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聚力增效“护航”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07日
2018年3月7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2017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低迷,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换档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和动力转换节点。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减轻企业负担
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扩张力度,突出标志就是更大力度减税降费。
“截至2017年年底,我省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68.7万户,当年为企业减税177.7亿元,累计435.5亿元。财政部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极大地减轻了企业和个人负担,也托起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罗建国告诉记者。
“2017年,我们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小企业和重点群体税收优惠政策,简并增值税税率,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56项和政府性基金2项,全年减税降费202亿元,减轻企业负担189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陈春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7年以来,财政部落实并完善营改増试点政策,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简并至三档,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继续实施2016年年底到期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等。
清理规范一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停征或免征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43项,降低7项收费标准;取消或减免5项政府性基金,降低2项征收标准。同时,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集中公布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实现全国“一张网”动态化管理。
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新增减税超过3800亿元,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一系列降费举措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6434亿元,2017年全年为企业减负10234亿元,超过此前国务院预估的10010亿元。
至此,本届政府5年间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3万亿元,而且减负力度逐年扩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营改增自2012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减税近2万亿元。2016年5月营改增全面推开后,也实现了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
适度扩大支出规模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在减税降费的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重要手段就是増支。近年来,中央财政重点从以下方面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各项改革顺利进行,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和民生改善。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初,预算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000亿元,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变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压减非刚性、非急需支出,提高支出精准度,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加大民生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具体表现在:
——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拨付专项奖补资金222亿元,支持钢铁、煤炭行业超额完成2017年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妥善安置分流职工;拨付资金支持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在商品房库存量大的地方积极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落实和完善债权转让核销等相关财税政策,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规范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短板领域投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突出绿色生态导向;支持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1200万亩,引导种植结构调整,促进耕地地力保护;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消化政策性粮棉油库存;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00个产粮大县,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大灾保险试点;推进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2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新增2165万亩。支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启动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有关税收政策试点,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大幅増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比上年增长30.3%,在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国约1.43亿义务教育学生获得免学杂费、免费教科书资助,1377万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 1400万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45元提高到50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了约5.5%。整合设立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强基本住房保障,支持棚户区改造开工609万套。推进生态环保建设,支持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开展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深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同时,依法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2017年全年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1.59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2017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63万亿元以内。在土地储备、政府收费公路领域发行专项债券。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严禁各种形式变相举债。
“在各项财政政策和其他调控政策的综合作用下,2017年我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持续向好,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上述负责人称。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聚力增效
2018年,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09年起代替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来,已有10个年头。今年的“积极”有何不同?如何理解“聚力增效”?
“积极财政政策把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在支出效益方面,怎么把钱花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需求侧转为供给侧,这就要求我国财政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在政策内容上,原有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侧重于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赤字以扩张性赤字为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更加侧重在收入方面减税降费,赤字更多体现为减收性赤字。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一是继续实施减税降费,降低市场主体负担。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去年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的基础上,今年将结合完善税制继续实施减税措施,同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二是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保持较高的支出力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压缩一般性支出,具体安排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支持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重点支持方面,主要有:
——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适度开大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的“前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处置隐性债务存量;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大投入,增量重点用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支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支持制造业优化升级,综合运用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建设,推动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服务升级”行动支持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做强。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用好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深入推进“僵尸企业”债务重组,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步伐;规范推进PPP,加强资本金管理,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切实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促进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促进“双创”升级。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政策,优化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环境。
——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激发发展新活力。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增加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重点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对发展薄弱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发挥优势、更好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支持教育发展,巩固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支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昌盛。
记者 李忠峰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