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部分省市预算报告汇编

关于重庆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06日

重庆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全市财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市重大决策部署,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全市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 1303亿元,完成1990.6亿元,增长70.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18.3亿元(含国资经营预算,下同),增长49.4%;基金预算收入完成972.3亿元,增长100.9%。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990.6亿元,加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1384.1亿元,减上解中央20.1亿元后,全市支出预算由年初1739亿元变动为3354.6亿元,实际完成2749.5亿元,增长48.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71亿元,增长29.1%;基金预算支出完成978.5亿元,增长100.5%。当年收支平衡。
  (二)市级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10年市级收入预算298.5亿元,完成431.7亿元,增长60.5%。支出年初预算331.9亿元,加执行中增加的中央补助等转移性收入427.1亿元、当年超收133.2亿元、上年结转191.2亿元,减执行中增加补助区县等转移性支出291.5亿元,支出预算变动为791.9亿元,实际完成534.4亿元,增长25.1%。当年收支平衡。
  基金预算。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10年市级收入预算297.2亿元,完成533.1亿元,增长79.1%。支出年初预算212.2亿元,加执行中增加的中央补助等转移性收入37.7亿元、当年超收235.9亿元、上年结转76.6亿元,支出预算变动为562.4亿元,实际完成498.9亿元,增长92.3%。
  一般预算超收133.2亿元中,税收超收34.8亿元,主要用于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落实民生项目等;非税超收98.4亿元,主要用于注入国有集团资本金、支持轨道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基金超收235.9亿元,主要用于补偿征地成本、补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支持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等。
  (三)预算执行特点
  第一,财经互促互动,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招商引资与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全市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工业快速增长,投资有效拉动,城乡消费活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电子信息、汽车、金融和房地产等支柱产业迅猛发展,企业效益大幅回升,带动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分别增长30.7%、25.3%、79.3%、61.4%,同时,通过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加强调控,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强劲增长。一是优化财税环境。税收减免120亿元,落实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减免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中央政策。出口退税45.5亿元,支持汽摩、机电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继续缓降社保缴费费率,减轻企业负担32.6亿元。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安排121.7亿元,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补助、项目资助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调拨6亿元,支持完成1003户高危行业“四小”企业关闭任务。三是支持内陆开放。筹措65.6亿元,加快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微电园、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安排4.3亿元,支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鼓励发展服务外包,扶持出口基地建设,帮助企业“走出去”,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四是促进投资消费。争取中央扩大内需资金99亿元,落实地方政府债券和配套资金63亿元,引进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优惠贷款3.5亿美元,推动水利、轻轨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次级河流整治等公益项目建设。安排18.9亿元,落实家电汽摩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支持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城乡消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和财税征管措施的有效落实,推动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国第2位,“两翼”增速连续11个月超过“一圈”,均衡性增强。
  第二,积极筹措资金,重大决策部署切实保障。
  围绕贯彻市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安排资金,加大保障力度,重大决策部署的投入全部落实到位。一是支持“五个重庆”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关于“五个重庆”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年财政资金投入达到458亿元。安排144亿元推进宜居重庆建设,重点支持主干道和建筑立面整治,城中村、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农村集镇建设,以及地灾防治、环境保护和市政设施建设等。筹措109亿元推进畅通重庆建设,重点支持高速公路、铁路、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交票制改革。筹措68亿元推进森林重庆建设,重点支持长江两岸绿化造林、退耕还林、林权确权颁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提标以及园博园建设等。安排98亿元推进健康重庆建设,重点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大公共卫生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前建成1000块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等。安排39亿元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点支持打黑除恶、反恐应急和维稳息访等职能履行,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体系拓展,以及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升等。二是保障重点民生工程。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全年“民生十条”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安排51.8亿元保障公租房启动建设,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筹措28.7亿元,补助农业良繁体系建设,实施疫病防控,开展农技培训,给予贷款贴息,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安排47.4亿元,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安排14.6亿元,支持交巡警合一改革,建成300个交巡警平台,建立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保长效机制。筹措23.5亿元,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区县扩大到30个。筹措29.8亿元,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农转非及超龄人员养老金待遇。落实22.9亿元,关爱留守儿童,改善寄宿制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食宿条件,实施学生免费饮用奶计划和农村贫困学生免费爱心午餐。筹措54.3亿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安排23.3亿元,支持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免费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改扩建,以及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等。落实3亿元,扶持发展10000户微型企业。安排18亿元,提高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比例,扩大就业扶持范围,完善创业就业激励机制。安排30.2亿元,进一步推动大下访,化解信访疑难问题。三是推动区县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全年“三农”投入417亿元,增长32.4%,确保“三个明显高于”和教育、文化、卫生新增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发放38亿元,兑现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拨付96.5亿元,加快骨干水源、农村公路、沼气、便道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安排17.4亿元,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粮油、蔬菜、柑橘、畜禽等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落实扶贫资金12.5亿元,增长38.9%,主要用于贫困区县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整村脱贫和贫困村村级互助金试点。全年市对区县各项补助总额达到771亿元,一般预算补助占区县支出的比例超过55%。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支持万州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落实区域性中心城市补助3.1亿元,拨付31个远郊区县社会事业发展资金9.3亿元。将108个市级中心镇建设补助标准由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筹措5亿元,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村均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3.9万元,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安排1亿元,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加快乡镇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注重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撑。
