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05日
——2010年1月19日在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政府委托,现将吉林省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对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点任务,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圆满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一)一般预算
1、全省财政收入情况
2009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487081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2%,比上年增加642857万元,增长15.2%(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上划中央级收入,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9771784万元,增长15.6%)。其中,增值税收入665694万元,完成预算的90.3%,增长4.7%;营业税收入1174077万元,完成预算的104.1%,增长25%;企业所得税收入491875万元,完成预算的96%,增长15.6%;个人所得税收入185225万元,完成预算的96.4%,增长5.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436381万元,完成预算的102.4%,增长10.9%。
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4870818万元,加上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550000万元,中央补助收入9492187万元(中央返还性收入1097267万元,体制补助10662万元,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153770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189902万元,各项结算补助255426万元),国债转贷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调入资金等1788039万元,全省财政收入总计16701044万元。
2、全省财政支出情况
2009年,全省财政支出14792092万元,完成预算的88.9%(主要是一些不属于我省预算正常安排范围内的中央专款下拨较晚,当年未能拨付),比上年增加2990869万元,增长25.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26715万元,完成预算的88.7%,增长13.4%;公共安全支出981921万元,完成预算的94%,增长36.5%;教育支出2169899万元,完成预算的95.7%,增长15.4%;科学技术支出189790万元,完成预算的94.3%,增长4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04396万元,完成预算的92.2%,增长25.3%;医疗卫生支出1073413万元,完成预算的92.5%,增长80.4%(主要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的支出);环境保护支出494809万元,完成预算的76.4%,增长8.5%;农林水事务支出2044452万元,完成预算的92.2%,增长90.5%(主要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改列农林水事务支出科目增加的支出)。
2009年,全省年初安排总预备费129898万元。动用情况是:(1)应急防控甲型H1N1流感检验检测设备购置、防护物资储备和救治等专项经费支出8667万元;(2)抗旱、防汛、安置受灾群众及支持四川黑水县灾后重建等支出8733万元;(3)提高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投入和特困职工生活救济支出24788万元;(4)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等安居工程支出12245万元;(5)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支出18317万元;(6)解决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支出9494万元;(7)安全生产、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支出11148万元;(8)公检法司应急设备购置、大要案经费补助和维护边境地区稳定支出11688万元;(9)支持国企改革等支出5034万元;(10)归还政府到期债务支出14132万元;(11)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等支出5652万元。
全省财政支出14792092万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调出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等1908952万元,全省财政支出总计16701044万元。
3、省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收入:2009年,省本级财政收入1281972万元,完成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加158806万元,增长14.1%。其中,增值税收入249200万元,完成预算的98.8%,增长14.7%;营业税收入523268万元,完成预算的104.5%,增长23.9%;企业所得税收入178865万元,完成预算的101.3%,增长15.4%;个人所得税收入54423万元,完成预算的107.2%,增长10.6%;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79497万元,完成预算的122%,下降17%。省本级财政收入1281972万元,加上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550000万元,中央各项补助收入9492187万元,上年滚存结余和调入资金936911万元,市县上解收入622881万元,省本级财政收入总计12883951万元。
支出:2009年,省本级财政支出3881945万元,完成预算的79.9%,比上年增加628144万元,增长19.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85754万元,完成预算的79.3%,增长27.3%;公共安全支出307562万元,完成预算的91.3%,增长95.5%(主要是国家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增加的支出);教育支出320142万元,完成预算的86.3%,下降7.7%(主要是上年省属部分高校集中处置国有资产收入,增加安排了支出,基数较高);科学技术支出92244万元,完成预算的94.6%,增长3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9744万元,完成预算的83.7%,下降13.2%(主要是2009年1月份过春节,2008年底提前预拨了2009年1季度的社会保障资金,上年基数较高);医疗卫生支出155298万元,完成预算的97.4%,增长79.6%;农林水事务支出720672万元,完成预算的90.9%,增长285.1%(主要是部分粮食风险基金改列农林水事务支出科目增加的支出)。
省本级年初安排预备费33500万元。动用情况是:(1)应急防控甲型H1N1流感检验检测设备购置、防护物资储备和救治等专项经费支出4346万元;(2)提高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投入和特困职工生活救济支出20964万元;(3)重大科技攻关和教育、卫生方面支出3071万元;(4)抗旱、防汛、安置受灾群众等支出3095万元;(5)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其他支出2024万元。
省本级财政支出3881945万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调出资金、结转下年支出等9002006万元,省本级财政支出总计12883951万元。
4、全省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总计与支出总计相抵,结余9194万元。其中,省本级结余1729万元,市县结余7465万元。
(二)基金预算
1、全省基金预算收支情况。2009年,全省基金预算收入1663648万元,完成预算的140.6%,下降7.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262458万元,增长10.4%。全省基金预算支出1576649万元,完成预算的51.6%,下降1.8%。其中,城乡社区事务1249760万元,增长12.1%;农林水事务185694万元,增长27.3%;交通运输19448万元,下降91.4%(主要是燃油税改革后,原由养路费安排的支出改由一般预算列支)。
