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部分省市预算报告汇编

关于辽宁省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05日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8年全省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省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一)全省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财政收支快报,全省一般预算收入1356.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0.6%,增长25.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2151.9亿元,增长22%。其中:教育307.1亿元,增长23.7%;科学技术49.1亿元,增长26.9%;农林水事务149.4亿元,增长22.7%;社会保障和就业468.2亿元,增长20.4%;医疗卫生83.3亿元,增长25.1%;环境保护48.2亿元,增长70.5%
  (二)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244.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5%,增长12.8%。省本级一般预算支出369.1亿元,增长22.7%。其中:教育54.2亿元,增长24.8%;科学技术12.8亿元,增长25.4%;农林水事务27.2亿元,增长18.6%;社会保障和就业71.1亿元,增长36.5%;环境保护17亿元,增长90.4%
  (三)财政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位居我国东部沿海11省市前列。二是财政支出重点向改善民生倾斜,彰显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取向。三是财力重点向县域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二、2008年主要财政工作
  (一)充分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省财政筹措周转资金50.6亿元,重点支持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沈抚城际铁路、造船产业基地和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等;投入3.3亿元,支持城市地铁、小城镇建设和村屯环境整治。二是支持外贸出口。全省退税166亿元,支持出口。省财政投入5.5亿元,重点支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全省外经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省财政投入3亿元,支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省财政投入14.6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项目。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当年抵退税36亿元,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省财政投入0.6亿元,支持传统服务业现代化升级。四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财政筹措26.7亿元,重点支持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新型农村能源建设以及促进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五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筹措11.9亿元,支持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推进企业改制、重组。出台了财税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抗危机、渡难关。扩大担保资金规模,全年为661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1.6亿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一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筹措26亿元,支持防洪抗旱体系建设和土地治理。二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省财政筹措22.1亿元,支持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产业倍增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等。三是大幅度增加惠农补贴。发放粮食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39.7亿元,比上年增长96.5%。四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省财政投入12.1亿元,支持县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和招商引资。省财政对县(市)和涉农区财力性补助达140.3亿元,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一是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全省财政投入28.2亿元,在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农村学生教科书费的同时,继续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支持新建145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新增危房改造等。省财政投入2亿元,支持农村重点高中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投入2.4亿元,提高省属高等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支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建设。全省筹集8.6亿元,资助了55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完善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全省财政筹措211.1亿元,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对象和特殊群体保障水平,落实了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老党员生活补贴和医疗保障政策。全省财政筹集2.7亿元,对城乡低保对象给予大病医疗救助。省财政投入3亿元,重点解决了城市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冬季取暖问题。全省筹集42.6亿元,切实解决就业问题。三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省财政投入4.5亿元,重点支持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筹集资金18.8亿元,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财政投入16.2亿元,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四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全省财政筹措2亿元,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省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队参战奥运会。五是切实解决贫困群体生活困难。省财政投入21.5亿元,集中解决了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资源枯竭矿山破产后工伤人员费用等历史遗留问题。省财政筹措13.6亿元,用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助、500个贫困村脱贫,集中解决了辽西北等地区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六是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省财政投入6.8亿元,支持新建33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55万平方米廉租房。省财政投入3.5亿元,支持敬老院、光荣院建设和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七是加强公共安全能力建设。全省财政筹措18亿元,强化奥运安全保障。省财政筹措4.9亿元,用于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支持监狱体制改革。省财政投入3.6亿元,支持企业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省财政拨付22.3亿元,对城市公交等7个行业发放成品油价格调整补贴。八是支持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全省筹措13.7亿元,支持抗震救灾和安县恢复重建。
  (四)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强法治财政建设。一是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全面推行了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启动了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拓宽了政府采购范围。二是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公开制度,重点选择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以及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39项财政专项资金向社会公开分配。三是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20个,每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8.7亿元。四是组织开展了17项财政监督检查,财经秩序进一步改善。
  (五)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是积极组织财政收入。针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逐月回落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加大了重点行业、重点税种和税源大户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圆满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二是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推进县区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工程,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扩大政府理财规模。三是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对社会保障、教育、农业、"五点一线"产业项目贴息等2561亿元资金实施了绩效评价,积极运用评价结果安排2009年预算。四是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三、2009年预算草案
