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16年部分省(区、市)财政预算报告汇编

安徽省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5日

  ——2016217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罗建国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安徽省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落实人大预算审查决议情况 

  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有关决议精神,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自觉接受人大和代表监督,不断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一)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制定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编制省级2016-2018年中期财政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按规定将部分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让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营改增纳税人由试点初期3.1万户扩大到15.9万户,累计为企业减税152亿元,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减轻煤炭企业负担1.1亿元。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的举债融资机制,成功发行政府债券1294.1亿元,每年节约融资成本70亿元以上。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同意,我省2015年末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5424.1亿元。截至2015年底,全省政府债务余额5107.2亿元,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全省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033个,涉及资金近110亿元,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事业运行提高效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以下法院、检察院18个试点单位财物纳入省级财政统一管理,支持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及养老保险、公务用车等改革的顺利推进,发挥了财税改革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二)切实提高财政配置效率优化企业税费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全年减免税费541.6亿元,增长16.2%。其中,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减免企业税收509.2亿元;严格落实普遍性降费政策,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为1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仅1项,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至2%,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生育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5%,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32.4亿元。发挥棚户区改造省级融资平台作用,争取国开行新增棚户区改造项目授信额度150亿元。采取注入资本金方式,撬动更多资金支持江北江南集中区、南北合作共建、郑蒲港和中新苏滁等园区发展。支持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支持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政策体系,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各级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公开向社会发布172PPP项目,总投资1773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积极推动预算公开透明。除涉密信息外,16个市、105个县(市、区)和111家省级预算单位全部公开了2015年政府、部门和三公经费预算,首次实现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公开政府和部门预算、按项目公开专项转移支付预算。从源头抓起,深入推进开门办预算,对省级30个部门申报的40个项目开展评审论证,涉及资金50亿元,评审范围由重点项目拓展到部门整体预算和支出政策。1674个县(市、区)同步开展预算评审,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预算评审。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覆盖省市县区,按经济科目编制部门决算试点范围继续扩大,推动预决算相互衔接。 

  (四)科学制定财政政策制度。坚持立法引领,认真宣传贯彻预算法,积极配合省人大修订《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做好《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安徽省民生工程管理和保障条例》和《安徽省会计管理条例》立法基础工作。树立法治思维,出台全面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实施意见,完善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建立通报约谈、内部问责及重要财政政策解读等工作机制,加快构建财政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简政放权,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意见,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下放项目和资金审批权,提升市县区财力统筹能力。实施精细管理,按照一个(类)专项、一个办法要求,出台省级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及社保、农业、科技、教育、经建、政法等领域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管理制度分领域、分层级、分项目全覆盖,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 

  (五)不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制定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意见,省级在部门自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选取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34个项目、3个部门整体支出及2项财政政策开展重点评价,涉及资金355亿元,评价结果作为2016年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出台省级预算绩效管理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暂行办法,对敬老院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项目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完善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累计纳入系统管理项目2.7万个,涉及资金209亿元,使财政扶持资金投向更加精准。在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中,我省分别获得全国第3名和第2名。 

  二、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012.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349.1亿元,增长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4.2亿元,增加235.7亿元,增长10.6%,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3179.1亿元,预算总收入5633.3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30.4亿元,比上年增加566.3亿元,增长12.1%,加: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309亿元,支出合计5539.4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93.9亿元。 

  省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8亿元,增长8.3%。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2969.8亿元,预算总收入3218.6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2.3亿元,增长6.7%。加:对市县区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2505.2亿元,支出合计3177.5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41.1亿元。 

  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7.9亿元,加上年结余、中央补助收入、专项债务收入等139.3亿元,预算总收入187.2亿元;预算支出58.3亿元,加补助市县区支出、调出资金等108.8亿元、结转下年20.1亿元,预算总支出187.2亿元。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15.8亿元;预算支出12.2亿元,结转下年3.6亿元,预算总支出15.8亿元。 

   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36.4亿元,加上年结余收入93.2亿元,预算总收入229.6亿元;预算支出118.5亿元,结转下年111.1亿元,预算总支出229.6亿元。 