2、省本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2009年,省级基金预算收入389635万元,完成预算的157.6%,下降35.9%(主要是燃油税改革取消养路费减少的收入)。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211989万元,增长27.6%。省级基金预算支出231388万元,完成预算的33%,下降23.3%。其中,城乡社区事务160062万元,增长336.3%;农林水事务19020万元,增长29.6%;交通运输19426万元,下降91.4%。
3、平衡情况。2009年,全省基金预算收入1663648万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补助收入和调入资金等1394456万元,收入总计3058104万元。全省基金预算支出1576649万元,加上调出资金600万元,支出总计1577249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480855万元,其中,省本级469748万元,市县1011107万元。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抓好增收节支。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持续加深的影响,我省经济增速放缓,石油、钢铁等重点企业效益大幅下降,消费品价格指数低位徘徊,政策性减收因素大量增加,组织财政收入难度很大。各级收入征管部门不断加强预算执行调度,健全动态预测分析机制,研究稳定收入增长措施办法,大力挖掘增收潜力,做到依法应收尽收,圆满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在认真落实好行政事业编制和行政公用经费“两个零增长”基础上,按照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分别压缩20%、15%,公务接待经费在上年基础上压缩10%,努力节减和压缩行政运行成本。
(二)全力促进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科技成果转化、节能减排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实施国家燃油税改革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取消13项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48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降低5个百分点,全年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近60亿元。拨付省级支持经济发展资金74.7亿元;拨付中央扩大内需资金84.8亿元,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5亿元;引进和使用政府主权外债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保障性安居等重点项目建设。筹措拨付1.6亿元,支持举办东北亚博览会、开展经贸交流和招商引资等活动。拨付工业集中区奖补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筹措拨付117.2亿元,支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增产技术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推广等。筹措拨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农机具购置、增产技术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82亿元。筹措拨付6亿元,用于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筹措拨付22.6亿元,支持农村安全饮水、村村通公路等惠农工程。筹措拨付1.9亿元,用于支持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筹措拨付14亿元,支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四)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年初确定的八件民生实事所需资金,下半年,又出台实施了10项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政策措施。筹措拨付22.7亿元,比上年增加4.7亿元,用于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补贴、支持创业促就业等。筹措拨付127.4亿元,增加22.9亿元,用于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等。筹措拨付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68.5亿元,支持农村泥草房、城市、林业和煤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廉租房建设等。筹措拨付24.3亿元,用于扶贫救灾、优抚救济、对口援建等。
(五)积极支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筹措拨付29.6亿元,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补发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实施农村乡镇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室项目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等。筹措拨付2.6亿元,用于支持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筹措拨付2.6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推进“双十”、“双百”工程。筹措拨付1.2亿元,支持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筹措拨付2.5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监测及疫苗储备等。筹措拨付16.3亿元,用于基层政法部门办案经费和装备建设补助。
(六)扎实推进财政管理与改革。省级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支出定额体系不断完善,市县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公务卡改革在去年省直机关10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扩大到1064个预算单位。进一步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额121.5亿元,增长21.3%。全省除教育收费、车辆通行费以外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省直行政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面开展了收支脱钩改革试点。
总的看,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重点企业效益下滑,对一些市县财政收入影响较大;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等政策集中出台,支出压力加大;政府性债务逐步进入偿还高峰期,负担较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预算草案
2010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以及批准我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等,将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良好基础。但受继续执行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以及去年一次性增收因素减少等影响,财政减收压力仍较大。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均需增加投入,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仍面临较多困难。
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2010年我省财政预算安排遵循的原则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增收节支,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上述原则,编制了2010年预算草案。
(一)一般预算
1、全省财政收入
2010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计划5601441万元,比上年增加730623万元,增长15%。(1)税收收入4282681万元,增长18.6%。其中,增值税收入785519万元,增长18%;营业税收入1447637万元,增长23.3%;企业所得税收入540178万元,增长9.8%;个人所得税收入216062万元,增长16.6%。(2)非税收入1318760万元,增长4.7%。
2、全省财政支出