  根据《预算法》、国家预算编制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综合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2009年预算安排及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辽宁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十届七次全会要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立足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灵活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三农"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财源,整合财力,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努力提高财政绩效。
  (一)全省收支预算草案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1559.3亿元,增长15%。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2126.5亿元,增长17.8%。其中:教育318.6亿元,增长25.3%;科学技术51.2亿元,增长24.2%;农林水事务146.9亿元,增长27.5%;社会保障和就业468亿元,增长24.4%
  (二)省本级收支预算草案
  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273.8亿元,增长12%。省本级一般预算支出拟安排321.8亿元,增长12.2%。其中:教育43.9亿元,增长16.8%;科学技术10.9亿元,增长24.3%;农林水事务52.1亿元,增长25.6%;社会保障和就业48.2亿元,增长13.4%
  四、努力完成2009年财政预算任务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振兴。
  一是增加政府投资。省财政安排基本建设投资14.3亿元,并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对铁路、公路、城际间轻轨等交通设施,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大型水利、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支持力度。二是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在落实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基础上,省财政安排3.3亿元,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三是推进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省财政安排7.6亿元,支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沈阳经济区建设和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四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省财政安排4亿元,推动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省财政安排6亿元,拓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财政安排15.4亿元,支持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改造;在落实节能减排财税政策的同时,安排4.1亿元,支持建筑节能和清洁生产、东部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二)继续增加投入,惠农强县,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确保财政预算内农业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13亿元,支持防洪抗旱体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三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省财政安排10.1亿元,支持设施农业小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林业产业、动植物疫病防控、优质粮产业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四是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继续落实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粮食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五是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省财政继续实施县(市)财源建设工程,安排3.9亿元,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行省级共享税收增量返还等财政扶持政策,增强县级财政实力。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按村均增加1万元标准提高村级组织经费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一是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省筹集资金45亿元,支持就业再就业。全省财政筹措181.8亿元,在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省财政安排4.5亿元,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金标准,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和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省财政安排1.7亿元,完善城市贫困居民冬季供暖救助机制;安排2.4亿元,支持农村扶贫。继续加大财政对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力度。二是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省财政安排11.2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省财政安排1.6亿元,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能力。省财政安排3.8亿元,提高高校生均经费标准,支持高校人才引进、学科梯次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校"211""985"工程。省财政安排4.6亿元,健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三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省财政安排2.8亿元,完善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安排8.3亿元,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母婴安康工程""蓓蕾慈善救助工程",启动农村常年病人集中管理和治疗试点。四是加大文化和体育事业投入。省财政安排1.8亿元,继续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安排0.6亿元,支持古塔修缮等文物保护、烈士陵园整修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安排1.6亿元,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大公共安全支出。省财政安排9.4亿元,重点支持基层公检法司系统业务装备建设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煤炭等生产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六是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全省安排13.6亿元,支援四川安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七是努力化解企业改革破产等历史遗留问题。
  (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明确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职能界限,着力解决财政支出"缺位""越位"问题。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二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和公务卡管理制度等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继续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税制改革,切实做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等税制调整工作。三是加强财政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管理。推进预算决算信息披露、财政资金公开分配、重要财政决策专家论证和群众听证等制度建设。加强对财政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建立财政绩效评价通报制度。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五)狠抓增收节支,整合财力资源,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是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努力争取实现全省财政收入增幅不低于我省振兴以来平均增幅、不低于我国东部沿海11省市平均增幅的目标。二是继续整合政府财力资源。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债权整合力度,变存量为增量,集"小钱""大钱"。三是强化公务支出管理。压缩经费开支,今年对公务购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和出国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整合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节约型机关,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