  上述预算执行数字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变化。 

  (一)财政稳运行。坚持质量效益,依法强化收入管理,财政收支运行呈现总体平稳、质量提升、保障有力、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省财政收入突破4000亿元,增速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好于年初预期,高于全国增幅。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为73.3%,比上年同口径提高1.1个百分点,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坚持厉行节约,严控预算追加,做到无大事、要事、急事不追加。严控一般性支出,全省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16%,更多资金用于保障重点支出,科技、交通运输、城乡社区等经济发展类支出增长13.3%,教育、卫生、社保、农林水等社会事业类支出增长15.4%。区域财政整体向好,13个市财政收入超100亿元,64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10亿元。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三市九县和皖江示范区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9%10%10.4%,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支持稳增长。抓住重点,精准发力,加大有效投入,扩大有效需求,全力支持经济发展。争取中央财政基建投资159.6亿元,争取中央财政交通专项资金179.5亿元,筹集铁路建设专项资金36.5亿元,多渠道筹措120亿元推进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争取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1.6亿美元,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和秸秆发电,争取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外贸促进财政政策,健全出口退税机制,简化外贸补贴拨付流程,推进财政补贴属地办理,拨付5.1亿元兑现外贸补贴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奖补等政策,推动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推动调转促。聚焦打造新动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和区域经济支持力度,奋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突出扶持实体经济,继续安排31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1337亿元,担保放大倍数达3.9倍;在全国率先推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累计放款281.9亿元,受益企业5542户;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统筹安排10亿元,推动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调拨10亿元并引导市县区加大投入,对阶段性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过桥资金;创新政府采购信用融资担保机制,全年通过政采贷发放贷款2.7亿元,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功争取合肥、芜湖申报综合保税区获批。突出加大创新驱动,争取四项中关村税收优惠政策在合芜蚌试验区推广运用,支持合肥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建设,安排20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安排10亿元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支持设立总规模超过8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推动绿色发展,统筹安排15亿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设立12亿元环境保护及生态治理奖补资金,争取中央补助9亿元延续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推进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支持池州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铜陵节能减排综合示范试点,争取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优惠贷款2.6亿元,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促进城乡一体,全省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2.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8.3亿元,吸引社会资金65.3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一卡通发放涉农补贴214.2亿元,安排4.1亿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投入22.6亿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安排4.1亿元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合并试点。 

  (四)着力惠民生。坚持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全省民生支出4379亿元,增长13.8%,占全省财政支出的83.7%,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精心组织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民生工程资金726.5亿元,同口径增长12.1%,推动民生工程提标9项,调整优化内容24项。完善省人大、省政协巡视民生工程长效机制和民生工程特邀监督员制度,全面推行民生工程信息网上公示制度,增强民生工程科学性和透明度。推进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和管养,持久发挥工程效用。统筹安排26.9亿元,支持大别山片区、皖北连片特困等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开展光伏扶贫试点。投入846.9亿元,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资金整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投入86.3亿元,支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育、广电传媒事业发展。拨付就业专项资金23.9亿元,支持开发5.3万个公益性岗位,开展技能培训34.5万人;调剂省级失业保险2亿元用于充实创业贷款,发挥政策稳岗作用。拨付全省职工养老保险提标资金21.2亿元,拨付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标资金25.5亿元;推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净增利息收益8.2亿元。全面取消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人均35元提高到40元,建立村医执业风险防控分担机制,健全疾病应急救助机制。统筹安排64.5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于租赁补贴发放、公租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投入11.2亿元落实老字号群体生活补助政策,拨付56.4亿元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安排2.2亿元新建五保供养机构床位2万余张,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90.3万人次发放补助资金24亿元,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五)持续强管理。连续4年提前启动预算编制,打好预算编制工作提前量。调整完善省级预算供给政策和公用经费分档,健全预算编制标准体系。制定加强市县区预算编制工作指导意见,规范预算编制内容、格式、程序。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原则,建立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8个专项风险内部控制办法,努力实现财政管理走访巡查、内部控制、干部轮岗和制度规范四个全覆盖,健全财政业务内部制衡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动建立乡镇财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制度,推进乡镇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推动乡镇财政财务互审,强化基层财政建设。强化财政监督条例执行,开展盘活存量资金、预决算公开、涉农资金整治等专项检查,对575户企事业、社会团体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制定加强联系服务人大代表工作办法,健全依法接受人大监督机制。重视审计监督,逐条逐项梳理审计问题,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认真抓好财政及预算单位审计整改。同时,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与财政作风建设11个专题讲座,扎实推进三个专项行动。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深化预算部门会商工作,省级全年上门会商2662次。建立财政任务工作落实三查三单制度,健全省市县帮联工作机制,持续推进财政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驰而不息推进财政系统作风建设。 