2010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5601441万元,加上预计中央补助收入及上年结余、调入资金等6566127万元后,全省财政收入总计为12167568万元。扣除上解中央支出和调出资金等50895万元后,全省财政支出安排12116673万元,增长9%(不含上年结转支出和执行中国家追加的一次性专项补助,下同)。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89097万元,增长6%(其中行政公用经费与上年持平);公共安全支出795258万元,增长9.5%;教育支出1858244万元,增长10.5%;科学技术支出143959万元,增长1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9645万元,增长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14626万元,增长10%;医疗卫生支出818923万元,增长10.5%;环境保护支出348003万元,增长9.5%;农林水事务支出1747257万元,增长9.5%;预备费121167万元,按当年支出的1%安排。
3、省本级财政收支
2010年,省本级财政收入计划1435808万元,比上年增加153836万元,增长12%。(1)税收收入1183032万元,增长17.6%。其中:增值税收入291564万元,增长17%;营业税收入633278万元,增长21%;企业所得税收入195602万元,增长9.4%;个人所得税收入62588万元,增长15%。(2)非税收入252776万元,下降8.5%。
省本级财政收入1435808万元,加上预计中央补助和市县上解收入,以及上年结余、调入资金等6952271万元后,省本级财政收入总计为8388079万元。扣除上解中央和补助市县支出等4696320万元后,省本级财政支出安排3691759万元,增长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4036万元,增长5.1%(其中行政公用经费与上年持平);公共安全支出247170万元,增长6.4%;教育支出342017万元,增长7%;科学技术支出92060万元,增长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3814万元,增长6.5%;医疗卫生支出197334万元,增长7.5%;农林水事务支出637335万元,增长6.8%;预备费37000万元,按省本级当年支出的1%安排。
(二)基金预算
1、全省基金预算收支。2010年,全省基金收入计划1571808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041715万元。2010年,全省基金支出安排1571808万元。其中,城乡社区事务1151861万元;农林水事务146083万元。
2、省本级基金预算收支。2010年,省本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452717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84166万元。2010年,省本级基金收入452717万元,扣除补助市县支出134067万元后,省本级基金支出安排318650万元。其中,城乡社区事务152422万元;农林水事务14168万元。
三、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
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贯彻积极财政政策,着力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一是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促进投资、扩大消费、增加出口。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等。二是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使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杠杆,吸引民间、社会、域外等资本投入,促进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三是支持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加强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经营行为。适当增加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探索创新财政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有效途径,支持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二)围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着力抓好增收节支。继续落实好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依法强化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程序。继续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贯彻好“两个零增长”要求,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不超过2009年压缩后的规模,优先保障“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支出需要。同时,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三)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着力增加“三农”投入。一是积极支持以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等,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筹措安排资金,妥善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政策。做好国家调整后的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三是妥善安排好涉农支出预算,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为依托,强化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逐步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标准。加快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围绕做好民生实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今年,新增财力的70%继续用于民生,落实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所需资金。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健全支持就业的长效机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城乡医疗保障财政补助水平。研究出台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搞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部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历史拖欠问题,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支持农村泥草房、城市廉租房和城市、煤矿、林业、国有独立工矿棚户区改造等。促进科技、文化、体育、广电、计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五)围绕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着力深化预算体制改革。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是研究建立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省级和市县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逐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三是继续推进市县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妥善解决收支脱钩单位经费保障问题。加快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
(六)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着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机制,逐步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及收益管理。加大财政执法监督力度,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管理、监督和行政审批规范运作。健全和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