  着眼缩小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教育方面。全市教育支出242.1亿元,增长26.3%。筹措30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安排34亿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筹措21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10.4亿元,建立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安排5亿元,提高高校生均综合定额和助学金补助标准,改善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将市级教育收费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是科技方面。全市科技支出17.3亿元,增长18.7%,其中,市级应研资金投入按照《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规定保障到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改善科研院所条件,促进科技普及。继续落实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设立科技担保公司,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奖补机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文化方面。贯彻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部署,全市文化支出23.7亿元,增长24.4%。支持“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户户有电视”攻坚行动,满足边远、贫困农村家庭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安排1.6亿元,支持社区文化中心改善服务条件,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推动6个专业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继续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保障公益性文化场馆正常运转。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人文社科研究、“唱读讲传”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四是社会救助方面。全年投入36.6亿元,增长18.4%。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360元、200元。福利机构供养孤残儿童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700元,将散居孤残儿童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安排3亿元,推动儿童福利机构示范项目“爱心庄园”建设。市级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建立城乡困难群众节假日送温暖长效机制。积极应对物价上涨,对农村五保户、在校学生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建立道路救助基金,解决交通事故受害人抢救费用垫付问题。
  第四,坚持科学理财,服务发展得到有效落实。
  在全市积极贯彻加快内陆开放、建设“五个重庆”和落实“民生十条”的新形势下,财政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全市财政从资金的筹措、分配和管理着手,保障了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一是科学筹措。坚持依法征管,抓好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协同配合,全年争取中央补助852亿元,占全市总财力的30%。注重与国有投资集团联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一般预算主要用于民生腾出财力空间。二是合理分配。按照“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思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法定和重点支出。坚持市与区县25:75分配格局,财力进一步向区县下沉。将全市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继续实行市级机关公用经费零增长,全年节约1.3亿元全部用于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民生支出。三是严格管理。依法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和支出均衡性。统筹使用结转资金,提前分配半年超收。严格财政监督,规范公益资产管理。按照“消除乡镇债务、控制区县债务、优化市级债务”总体思路,建立债务预警机制,清理规范融资平台,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五年,也是财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财经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财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在统筹财经关系中壮大财力,在优化支出结构中改善民生,在积极稳妥运作中保障重点建设,在完善体制政策中助推区县发展,圆满完成了财政工作目标任务。
  五年来,财政状况明显改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从395亿元增加到1990.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4倍,一般预算收入从256.8亿元增加到1018.3亿元,翻了两番,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收入目标任务。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从625.4亿元增加到2749.5亿元,增长3.4倍,一般预算支出从487.4亿元增加到1771亿元,增长2.6倍。财政收入状况改善,为保障全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调控职能积极发挥,支持经济富有成效。财政投入1000亿元,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和财政扶持政策,通过适应性调控措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帮助企业“过冬”,促进投资增长,刺激城乡消费,助推内陆开放,支持园区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年来,民生投入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形成。全市财政民生支出从226亿元增加到917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超过2700亿元,全市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机制得到稳固,多渠道的民生投入格局开始形成,涉农直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三农”扶助政策更趋完善、有效落实,就业、教育、社保、卫生、住房和环保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更重公平、覆盖城乡,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五年来,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区县发展动力增强。坚持财力下沉,实行分类扶持,全市一般预算75%以上用于区县,市对区县财政补助从223亿元增加到771亿元,五年累计补助2581亿元,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人均财力从2.8万元提高到7.7万元,18个贫困区县的人均财力从2.5万元提高到6.9万元,区县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缩小。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的区县从“十五”末的1个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9个,区县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五年来,理财能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实现突破。以理财观念创新引领财政工作突破,政府财力构建新格局,一般预算、政府基金、国资经营收益和中央补助相辅相成、互促共进,“3+1”的财力结构模式初步形成;科学理财迈上新台阶,实行分年预算提前调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动态平衡、滚动平衡的资金运作模式基本建立;财政管理开创新局面,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巩固深化,财政投资评审、预算会审和涉农资金竞争立项等制度不断完善,预算公开、会计基础管理、转变乡镇财政职能等工作稳步推进,既规范运行又注重效率的财政管理模式日益稳固。
  尽管“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还面临一些长期性挑战和困难: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资金平衡压力较大;区县间财力均衡性有待提高,财政总体实力仍需增强;资金使用绩效亟待提升,风险防控机制还需完善。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时期应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预算草案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预计全市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向好。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及对全市财经形势的预判,201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市重大决策部署,按照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要求,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财政为首要,以提速“五个重庆”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以助推统筹城乡改革、支持区县振兴为突破,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为保障,积极稳妥,有保有压,统筹兼顾,依法理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财力支撑。2011年预算拟作如下安排: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130亿元,增长15%。加中央补助收入减上解中央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的财力为1644亿元。支出相应安排1644亿元。
  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970亿元,支出相应安排970亿元。
  (二)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459.5亿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278.4亿元,增长15%;非税收入181.1亿元,增长15%。加转移性收入555.9亿元,收入总计1015.4亿元。收入总计减上解中央21.5亿元,补助区县 504.3亿元,本级支出拟安排489.6亿元,增长25.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5.1亿元,增长11.3%;公共安全支出32.1亿元,增长19.7%;教育支出47.1亿元,增长26.1%;科学技术支出7亿元,增长33%;文化体育支出5.2亿元,增长2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9亿元,增长31.8%;医疗卫生支出9.9亿元,增长22%;节能环保支出13.8亿元,增长23.3%;城乡社区和国土资源等事务支出92.9亿元,增长27.8%;农林水事务支出23.4亿元,增长26.7%;交通运输支出31.2亿元,增长28.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3.4亿元,增长25.6%;政策性扶持和住房等重点建设支出72.7亿元,增长21.7%;预备费4.9亿元,占当年一般预算支出的1%。上述支出预算确保了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政法维稳等法定和重点支出需要。
  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535亿元。补助区县土地出让金等120亿元后,本级支出拟安排415亿元,其中:城乡社区和国土资源等事务支出390.2亿元,交通运输支出等24.8亿元。
  (三)支出安排重点
  安排133亿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落实西部大开发、出口退税等政策,打造良好财税环境;支持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开发建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区县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支持打造内陆地区金融中心,扶持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及要素市场建设;加大对微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支持力度;增加市级应研资金和知识产权保护投入;鼓励重点项目节能技改、落后产能淘汰及污染企业环保搬迁。
  安排425亿元提升城市综合品质。主要是支持万利、黔恩等高速公路和渝黔新线、渝万客专等铁路开工,轻轨一、三号线一期通车,以及机场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打造西部交通枢纽;优化主城及外环线网,加快换乘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方便市民出行;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促进长江两岸森林绿化和次级河流整治;深化排污权交易,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支持完成主城干道、城中村和老旧居住区综合整治改造,加快主城“两江四岸”风貌建设,美化人居环境。
  安排151亿元扩大城乡消费需求。主要是支持蔬菜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建设,落实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加快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营销,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增加粮油、电煤等重要物资储备,保障市场供应及物价基本稳定;兑现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活跃城乡市场;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及巴渝新居建设,支持聚居区规划及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扩大扶贫连片开发和贫困村互助金试点,加快推进整村脱贫。
  安排140亿元推动社会事业进步。主要是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及贫困学生营养计划财政奖补;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改善;健全普通高中、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高校生均定额标准;建立高校债务化解奖补机制;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和教师培训;增加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及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抗战遗址保护和抗战文化研究;探索建立基层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加快文化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竞技体育保障水平。
  安排180亿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前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区县全覆盖,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拓展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扩大市级医保统筹区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就业扶持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保障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探索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落实城乡低保、低收入群体及民政优抚对象生活补助。
  安排372亿元支持区域加快发展。主要是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支持“一圈”做强园区经济,增强领跑带动力;落实库区财政扶持政策,为三峡后续规划启动奠定基础;增加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速;加大专项扶持力度,支持万州、涪陵、黔江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调整、基础设施完善及重点产业布局;落实远郊区县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和市级中心镇、重点示范镇补助,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联结城乡功能;加大对贫困区县和革命老区扶持力度,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落实村干部补贴政策,确保村级组织有效运转。
  安排127亿元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确保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依法履行职能,推动立法、监督及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和对外交流投入,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巩固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增强装备及办案能力;支持新建200个交巡警平台和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建设;加强食品卫生检测和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治理;落实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财政补助;继续支持大下访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保障反恐和应急救援装备投入。坚持勤俭办事业,继续实行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零增长。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对“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财政将围绕全市重大决策部署,科学谋划,主动服务,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