  2015年,财政工作顺利收官,为财政十二五画上圆满句号。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应对经济新常态,落实财政政策新要求,锤炼干部队伍新作风,坚持质量和效益,统筹当前和长远,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提升财政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财政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时期,财政实力跨上新的台阶。在经济下行和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治税,全省财政收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2%,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5.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财政总量和财政质量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调控力明显增强,为加快安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政支撑。 

  十二五时期,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聚焦实体经济,安排98亿元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聚焦增加投入,争取国开行贷款额度1000余亿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破冰并取得实效。聚焦创新驱动,优化税制环境,积极支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调转促行动计划,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聚焦区域协调,财政区域政策覆盖全省,注重通过注资方式支持区域平台,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财政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民生支出累计1.8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5倍,有力促进了各项民生事业较快发展。累计实施43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覆盖范围扩大到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五有等重要方面,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低保、五保供养、企业养老金等保障标准连年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构建。 

  十二五时期,财政惠农成效更为明显。持续加大全省财政支农投入,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产城一体试点,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农业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现代农业加速推进,城乡发展更加均衡。 

  十二五时期,财税体制机制活力释放。预算体系更加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面覆盖,预算信息公开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实现预算一年、一年预算。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全面建立,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启动,五年累计减免税费超过190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统一规范透明,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 

  上述工作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和各位人大代表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十分严峻的困难。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与支出刚性矛盾加剧,财政平衡压力逐年加大;财政资金统筹难度加大,支出结构固化,财政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精准度还不高,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发挥还不够;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机制尚未建立,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推进;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局部地区债务风险显现,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和积极正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三、十三五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全省财政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促开放,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 

  十三五全省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健康十三五时期,全省财政收入与GDP增速保持同步。到2020年,财政收支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人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稳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发展、保障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政府预算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更加规范,税收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更加合理,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 

  3.法治财政建设深入推进。到2020年,建成完备的财政制度规范机制、高效的财政运行实施机制、严密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有力的法治财政保障机制,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的财政法治体系,实现财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实现财政工作在宪法和财政法律制度基础上规范运行。 

  4.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协调。到2020年,力争县均财政收入超过25亿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发展更加协调。财政支持区域发展政策更加科学,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区域更好发展,成为推动全省财政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围绕上述目标,十三五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坚持优化供给,支持经济稳定发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转方式、调结构、管长远,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围绕落实调转促行动计划,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完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财税政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采取有力财政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加大皖北地区、大别山区等地区倾斜支持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4.坚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完善财政民生投入机制,继续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基本民生问题;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5.坚持深化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机制。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法治财政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设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税体制机制。 

  四、2016年省级预算安排和重点工作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全省财政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财政支出刚性增强,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市县区预算汇编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财税政策变化情况,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期增长8.5%左右。 

  2016年省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调转促行动计划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2016年省级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保重点。优先保基本民生支出、保重大项目建设、保重要政策落地,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控一般。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要求,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统筹。统筹财政资金资源使用,统筹政府预算体系衔接,统筹年度之间财力平衡,统筹省与市县区分配关系。提绩效。确立预算资金突出绩效、财政政策体现绩效、债务管控提升绩效的工作导向,优化预算资源配置效益与效率。 

  2016年省级预算按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编制。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6亿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安排支出538.1亿元。政府性基金本年收入预算41.7亿元,本年安排支出37.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本年收入预算15.2亿元,本年安排支出1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本年收入预算228.6亿元,本年安排支出218.9亿元。具体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 

  省级收入预算安排情况。省级预算收入250.6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0.7%,其中:增值税5.4亿元、营业税16亿元、企业所得税113亿元、个人所得税22.1亿元、耕地占用税15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等2.3亿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0.3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9.4亿元、罚没收入0.7亿元、专项收入44.1亿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1.2亿元、其他收入1.1亿元。 

  省级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根据现行财政体制,2016年省级预算可用财力为538.1亿元,增长6.7%。其中:基本支出预算149.9亿元,同比增长5.7%;项目支出预算388.2亿元,同比增长7.1% 

