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媒体报道

财政部改进预算报告起草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10日

 

中国财经报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几本合计达数百页的财政预算报告和财政审查参阅材料交到了近3000名人大代表的手上。“这好比是国家的账本,让人民代表来监督。”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玉泉告诉记者,“我原以为会很晦涩难懂,可是随便一翻,图表、例子什么都有,碰上了不懂的词还有解释,很容易读懂,这样举手表决时觉得更有把握了。”

  在这次两会上,不少代表都表示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既通俗又细致,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代表也能够看得明明白白。

  预算报告说“俗话”财政变身“服务型”

  财政预算报告,是国家财政的一本“收支大账”。在每年的两会上,财政预算报告都是人大代表们审查的重点之一。经大会审查批准后,财政预算报告要向全社会公布,让人们看看国家的钱都是咋“花”的。

  然而,财政预算太专业,厚厚一本看不懂,几乎已经成为每年两会上代表批评的内容。在往年,许多代表反映,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钱是怎么花的,看不太明白。

  为了让枯燥专业的财政专用术语尽量浅显易懂,让人大代表看得懂财政预算报告,近年来,财政预算部门不断改进预算报告起草工作,力求使预算报告更便于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

  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胡静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好地使预算报告能被大家读懂,也便于审议,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谢旭人部长明确要求预算报告和草案要“易读易懂”,并亲自组织,反复修改。

  据胡静林介绍,今年的预算报告从内容到形式又作了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科目分类报账,实现了报告与草案的紧密结合;预算收支安排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积极响应代表、委员的要求,首次单独报告民生支出和土地出让收支情况;文风朴实,做到了文字、数字与图表有机结合。今年的预算报告中较多的运用了附图、附表等直观和形象的表述方式,光是附表就比上年增加了7张,附列了45个名词解释。文风也更加朴实直白,文字数字与图表相辅相承、相互对照,既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可以说,这是一份服务大局、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注重民生的报告;这是一份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风朴实、图文并茂、清晰明了的报告。”胡静林介绍说。

  列实事配图解 代表都能看得清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提交会议代表的财政预算报告后面,都专门附上了相关的专业名词解释,同时还使用了直观的图表,力求让专业的财政术语尽量让代表看得懂。

  与财政预算报告同时下发的,还有几本财政审查参阅材料。这些背景材料中包括:预算执行和预算安排中涉及的部分重点财政政策及财政工作,一些重点支出的总体情况,全国各类重点项目(如教育、科技、财政支农、社会保障、卫生)的经费投入和支出等等。这些材料都为代表更进一步读懂预算报告提供了很大帮助。

  对于这一进步,代表们都持肯定态度。“今年的报告数据很翔实,实例很具体,讲得很透彻,形式也很灵活,既配了表格、列了数据,又附上了图示和名词解释,便于阅读,让人一目了然。”姜玉泉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反复研读了预算报告后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数字比较多,看得比较清楚,尤其是图示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从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钱花到哪里去了,从‘国家基本建设’到‘支农’,从‘教育’到‘医疗卫生’等一笔笔巨大的支出资金,都清晰地显示出投向,让人明明白白。”叶青说。

  已连续参加两届人代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方计算机学校校长王元成告诉记者,以往人大代表们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审查财政预算报告。代表们普遍反映,由于平时不接触财政预算工作,对预算业务不了解,所以看预算报告很困难,即便有几个明白人,也因缺少较详细的说明和报表,也只能从大的预算项目上看看是否达到了国家政策的规定,在预算收支总额和决算收支总额上把把关。

  “人代会时间有限,安排预算审议的时间也有限,如何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懂、看透、审准,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对于人大代表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俞书伟告诉记者,“总体来看,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相比过去更容易看懂了,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了。”

  代表审报告 专家来支招

  关于人大代表审读预算报告问题,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思考:或认为政府预算既专又繁,寄希望于政府预算编制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或认为人大代表多为兼职,政府预算知识储备不足,且投入时间不够,预算看不懂实属正常。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术业有专攻”,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专业领域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差异很大,要想让所有人大代表都能看得懂政府预算,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据杨志勇介绍,为了解决人大代表看不懂政府预算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财政部进行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支出分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经济分类反映各项支出的性质和具体用途,由此,财政支出去向更为明确,政府预算也更容易读懂。为了解决人大代表政府预算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人大加强了政府预算知识的普及工作。全国人大预算工委委托相关权威研究机构编写政府预算知识普及读本,地方人大也采用多种方式普及政府预算知识。

  “既然成为光荣的人大代表,就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职责。从短期来看,代表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补充多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参政能力。”杨志勇认为,审议前政府应当委派财政专家为代表们讲解财政学知识。

  在杨志勇看来,为了更好地判断政府支出具体数字的合理与否,政府预算工作可以考虑提前让人大代表参与。只要不涉密,相关说明材料应尽可能提前向代表甚至公众公开,为人大代表提供更为充分的决策信息。杨志勇建议,为了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府预算工作中去,除了做好政府预算知识的普及工作之外,当前我国亟待实现政府预算的全口径,建立综合预算,恢复政府预算的完整性。这样更有利于公共预算作为政府预算的最终保障作用的发挥。

  “从形式上看,恢复政府预算报告宣读制度也势在必行。”杨志勇说,恢复宣读制度,政府预算工作能够吸引更多的公民的注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府预算工作中去。

附件下载: