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21年部分省(区、市)财政预算报告汇编

宁波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8日

2021年2月21日在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宁波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开展争先创优和“六争攻坚”行动,经济运行好于预期,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0.84亿元,完成调整预算(以下简称“完成预算”)的96.6%,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9%;加上政府一般债券收入183.44亿元[1]、转移性收入820.92亿元(其中:中央税收返还等返还性收入47.04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19.23亿元,调入资金326.5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13.48亿元,使用结转资金114.61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2515.2亿元,剔除政府一般债券收入和调入资金后增长2.4%。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42.09亿元,完成预算的97%,负增长1.5%,主要是原在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部分项目调整至政府性基金安排(中央下达的专项债券增加较多,市级亦同);加上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60.44亿元[2]和转移性支出612.67亿元(其中:出口退税专项上解等上解支出92.54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7.4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4.03亿元,结转下年238.7亿元),支出合计2515.2亿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图表1: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关系 

  全市收支具体执行情况为: 

  (1)主要收入执行情况。国内增值税520.27亿元,完成预算的96.3%;企业所得税237.21亿元,完成预算的95.7%;个人所得税95.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2.3%;城市维护建设税81.45亿元,完成预算的86.6%;契税及耕地占用税133.89亿元,完成预算的103%。非税收入253.82亿元,完成预算的94.4%。 

  图表2: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单位:亿元) 

  (2)重点支出执行情况。农林水支出87.98亿元,完成预算的105.5%;教育支出269.58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科学技术支出112.59亿元,完成预算的83.4%,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支出较多及当年创新服务综合体补助政策调整未支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6.61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1.91亿元,完成预算的97.3%;卫生健康支出124.04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节能环保支出34.22亿元,完成预算的172.8%,主要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较多。 

  图表3: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重点支出执行情况(单位:亿元) 

  2.市级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分享收入262.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增长7.5%,如剔除原由区级在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政策性资金,同口径负增长5.3%;加上政府一般债券收入183.44亿元和转移性收入686.44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47.04亿元,下级上解收入201.74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19.23亿元,调入资金203.7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8.94亿元,使用结转资金25.76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1132.03亿元,剔除原由区级在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政策性资金、政府一般债券收入和调入资金后增长3.3%。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5.23亿元,完成预算的97.1%,负增长1.9%;加上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39.82亿元[3]和转移性支出726.98亿元(其中:上解支出92.54亿元,对区县(市)转移支付支出264.16亿元,返还性支出8.96亿元,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支出123.62亿元[4],援助其他地区支出7.4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0亿元,结转下年50.3亿元),支出合计1132.03亿元。收支相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图表4: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关系 

  市级收支具体执行情况为: 

  (1)主要收入执行情况。国内增值税31.96亿元,完成预算的112.7%;企业所得税21.67亿元,完成预算的85.5%;个人所得税1.24亿元,完成预算的98.3%;城市维护建设税15.9亿元,完成预算的96.4%。非税收入68.75亿元,完成预算的111.3%。金融业增值税等区代收的三税收入34.57亿元,完成预算的97%。市级分享税收收入82.85亿元,完成预算的99.8%。 

  图表5: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分享收入构成(单位:亿元) 

  (2)重点支出执行情况。农林水支出8.19亿元,完成预算的46.7%,主要是葛岙水库10亿元资本金调整至专项债券安排;教育支出50.5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科学技术支出7.64亿元,完成预算的67.7%,主要是部分项目支出级次由市级调整至转移支付;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9.55亿元,完成预算的8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45亿元,完成预算的130.6%,主要是加大对失业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卫生健康支出19亿元,完成预算的88.5%;节能环保支出4.83亿元,完成预算的109.2%。 

  图表6: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重点支出执行情况(单位: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执行情况由于财政决算尚未完成,具体情况将在决算中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3.市属相关开发园区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73亿元,完成预算的99.1%,负增长8.3%,主要是受疫情及全球经济下行影响较大;加上转移性收入68.88亿元(其中:中央税收返还等返还性收入-15.23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3.55亿元,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3.68亿元[5],调入资金2.02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0.42亿元,使用结转资金14.44亿元),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312.61亿元。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8.2亿元,完成预算的94.2%,负增长3.1%;加上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3.68亿元[6]和转移性支出70.73亿元(其中:上解支出29.73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2.73亿元,结转下年8.27亿元),支出合计312.61亿元。收支相抵,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36.79亿元,完成预算的127.1%,负增长5.9%;加上政府专项债券收入303.29亿元[7]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60.71亿元、调入资金10.09亿元、上年结转260.95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2471.83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660.01亿元,完成预算的99.6%,负增长3.1%;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84.45亿元[8];调出资金275.26亿元;结转下年452.11亿元。 

