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部分省市预算报告汇编

关于大连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06日

  ——2011年1月11日在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大连市财政局局长  毛岩亮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大连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支规模再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以下简称财政收入)完成500.83亿元(快报数,下同),比2009年实际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5.1%,完成预算的108.8%,其中,税收收入398.56亿元,增长25.2%;非税收入102.27亿元,增长24.9%。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以下简称财政支出)完成611.44亿元,增长29.8%。

  全市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市财政收入500.8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2.00亿元、中央对我市的税收净返还11.99亿元、执行中上级专项拨款和调入资金90.69亿元,扣除对口支援上解资金4.00亿元后,2010年预算执行的总财力为611.51亿元,与全市财政支出611.44亿元相比,当年实现财政净结余0.07亿元。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财政收入186.03亿元,增长17.3%,完成预算的111.8%。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157.53亿元,增长20.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税收增收的主导力量,共增收 22.84亿元,占市本级全部税收增量的86.2%,带动税收增长了17.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28.50亿元,增长3.6%,占市本级财政收入比重为15.3%,比2009年降低了2.1个百分点。

  市本级财政支出257.18亿元,增长28.4%。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

  教育支出18.69亿元,增长25.3%;科学技术支出7.63亿元,增长46.2%;农林水事务支出21.85亿元,增长28.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0.35亿元,增长27.1%;医疗卫生支出13.99亿元,增长10.1%,增幅不高的原因主要是2009年拨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一次性补助资金1.44亿元,垫高了支出基数(如剔除2009年不可比因素,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1.2%)。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38亿元,增长17.8%;环境保护支出9.20亿元,增长45.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23亿元,增长15.8%;公共安全支出16.52亿元,增长32.8%。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07亿元,增长15.9%;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1.12亿元,增长63.6%,主要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海上污染处置等支出较多;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1.31亿元,增长33.1%;交通运输支出14.59亿元,增长65.4%,主要是为缓解市公交集团经营压力,在不加重市民负担的基础上,增加了公交集团的运营补贴。

  住房保障支出6.33亿元,增长18.6%;偿债资金支出7.65亿元,增长40.9%。

  市本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财政收入186.0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2.00亿元、中央对我市的税收净返还11.99亿元、执行中上级专项拨款和调入资金以及县区上解资金101.57亿元,扣除对县区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52.80亿元以及对口支援上解资金1.58亿元后,2010年预算执行的总财力为257.21亿元,与市本级财政支出257.18亿元相比,当年实现财政净结余0.03亿元。

  (三)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加强收入征管,财力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上下抢抓加快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双重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和“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加强税费征管,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加强重点项目监控,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顺利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2.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市政府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统筹政府财力资源,整合专项资金,积极支持了大连地铁、大伙房输水应急入连、202路轨道延伸线、丹大快速铁路、市内道路桥梁改扩建、城市煤气管网和供水管网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在市本级财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融资方案,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积极配合财政部成功发行了12亿元大连市地方政府债券,增强了市政府安排中央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

  二是支持扩大出口和消费。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支持办理出口退税121.43亿元,比2009年增加8.18亿元。充分运用国家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市财政统筹安排资金2.90亿元,支持全市3000多户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稳定了外部需求。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市财政拨付资金1.97亿元,带动家电和汽车摩托车消费约18亿元,进一步释放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

  三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财政安排资金2.68亿元,对瓦轴集团轴承改造、重工·起重集团风电齿轮箱扩能、一重核电项目融资、固特异搬迁等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全市200余户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了补助,支持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海外并购科技型企业等工作。市财政安排3亿元中小企业创业发展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安排资金推进节能减排,完成拆炉并网197万平方米, 对100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了补助。

  3.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三农”支出57.35亿元,增长28.3%,其中,市本级37.11亿元,增长27.3%。继续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4.37亿元,在此基础上增加安排0.28亿元,用于全市25个水源地乡镇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市财政拨付支农资金21.85亿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继续落实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扩大了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范围。加大整村扶贫开发力度,全市31个低收入村4117户农户直接受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01项,沼气工程5381个。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市财政筹集资金1.34亿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0.8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支出228.52亿元,增长23.3%,其中,市本级99.91亿元,增长24.6%。

  教育事业方面。全市财政拨付资金2.03亿元,继续贯彻农村义务教育“两免”和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扶困助学体系,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扩大了普通高中助学金资助范围,并提高了普通高中和高校助学金资助标准,全市11.7万名困难学生直接受益。安排资金,支持新建19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教师培训、校园安全、高中课改等工作,支持市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扶持了大连大学人才引进和重点学科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最低筹资标准由年人均140元提高至16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由年人均120元提高至135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并提高了财政补助标准和参保对象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了补偿。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年的标准,全市财政拨付资金0.92亿元,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社会保障事业方面。继续落实国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将养老金月人均标准提高了120元。建立了城镇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市4.5万名老年居民纳入了保障范围。完善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了240元/年和200元/年,并相应提高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的补助标准。全市财政拨付资金0.54亿元,对城乡困难居民就医、突发灾害等进行了临时救助,向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发放了价格临时补贴。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全市财政拨付就业补助资金9.43亿元,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市财政安排资金9.23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了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和廉租住房补贴,支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500套。

  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全市财政拨付资金4.20亿元,继续实施了市直专业艺术团体演出补贴、拔尖人才岗位津贴、优秀剧(节)目创作奖励等政策,广泛开展了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和农家书屋建设等工作,支持报业集团改革,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为全市3.17万人提供了奖扶资金。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青少年绿茵工程和社区体育活动室建设,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

