出“严”。报告中多次提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贵州始终坚持将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作为财政干部的重要职责和行动自觉。2019年,全省存量债务全部置换完毕,今年以来继续在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

  财税改革突出“效”。报告指出,2020年将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贵州为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深入推进预算公开;另一方面,加快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更好地运用绩效管理手段,强化激励和约束。

  “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现在是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面临两场战役、两个考验,贵州省财政厅将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带来的损失补回来,支持全省按时且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晏婉萍说。(本报记者 苏望月)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财政厅厅长丁云祥:

政策精准 含金量高

  

  “我感到预算报告政治站位高,工作思路清,政策精准,含金量高,为政府工作报告落地落细,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我完全同意。”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财政厅厅长丁云祥表示,2020年预算安排、收支政策、重点工作有四个亮点。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财政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是合理和必须的。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3.7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目前已提前下达2.29万亿元,将于5月底前发行完毕,发行进度明显加快,促投资、稳增长效果显著。持续性减税降费力度空前,再超预期,全年预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这几项政策给全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对地方来说更是一场“及时雨”。

  二是围绕“六稳”“六保”,精准施策。“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在扩大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基础上,中央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10%;建立特殊转移支付制度,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帮助基层做好“六保”工作。有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陕西对做好“六稳”“六保”充满信心。

  三是压政府保市场、压中央保基层。以政府过紧日子换企业和人民过好日子,中央带头压本级、压一般,增加对地方补助,加大对脱贫攻坚、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城乡低保等方面支出,体现了强烈的担当精神和一心为民、心系基层的情怀。

  四是强化财政改革和管理,为重大财税政策落实保驾护航。中央明确要扎实做好财政改革与预算管理,包括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这些改革和管理抓住了“牛鼻子”,有利于保障各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有利于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丁云祥表示,今年,陕西财政将继续落实落细中央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650亿元,为企业切实减负;严格用好中央安排的各项资金,将“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今年省本级已经压缩非刚性非重点支出60多亿元,要严把支出关口,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将更加旗帜鲜明讲政治,更加积极主动抓机遇,更加全面深入推改革,更加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苦日子,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丁云祥说。 (本报记者 苏望月)

  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高云霄:

有高度更有温度

 

  “今年的预算报告站位全局、内容丰富,导向鲜明、精准有力,既有高度更有温度,是一份聚人心、暖民心、增信心的好报告。”谈起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高云霄如是说。她认为,预算报告突出体现了四个特点。

  一是政治站位高。报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的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收支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化,与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对接、目标一致,充分彰显了财随政走、政令财行的政治担当。

  二是担当意识强。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部署要求,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今年为应对疫情影响,连续出台阶段性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一揽子财税金融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适当提高赤字率,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今年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这些都体现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责任担当。

  三是为民情怀深。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2019年,中央财政在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投入力度为近年最大,不断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体系。今年,聚焦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保居民就业等,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时,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把更多资金用于保重点、保基本民生,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充分体现了为民理财的一贯导向。

  四是改革力度大。今年,中央财政在去年坚持不懈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靠制度优势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高云霄表示,下一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加积极有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保障民生、防控风险、深化改革等方面持续用力,努力在大战大考中交出财政合格答卷,助推实现“三个圆满收官”。(本报记者 吴宇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

“超常规”“强有力”举措为稳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前瞻性、长远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的总体部署,表达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接受严峻挑战的果敢担当,为我国今年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秦荣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直观的感受。

  “今年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是基于国际社会疫情的控制情况和复工进展程度的不稳定性,并不是说经济增长不重要,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秦荣生强调:“这里所说的稳增长,是指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今年以全力扩内需作为稳增长的重点,促投资、扩消费、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多箭齐发’,一系列‘超常规’‘强有力’的举措陆续落地,为今年良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

  在秦荣生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幅提及就业话题,特别提出要优先稳企业、保就业,这一表述可谓意义深远。“稳增长的基础是保市场主体,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潜能是保就业根本、长远的措施和手段。”为此,秦荣生建议: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市场主体的供给能力;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在秦荣生看来,应对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创造就业,长期来看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辅之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激发经济发展动能,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今年之所以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目标是明确预期、挖掘潜能、激发动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赤字率、进一步减税降费、促进新基建和新经济发展’。”秦荣生进一步解释道,一是明确预期,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尽管财政支持力度较去年有明显提升,但并未超出预期;二是挖掘潜能,进一步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持续推进,总计新增2.5万亿元减负,其中长期减负为5000亿元,2万亿元为短期减负;三是激发动能,促进新基建、新经济发展。今年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部分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专项债增至3.75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6万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新基建、新经济等“两新一重”建设。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对此,秦荣生表示,在全球疫情防控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实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的保障。扩大内需尤其应当以改革经济体制、机制为核心。为此,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