  2.市级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090.7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8%,增长296.6%,主要是土地管理体制调整后,市对各区及相关开发园区土地出让收入集中收缴,在计提国家、省、市政策性资金后再予以返还;加上政府专项债券收入303.29亿元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60.71亿元、下级上解收入37.67亿元、上年结转83.07亿元、调入资金2.04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1577.51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30.45亿元,完成预算的83.2%,增长80.5%;对区县(市)转移支付支出657.16亿元;调出资金199亿元;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24.14亿元[9];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支出202.15亿元[10];结转下年164.61亿元。 

  3.市属相关开发园区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9.9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5%,负增长88.7%,主要是土地管理体制调整后,市属相关开发园区土地出让收入由市级集中收缴,在计提国家、省、市政策性资金后再予以返还;加上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17.4亿元[11]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95.65亿元、调入资金0.08亿元、上年结转16.89亿元,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189.94亿元。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9.51亿元,完成预算的78.2%,负增长74.5%;上解支出5.14亿元;调出资金0.12亿元;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5.2亿元[12];结转下年49.97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22亿元,完成预算的119%;加上上年结转0.12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0.01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用资金为23.35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72亿元,完成预算的107%;调出资金9.55亿元;结转下年2.08亿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88亿元,完成预算的118.2%;加上上级转移支付收入0.01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用资金为15.89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调出资金4.73亿元;对区县(市)转移支付支出0.01亿元;结转下年1.75亿元。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55亿元(为保税区),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68.42亿元,完成预算的79%,主要是落实国家、省出台的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减收(市级亦同);上年结转1180.06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838.46亿元,完成预算的97.1%;结转下年1010.02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22.95亿元,完成预算的72.4%;上年结转732.82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15.41亿元,完成预算的97.8%;结转下年640.36亿元。 

  (五)经批准举借的债务情况 

  1.举借规模 

  全市政府债务限额2427.35亿元,在批准的限额内,发行政府债券486.73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58亿元,再融资债券228.73亿元。 

  市级政府债务限额750亿元,其中当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98亿元。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债务限额189.36亿元,其中当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2.2亿元。 

  2.结构 

  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2161.4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177.57亿元,占54.5%;专项债务983.91亿元,占45.5%。 

  市级政府债务余额为607.2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335.36亿元,占55.2%;专项债务271.93亿元,占44.8%。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债务余额为185.4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13.5亿元,占61.2%;专项债务71.99亿元,占38.8%。 

  3.使用 

  全市新增政府债券258亿元,其中: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92.8亿元,占36%;交通基础设施45.3亿元,占17.5%;棚户区改造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8.5亿元,占18.8%;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38.7亿元,占15%;农林水利18亿元,占7%;生态环保8.4亿元,占3.3%;城乡冷链物流及能源基础设施6.3亿元,占2.4%。 

  市级新增政府债券98亿元,其中: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40.9亿元,占41.7%;交通基础设施39亿元,占39.8%;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7.1亿元,占7.3%;农林水利10亿元,占10.2%;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1亿元,占1%。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新增政府债券12.2亿元,其中: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6.4亿元,占52.4%;农林水利2.5亿元,占20.5%;能源2亿元,占16.4%;棚户区改造1亿元,占8.2%;教育0.3亿元,占2.5%。 

  4.偿还 

  全市偿还政府债务244.8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还本160.44亿元,专项债务还本84.44亿元。 

  市级偿还政府债务63.9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还本39.82亿元,专项债务还本24.14亿元。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偿还政府债务18.8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还本13.68亿元,专项债务还本5.2亿元。 

  (六)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等有关情况 

  1.认真研究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有关决议 

  按照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预算报告的决议以及市人大财经委审查意见,2020年我们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着力助企纾困促稳回升。一是强化新冠疫情防控资金和政策保障。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落实应对疫情的各项财税政策,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经费,2020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支出疫情防控资金14.8亿元。二是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支持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能力水平,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设立全国首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数保险。三是严格落实减税降费阶段性政策。制订帮扶中小企业、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等“一揽子”举措,全力打好财政“组合拳”,2020年累计实现减税降费677亿元,其中:税收减免459亿元,社保费减免202亿元,其他各项收费16亿元。四是支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在全国率先落地中央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现企业“零次跑”“早享受”。实施“财政+银行+担保”三方联动的“微担通”业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发放担保贷款8597笔,贷款金额超106亿元,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聚焦发挥财政职能,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管好用好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资金。第一时间将中央下达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等69亿元分配下达,全年支出进度99.3%,通过监控系统推动资金快速精准投放到终端,为基层“六稳”“六保”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积极争取政府债券。2020年全市新增政府债务限额258亿元,比上年增加135亿元,支持轨道交通4号线、5号线一期、葛岙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财政支出21.5亿元用于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发展绿色石化、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支持实施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支持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四是支持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围绕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和甬江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市财政支出16.1亿元支持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市财政支出4.6亿元支持开展各项引才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扶持力度。五是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市财政累计支出1亿元用于发放三期“春暖甬动、你买单我助力”消费券,与区县(市)形成政策联动,直接带动居民消费超30亿元。 

  聚焦防风险促发展,着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支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全市筹措援疆援藏和省内扶贫资金9.3亿元、东西部扶贫协助资金7.4亿元,高质量精准帮扶,全力助推对口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二是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市节能环保支出34.22亿元,用于打好蓝天保卫、治水提升和治土清废攻坚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市财政支出2.6亿元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四明山生态保护,提升区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三是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持续控增量、压存量,优先安排偿债资金,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缓解。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开展区县(市)债务降本化险试点,有效降低政府融资成本。 

  聚焦人民至上理念,着力支持做好“六保”工作。一是支持稳企业保就业。落实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返还等政策,强化失业保险兜底保障,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二是稳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支持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实施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全市教育支出增长7.1%。健全市县两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体系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深入实施健康宁波行动,继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支持实施7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6%。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市财政争取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42.8亿元和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亿元、安排老旧小区改造资金2亿元,支持改善人居环境。三是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市财政支出外贸稳增长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外贸企业拓展线上市场、开拓国内市场,坚决稳住外贸基本盘。四是扎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市财政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压减市级支出腾出财力下沉,将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年初的7.1亿元增加到20亿元,确保基层正常运转。同时,健全财政运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防范基层支付风险。 

  聚焦政策提质增效,着力提高财政治理水平。一是深入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改革。建立市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明晰市级财政收入范围,充分调动市与区县(市)积极性。出台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统一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二是加快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订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维护等重点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三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实现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健全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四是严格预算支出管理。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年初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15%,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同口径压减幅度不低于5%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全市非刚性、非重点等一般性支出累计压减90.2亿元,“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5.8%。五是构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切实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建立国有金融资本管理“1+1+N”政策体系。六是贯彻落实预算法实施条例。认真组织开展条例的学习培训和普法宣传,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认真办理代表建议,落实审计整改意见 

  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共提出与财政预算相关的建议161件(其中主办8件)。根据会议决议精神,严格落实办理责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回应代表关切。人大建议的按实办结率、面商率和代表满意率均达到100%,主办件中所涉及的问题大部分已解决,个别问题经与代表沟通后取得理解支持。对于2019年度同级审计反映的预算绩效管理推进缓慢、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未有效衔接、预算执行动态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积极落实整改。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加大项目绩效公开力度;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严格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加大结转资金与年度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快推进“智慧财政”建设,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的全过程监管。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收支平衡难度极大的情况下,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实现“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市财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迈过1500亿元大关,由2015年的100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510亿元,年均增长8.5%;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节省的支出统筹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长1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增长8.3%,卫生健康支出年均增长8%,教育支出年均增长7.1%;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累计减税降费超过2200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持续推进,稳步推进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改革,调整完善财政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效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疫情及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部分区县(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些领域支出固化僵化现象依旧存在,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个别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化解隐性债务压力较大。对此,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动能增强。但经济运行中风险挑战还在上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专项政府债券规模等宽松政策将退坡,全市综合财力预计可能下降。同时,疫情防控、培育内需体系、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将前所未有。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持之以恒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 

  (一)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根据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编制2021年预算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聚焦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新目标新定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设可持续财政。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坚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落实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坚持防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与安定和谐。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为宁波“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强保障。 

  (二)2021年财政重点收支政策 

  1.支持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坚持人物并防、平战一体,强化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供给,支持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健全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应急物资保障等体制机制,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支持进口冷链食品集中消杀。 

  2.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拓展投资空间,统筹用好政府债券等各类资金,支持推进通苏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网络,全市安排交通运输支出92亿元,增长36.1%。促进扩大居民消费,加大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补齐农村流通短板,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支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农村电商行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3.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市财政安排科技资金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支持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关键核心技术登峰行动,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发展,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加大引才力度,市财政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7.3亿元,支持实施“甬江引才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加快集聚,持续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市财政安排31.6亿元用于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航线运力补助,着力解决跨境物流出现的缺舱、缺箱问题,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4.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财政安排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9.5亿元,支持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13511”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市财政安排区域性、流域性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补助资金8.9亿元,增加3.3亿元;安排粮食规模种植补贴、现代种业发展等资金1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支持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5.支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市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1.6亿元支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措施。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市财政安排教育专项资金24.3亿元,支持推进基础教育“强基工程”、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市财政统筹各类资金22.9亿元,用于保障各类人员养老待遇和社会福利,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和互助型养老。深化健康宁波建设,市财政安排卫生健康资金12.4亿元,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医学高峰”计划,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动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财政安排文化专项6.1亿元,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园(景区)年票惠民行动,推进高雅艺术进基层,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市财政安排轨道交通、公交运营补助37.9亿元,方便群众出行。 

  6.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维护、重大科技平台、跨区域项目、重大产业项目等五个重点领域七个方面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统一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共同事权分担比例,将市级城市建设维护事权与支出责任拓展到市六区,支持提升城市能级。加大市对区县(市)转移支付力度,2021年安排市对区县(市)转移支付242亿元,扣除区县(市)体制预期上解收入151亿元后,净补助91亿元,支持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立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市与区县(市)财政分担机制,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补助力度,增强基层抗风险能力。 

  7.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落细,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强化零基预算理念,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精简会议、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2021年除重点、刚性支出外,一般性项目支出按上年预算数压减10%。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取消无实质内容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活动,因公出国(境)和公务接待费按上年预算数核减10%后实行分项总额调节控制。 

  (三)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1.全市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9.31亿元,增长6.5%;加上政府一般债务收入204.4亿元[13]和转移性收入755.38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47.04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76.0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51亿元,省补助计划单列市收入7.74亿元,调入资金77.25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05.09亿元,上年结转收入238.7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2569.09亿元。 

  拟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77.91亿元,增长7.8%;加上预备费23.75亿元、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04.4亿元[14]、转移性支出463.03亿元,支出合计2569.09亿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全市收支具体安排情况为: 

  (1)主要收入情况。国内增值税553亿元,企业所得税245.2亿元,个人所得税102.4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89亿元,契税及耕地占用税146亿元;非税收入268.71亿元。 

  图表7: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单位:亿元) 

  (2)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农林水支出91.95亿元,增长4.5%;教育支出279.39亿元,增长3.6%;科学技术支出117.8亿元,增长4.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8.36亿元,增长4.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8.39亿元,增长9.1%;卫生健康支出131.39亿元,增长5.9%;节能环保支出36.79亿元,增长7.5%。 

   

  图表8: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单位:亿元) 

  2.市级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分享收入279.2亿元,增长6.5%;加上政府一般债务收入204.4亿元和转移性收入595.93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47.04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76.0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51亿元,省补助计划单列市收入7.74亿元,下级上解收入226.51亿元,调入资金3.7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1.08亿元,上年结转收入50.3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1079.53亿元。 

      拟安排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7.2亿元,增长19.7%,主要是增加政府投资项目和市级新增事权的支出;加上预备费7亿元、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34.88亿元[15]、转移性支出600.45亿元,支出合计1079.53亿元。收支相抵,市级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基本支出为107.11亿元,按照政府经济分类科目,其中:机关工资福利支出40.14亿元,机关商品和服务支出8.16亿元,机关资本性支出0.16亿元,对事业单位经常性补助54.48亿元,对事业单位资本性补助0.66亿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3.51亿元。市对区县(市)转移支付支出299.75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21.0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78.7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达到73.7%。 

      市级收支具体安排情况为: 

  (1)主要收入情况。国内增值税35亿元,企业所得税23亿元,个人所得税1.3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7亿元;非税收入74.53亿元。金融业增值税等区代收的三税收入34.57亿元。市级分享税收收入88.3亿元。 

  图表9: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分享收入构成(单位:亿元) 

  (2)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农林水支出9.39亿元,增长14.6%;教育支出54.84亿元,增长8.5%;科学技术支出10.92亿元,增长43%,主要是增加甬江实验室投入;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0.68亿元,增长1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9.18亿元,增长1.9%;卫生健康支出21.87亿元,增长15.1%;节能环保支出5.41亿元,增长12.1%。 

  图表10: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单位:亿元) 

  3.市属相关开发园区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7.6亿元,增长9.8%;加上转移性收入52.62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5.23亿元,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19.09亿元[16],上级转移支付收入8.13亿元,调入资金0.09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2.27亿元,使用结转资金8.27亿元),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320.22亿元。 

  拟安排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4.98亿元,增长11.7%;加上预备费3.17亿元、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9.09亿元[17]、转移性支出42.98亿元,支出合计320.22亿元。收支相抵,市属相关开发园区一般公共预算保持平衡。 

  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在市人代会批准本预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结转支出;参照上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根据上述规定,2021年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47亿元,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21亿元。在市人代会批准预算后,将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四)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1.全市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81.53亿元,负增长13.9%,主要是预计我市土地市场逐步回归平稳,土地出让收入相应减少;加上政府专项债务收入90.97亿元[18]、转移性收入462.11亿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1.2亿元,调入资金8.8亿元,上年结转收入452.11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2134.61亿元。 

  拟安排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613.51亿元,负增长2.8%;调出资金37亿元;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16.16亿元[19];年终结转367.94亿元。 

  2.市级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070.85亿元,负增长1.8%;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90.97亿元、转移性收入184.85亿元(其中:上级转移收入1.2亿元,下级上解收入13.97亿元,调入资金5.07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64.61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1346.67亿元。 

  拟安排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12.1亿元,增长24.7%,主要是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等支出增加;市对区县(市)转移支付730.46亿元;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7.12亿元[20];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支出86.97亿元[21];年终结转100.02亿元。 

  3.市属相关开发园区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6亿元,负增长79%,主要是土地管理体制调整后,市属相关开发园区土地出让收入由市级集中收缴,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为补缴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25.08亿元、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4.68亿元[22]、上年结转49.97亿元、调入资金0.11亿元,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为192.44亿元。 

  拟安排市属相关开发园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83.39亿元,增长41.6%,主要是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增加;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7.68亿元[23];上解支出1.36亿元;结转下年0.01亿元。 

  (五)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7.92亿元,负增长22.8%,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上年企业利润减少较多,导致今年可上缴额减少(市级亦同);加上上年结转2.08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0.01亿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用资金为20.01亿元。拟安排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3.93亿元,增长18.8%;调出资金6.08亿元。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保持平衡。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1.82亿元,负增长25.6%;加上上年结转1.75亿元、上级转移支付收入0.01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用资金为13.58亿元。拟安排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02亿元,增长6.6%;调出资金3.55亿元;对区县(市)转移支付支出0.01亿元。收支相抵,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保持平衡。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09亿元,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 

  (六)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82.5亿元,同口径[24]增长16.1%,主要是上年实施的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到期不再执行(市级亦同);上年结转577.25亿元。拟安排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90.3亿元,增长4.3%;结转下年669.45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14.92亿元,同口径增长21.9%;上年结转366.56亿元。拟安排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59.51亿元,增长0.5%;结转下年421.97亿元。 

  市属相关开发园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5]3.11亿元,负增长1%;上年结转5.01亿元。拟安排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78亿元,增长26.7%,主要是增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清算支出;结转下年4.34亿元。 

  三、切实做好2021年预算执行工作 

  2021年,我们将更加注重以“政”领“财”,把握财政工作方向;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加强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精准有效,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更加注重节用裕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向内挖潜,协调推进财税改革与财政管理,更好履行财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职责使命。 

  (一)精准有效实施财政政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举措,加强涉企收费监管力度,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绩效,提早做好项目前期准备、评估遴选等工作,加快项目申报审批,避免“钱等项目”。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扩大中央直达资金范围,深入推进“智慧财政”建设,建立完善全覆盖、全链条的转移支付资金监控机制,实时记录和动态监控转移支付资金在基层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精准高效。 

  (二)规范预算收支执行管理,切实防范财政运行风险。严格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强化预算对执行的控制。落实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主体责任,推进部门下属单位的预决算公开。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抓实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切实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运行风险预警预测机制,持续充实社保风险准备“蓄水池”。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三保”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地位,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 

  (三)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效提升财政管理能力。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全面实施,落实市与区县(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六稳”“六保”能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健全同一领域不同渠道资金、财政拨款资金与非财政拨款资金、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的统筹机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深入挖潜。加快建设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探索实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化管理。 

  (四)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有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全面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加强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严格绩效目标管理,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财政监督,建立健全以政府财会监督为主导的体系框架,推动财会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全市财政预算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指导监督,虚心听取政协意见建议,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