  政策性补贴方面。继续做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补贴资金兑付工作,市财政拨付资金4.44亿元,重点用于补助渔业、城市公交企业、城市出租车及岛际、农村水路客运经营。开展了公用企业经营状况的调研,市财政筹集资金8.88亿元,补助煤气、自来水、城市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企业,确保公共事业正常运转。全面落实粮油、肉类、农药、化肥等重要物资的储备机制,确保各类储备物资实物充足、轮换及时。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财政工作任务。 

  政府财力规模迅速扩大,财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704.2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倍,年均递增27.0%;财政支出累计完成2103.7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7倍,年均递增24.1%。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7.0%提高到2010年的9.7%,上升了2.7个百分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保持社会稳定、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显著增强。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投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支出累计达801.62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38.1%,年均递增24.7%。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奖助学体系逐步完善。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城乡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80万人。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保障待遇不断提高。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依法理财水平显著提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了基本支出标准和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公务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清理了1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现有收费项目全部实行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继续扩大,采购行为不断规范。加大了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我市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我市抢抓历史机遇、加快率先全面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也为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市财政收入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财力还不够宽裕;对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尚需完善,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虽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财政工作仍将面临较多困难。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多年积蓄的能量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加快我市实现率先全面振兴和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步伐,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1年预算安排及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综合考虑财政收支增减因素,我们编制了2011年预算:

  (一)地方财政一般收支预算

  1.全市地方财政一般收支预算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76.0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5.0%,其中,税收收入461.33亿元,增长15.7%;非税收入114.67亿元,增长12.1%。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618.50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0.8%。

  全市财政收支的平衡情况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6.00亿元,加上中央对我市的税收净返还6.15亿元、中央和省提前告知专项补助38.36亿元,扣除对口支援上解资金2.01亿元,当年预算的总财力为618.50亿元,与安排的财政支出618.50亿元相等,做到了收支平衡。

  2.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收支预算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06.5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0%,其中,税收收入181.30亿元,增长15.1%;非税收入25.20亿元,下降11.6%,主要是考虑非税收入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联,且2010年路产赔偿、出租车经营权转让等一次性收入入库较多。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0.7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3.0%(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国家提高预算编制完整性的要求,自2011年起,中央和省提前告知补助数全部编入了地方预算。另外,由于2011年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额度不定,上年支出预算仍为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数)。

  市本级支出预算中,教育、农业、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明显高于市本级财政收入增幅;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支出增长较大;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支持节能减排的要求,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等支出都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继续保持政府基本建设资金规模;按照偿债需要,增加安排偿债资金。具体情况是:

  基本建设资金安排24.00亿元,与上年持平(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政府收支科目改革要求,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已经取消,根据资金使用方向,在相关科目中反映;对暂不能落实到具体部门的,年初预算暂在“其他支出”中反映,执行中根据项目性质在相关科目中列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23亿元,增长10.1%。主要是按照现行政策,安排了党政机关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基本运转性支出。

  公共安全支出16.25亿元,增长26.4%。落实国家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要求,继续安排地方配套资金。

  教育支出18.25亿元,增长20.6%。在继续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两免”和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普通高中政府助学金标准,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

  科学技术支出4.86亿元,增长21.2%;农林水事务支出10.86亿元,增长15.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15亿元,增长114.6%。增幅较高的原因主要是中央和省提前告知的专项补助比上年增加了21.92亿元。

  医疗卫生支出13.63亿元,增长16.1%。主要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安排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市级以上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公立医院发展等资金。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37亿元,增长42.5%。主要是用于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2151工程、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支持宣传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2.23亿元,增长20.2%;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4.93亿元,增长40.2%,增幅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包含了中央和省提前告知的专项补助。

  节能环保支出4.29亿元,增长16.6%。继续安排污水处理厂运营补贴资金,加大环保治理项目投入力度。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97亿元,增长25.9%。继续安排城市维护性支出以及自来水公司亏损补贴资金,增加安排煤气公司补贴资金。

  交通运输支出7.25亿元,增长156.9%。增幅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增加安排了市公交集团综合补助资金,以及包含了中央和省提前告知的专项补助。

  住房保障支出6.88亿元,增长104.2%。主要是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

  根据央行连续两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的情况,安排偿债资金14.00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

  预备费6.6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0%,符合《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其他支出26.65亿元,下降11.0%。

  市本级财政收支的平衡情况是:市本级财政收入206.50亿元,加上中央对我市的税收净返还6.15亿元、中央和省提前告知专项补助34.74亿元,扣除对县区的净补助25.88亿元和对口支援上解资金0.76亿元后,当年预算的总财力为220.75亿元,与安排的市本级财政支出220.75亿元相等,做到了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根据“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1.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875.38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875.38亿元,收支平衡。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07.40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380.00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5.00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0.00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2.30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1.50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4.14亿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20亿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2.26亿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07.40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380.00亿元,主要用于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土地储备贷款本息偿付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5.00亿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设施农业等项目支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10.00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修建等项目支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2.30亿元,主要用于重点水利工程修建和维护等项目支出;彩票公益金支出1.50亿元,主要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支出;地方教育附加支出4.14亿元,主要用于企业分离学校办学补助支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2.20亿元,主要用于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等项目支出;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2.26亿元。

  (三)确保完成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1.科学组织收入,扩大财力规模。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加大税收稽查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方式,逐步将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国有资产出租、置换等收入纳入财政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预算安排,提高政府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

  2. 深入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合理确定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投入,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稳步增长。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节作用,支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和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3.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筹资标准提高至年人均230元,其中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年人均200元;按照人均25元/年的标准,建立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廉租住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旧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4.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财政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增加防灾减灾投入,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利、交通、污染治理等条件。支持全市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积极稳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5.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的动态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加快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监督。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2011年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预算收支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