  省级预算收入250.6亿元,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2196.3亿元,省级预算总收入2446.9亿元。省级预算支出538.1亿元,减省级预算提前下达市县区转移支付46.5亿元,加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列入省级预算268.5亿元,省级预算支出合计760.1亿元。加对市县区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1686.8亿元,省级预算总支出2446.9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6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41.7亿元,加上年结余收入20.1亿元,收入合计安排61.8亿元。支出安排61.8亿元,其中:本年支出37.4亿元,调出资金1.6亿元,结转下年22.8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16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5.2亿元,与上年执行数相比,同口径增加0.6亿元,增长4.1%。其中:利润收入10.4亿元,同口径增加2.5亿元;股利、股息收入4.8亿元,同口径减少1.9亿元(主要是海螺集团预计股利分红减少),加上年结转3.6亿元,收入合计18.8亿元。 

  支出相应安排18.8亿元,其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2亿元,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13.2亿元、金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其他支出0.8亿元、调出资金2.8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16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本年收入预算安排228.6亿元,较上年增长67.6%(主要是新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上年结余收入111.1亿元,收入合计安排339.7亿元。支出安排339.7亿元,其中:本年支出218.9亿元,结转下年120.8亿元。 

  2016年,我们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做好债务融资。积极争取新增债券额度,支持各地融资需求;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实现2016年到期政府债务置换全覆盖,为市县区腾出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二是落实减税降费。落实营改增,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扩大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免征范围,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完善涉企收费清单,落实社会保险降费政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三是盘活财政存量。按规定将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建立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执行进度较慢的项目预算,加大统筹调整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的力度。建立库款余额与转移支付挂钩机制。四是创新支持方式。建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会事业的激励机制,推进PPP模式。支持产业基金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继续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续贷过桥等政策,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推进“4321”政银担合作机制,为小微企业引入更多金融活水。二是支持国企国资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支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混合所有制发展;重点支持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支持三去一降一补。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政策,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全省经济供给质量效益。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和依法处置的要求,支持企业处置不良资产、吸引失业人员再就业、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引导企业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调整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实施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四是支持优化消费环境。支持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支持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流通体系和城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试点建设,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完善财政消费引导政策,支持推动居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扩大消费需求。五是支持扩大开放合作。支持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和增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支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支持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和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外贸优进优出 

  ——进一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我省产业发展基金做强做大,撬动社会资本为我省调转促行动计划提供支撑。二是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大财政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采取贷款贴息、设备补助、首台套补助、购买诊断服务等方式,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支持传统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围绕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支持发展品牌经济。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支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支农资金结构,全面推开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支持国有林场和农垦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体系,支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立财政科技资金分类扶持管理机制。六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对皖江示范区、皖北地区发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推进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大黄山国家公园等战略平台建设,形成多级支撑、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按照一尊重、五统筹要求,支持省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 

  ——进一步提升民生改善的获得感。一是保障群众基本民生。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精准帮扶,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启动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支持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工程,继续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整治,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二是创新民生投入管理。推动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整合统筹,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模式,拉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引入市场化经营模式,盘活资产资金资源。三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优先用于脱贫攻坚。通过产业支持、光伏扶贫、道路提升、易地搬迁、办学条件改善、就业培训服务、社会保障兜底等方式,支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新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发挥扶贫政策、项目、资金、资源统筹合力。四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落实中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贯彻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坚持精算平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医保筹资机制改革,推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持续推进预算信息公开,积极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和财政政策公开。积极盘活政府资产资源。推进中期财政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编制。健全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推进政府债务公开工作,加大对市县区政府债务风险化解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二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按照国家部署,做好营改增改革。积极做好资源税、消费税等其他税制改革,落实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制环境。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界定,巩固提升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支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农村综合改革、金融改革等有关保障措施,继续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改革工作。 

  ——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强化财政收支预期管理。坚持依法理财治税,保持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做到有质量可持续,细化预算编制,健全基本支出标准,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加快预算执行。二是强化财政资金运行管理。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围绕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严控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规范财政资金分配,严格财政资金监管,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三是强化财政服务效能。加强财政党建工作和财政业务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加强财政自身建设,健全常态化财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机制。加强财政反腐倡廉工作,加强系统作风建设,推进财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作风清单建设,进一步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四是强化财经纪律约束。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严格落实人大各项决议决定要求,完善人大代表议案办理机制。积极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自觉接受和全力支持审计监督。严格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各类行为,牢牢守住资金安全的底线,大力推进法治财政建设。 

  各位代表! 

  2016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的依法监督下,我们将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奋力争当四个自觉模范,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