  “总而言之,对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最好、最长久的扩大内需的基础。”秦荣生说。(本报记者 张思楠)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

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促发展保民生

  今年的预算报告指出:“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将“国家账本”仔细研读下来,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认为,财政部门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各项财政政策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有保有压”,相信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促发展、保民生。

  “今年的财政收支开源节流并重,特别是重点领域保障坚实。”于洪分析称,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明显放缓,需要采取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和安排地方债等特殊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此次疫情影响下,财政部再次强化政府要过紧日子的理念,全力保障重要民生领域支出。

  预算报告明确:“将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弥补财政减收增支缺口。”

  如何看待财政赤字率首次“破3”?于洪表示:“3.6%以上的赤字率虽然突破了3%的‘红线’,但在重大疫情影响下,实际上各个国家都采用了非常态化的财政刺激措施,都出现了赤字率的明显上升,因此我国将其提高到3.6%以上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综合研判的结果。此外,目前我国的负债率在国际上仍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这也为此次赤字率提高留出了一定空间。”

  此次预算报告还明确:“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不折不扣用在落实‘六保’任务和减税降费等方面,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对此,于洪认为:“将财政赤字规模和特别国债增加的2万亿元全部用于地方合理且必要,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建立本身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相关特殊转移支付的资金就是要为基层‘六稳’、‘六保’资金需求提供保障。”她表示,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的常态支出大多落在地方,地方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非常大,此举无疑能够为地方政府承担的疫情相关事权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复工复产主要的发动引擎也在地方,由于各地复工复产所涉及到的行业领域以及发展阶段不同,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情况不尽相同,将财政资金直达基层能够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尽管财政收入幅度放缓,预算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于洪表示:“减税降费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扩大减税降费规模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体现。” (本报记者 张思楠)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

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方向是稳就业保民生

  

  今年的预算报告显示:“财政发力稳经济的一揽子举措即将出台——财政赤字率拟安排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首次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用于重大基建项目投资。”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三种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是为了扩大有效投资。”他分析称,究其目标,一是尽快帮助经济从负增长的状态恢复到正增长轨道,以增强全社会对国民经济的信心,促使各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形成良好预期;二是通过投资特定产业领域,为全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并带来相应的收入;三是通过投资建设过程较大规模的中间产品需求,带动关联产业的复苏和发展。

  财政部日前明确,新增1万亿元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债券将制定专门的转移支付办法和运行机制,专项用于市县“六保”工作,重点扶持与就业、民生、中小微企业恢复生产等相关领域发展。对此,钟茂初表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稳就业、保民生,首要任务是要稳住市场主体。财政政策的着力方向就是为使大部分企业渡过难关,尽快恢复正常经营活动,为全社会提供稳定的就业。另外,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形下,在保证企业纾困和基本民生的前提下,要压减财政一般性支出。”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还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为应对疫情影响,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将达到25000多亿元。“这一减税降费力度,是在以往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的部分。在抗疫期间,企业普遍经营活动中止或部分中止,导致其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和资金链等方面出现困难,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政策,无疑对企业克服经营困难会起到重要作用。”钟茂初特别提醒,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更为精准地使政策落实到位,同步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堵点”,这一政策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体而言,只要稳住企业、稳定就业,各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经济态势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并树立信心,我相信,中国经济形势也会逐步向好的。”钟茂初说。(本报记者 张思楠)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秦光蔚:

报告充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

  “我注意到预算报告提出,今年财政将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000万亩;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机制;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恢复政策等,这些举措体现了财政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尽责担当。”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秦光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秦光蔚说:“今年的预算报告详细地体现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情况的成效。同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要求,及时调整了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重点报告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情况。”

  “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对此,报告从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体现出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基本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方面的关键作用。”秦光蔚说。

  “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报告对2020年主要支出政策和下一阶段重点财政工作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秦光蔚表示:“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政策导向。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强调今年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可压尽压,同时还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一般性支出压减的具体要求,以及全力做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各项安排。另外,此次预算报告还专门报告了依法接受人大预算监督和落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议情况,还报告了财政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情况,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

  秦光蔚还表示:“今年的预算报告有86页,报告正文、附件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比如制作了财政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2020年财政政策总体思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专题。总而言之,预算报告更加直观美观、通俗易懂。”

记者 李忠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