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媒体报道

G20中国年:“把脉”世界经济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3日

2016年3月1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2月27日,由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的2016年首次G20(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上海闭幕。

  本次会议上,G20各方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投资和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架构、金融部门改革、国际税收、气候资金等传统议题,以及绿色金融和反恐融资等新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并通过了会议联合公报。

  从这份长达5000余字的联合公报中可以发现,此次G20提振世界的诸多措施不同于以往更具“西医”风格的药方,而颇有注重“综合调理”“标本兼治”的“中医”风格。

  多种政策工具提振世界经济  

  虽然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但会议认为,近期市场波动的程度并未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将继续温和扩张,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

  为实现提振全球增长的共同目标,会议认为,要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等各种政策工具,来应对风险、增强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增长。

  各方将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以促进增长、创造就业和提振市场信心,同时增强经济韧性,确保债务占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续水平,并将尽可能采取增长友好型的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包括将支出优先用于支持高质量的投资。

  会议重申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相辅相成的作用,为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提供支持。加快结构性改革将提升中期潜在增长,并使经济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和韧性。

  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  

  此次会议上,“结构性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会各方认为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中长期挑战的根本手段,结构性改革在提高生产率和潜在产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会后的主席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此次会议上,G20国家甚至达成了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并同意制定一些监测框架,即“将进一步加强结构性改革议程,包括提出一系列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指导原则,为G20各成员推进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并将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在考虑国情多样性的同时,更好地评估和监测各成员结构性改革进展及其是否足以应对结构性挑战”。

  楼继伟表示:“结构性改革有短期见效的,还有中长期见效的,有带有扩张性即促增长效果的,还有短期带有紧缩性效果但长远会有扩张效果的。从中国经验来看,在实施结构性改革时,要分析当前的形势,采取措施,注重长短期措施的搭配。”

   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  

  会议期间,绿色金融和气候变化资金成为会议重点讨论的两个新议题之一,另一个则是反恐融资。

  认识到环境挑战的紧迫性和动员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会议决定建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要求研究小组识别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制和市场障碍,根据各国经验,研究如何提高金融体系动员私人资本进行绿色投资的能力。研究小组将与其他G20工作组、其他外部倡议以及私人部门加强协作,并有望在今年7月提交一份综合报告。

  同时,楼继伟介绍,会议对通过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表示欢迎,期待发达国家继续履行已有义务,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继续推进国际税收合作进程  

  税收政策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的改善,对于促进国际税收体系的公平和现代化至关重要。

  会议决定,将广泛、持续、有效地落实G20/OECD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项目,继续监测并应对BEPS相关问题,确保税收公平和平等竞争。

  为确保全球统一行动,会议核准了OECD提议的关于全球落实BEPS项目的包容性框架,并鼓励所有承诺落实BEPS项目的感兴趣的相关非G20成员和辖区,包括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该框架。

  会议重申,号召所有国家加入 《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并期待全球税收论坛的进展报告。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将通过建立一个国际税收政策研究中心以做出自身贡献,目的是进行国际税收政策研究和设计,并向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技术援助。而在今年7月召开的G20国际税收高层研讨会上,各方还将深入探讨相关问题。

  增强SDR作用  

  此次会议公报中提到的“IMF完成了2015年特别提款权(SDR)定值方法审查,支持就研究可能扩大SDR的使用以及本币债券市场开展进一步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对此,楼继伟回应,SDR应该更多地作为定价工具,若要实质性地使用,可能需要最后将其拆分为若干种货币进行结算。使用中对美元来说会产生汇率风险,但对一篮子货币来说反而没有风险,这应由各自做出判断。所以,首先应该推动它作为计价工具,而在使用方面,各国、各商业实体应自己做出风险判断。总之,这是各国都欢迎的。

作者:张瑶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